分享

浅谈妇科癓瘕的治疗活血化瘀法理论依据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7-20
 
浅谈妇科癓瘕的治疗活血化瘀法理论依据
 

瘕瘕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详尽的论述,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立论遣方各异且名目繁杂,但观其病因病机,发现血瘀一说占主流;观其方药,活血化瘀为多家必用之法。后世中医学者更是广泛应用本法治疗妇科各种癓瘕疾病,且取得了可靠的临床疗效,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瘕瘕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就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瘕瘕的理论依据作一简要分析。

    基本概念   

    1.活血化瘀与瘀血:活血化瘀法属“消法”范畴。所谓活血就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就是消散瘀滞。因此,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滞为主要作用的治法即称为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证的治法。血瘀证是指由瘀血所致的各种证候。所谓瘀血,是指体内存在血液停滞的病理变化,包括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或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说文解字》指出:“瘀,积血也。”《内经》称之为“恶血”,如“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有所堕坠,恶血留内”。《伤寒杂病论》有“蓄血”、“干血”、“瘀血”的称谓,《诸病源候论》则有“留血”、“积血”的记述。《证治准绳》称“污秽之血为瘀血”。《血证论》认为:“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其他医籍中尚有“败血”、“血积”、“死血”等记载,皆属于瘀血范畴。’

    2.妇科癓瘕: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癓瘕。癓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瘕属血病,瘕!属气病,彼此密切相连,难于分割。现代中医妇科临床则多以有形之肿块称为癓瘕,其块或可触及或虽不能触及但可通过理化检查测知。因此,现代医学所说的某些生殖系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包块、陈旧性宫外孕等多可归属中医“妇科瘕瘕”范畴。

    病因病机

  妇科瘕瘕的发生是由于素体虚弱或因病致虚,或经期、产后感受外邪,或内伤七情,或饮食、房事不节,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而阻滞壅塞于胞宫、胞脉、胞络,并最终结聚成块所致。其病理机制以气滞、血瘀为主,此外尚有虚、痰、湿、寒、热等。但无论气、虚、痰、湿、寒、热,几乎都兼有血瘀。因此,血瘀为妇科瘕瘕最基本的病机。些不难从以下医家的论述中看出。

    1.虚:《中藏经》指出:积聚瘕瘕“皆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遂乃生焉。”而《校注妇人良方》认为:“妇人瘕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搏,积于腹中。”

    2.瘀: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本病“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作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瘕为瘕。”《证治准绳·女科》则说:“妇人癓瘕并属血病。”

    3.寒、气、瘀:石瘕是因“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致使“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灵枢·水胀》)而成。《校注妇人良方》指出:“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瘕瘕矣。”

    4.虚、寒、气、瘀:《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本病“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癓矣。”

    5.湿、热、瘀:《诸病源候论》中说:“妇人新产,未满十日起行,以浣洗太早……若居湿席,则化生青瘕”,若“妇人月下水,恶血未尽,其人虚惫,而以夏月热行疾走……月水横流,衍入他脏不去,有热因升燥瘕之聚。”

    6.痰、气、瘀:武之望《济阴纲目》认为:“盖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瘕、食癓之内,未尝无痰,则痰、食、血未有不因气病而后形病。”

    可见,血瘀是妇科瘕瘕最基本的病理机制,这在现代医学理论中亦可体现。研究表明,血瘀是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形态与功能异常的综合表现,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微循环障碍、炎症(免疫)反应以及结缔组织增生。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妇科瘕瘕中的子宫肌瘤、生殖系恶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性包块等病都存在着与血瘀一致的血液及其循环系统形态与功能的异常,如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改变_47。现代妇产科学理论亦表明以上疾病大多存在着炎症(免疫)反应以及结缔组织增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