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文常识

 率我真 2014-07-22

金文常识 - 崔靖(屈白斋主) - 崔靖(屈白斋主)的书法艺术博客

  金文的鉴定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宋以前,已发现商周青铜器,宋以后,数量渐多,加之宋人对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出于对古物的仰慕,开始仿制。宋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王体的《啸堂集古录》等书中都已收录了伪器。元、明时代仿制的青铜器,大多制作草率,一般不难检验。自清代以后,对青铜器的收藏与研究十分深入,专著有百余种,这同时也刺激了古玩业,自乾隆起,出现了以牟利为目的的蓄意作伪行业。由于很多青铜器已无原器,或因原器深藏不露于公私之家,所以金文拓片在习字、研究文字史等方面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金文拓片的收藏日渐升温,被广泛看好,市场价位不断抬升,如毛公鼎拓片每纸竟高达一百两银子。正因如此,金文拓片已出现了伪作。     当时收藏家很注重铭刻,有金文的器物倍受青睐,故金文作伪成为青铜器作伪的重要方面,有的甚至在真器上伪刻铭文以求高价,这在平面器物如剑、戈等兵器中发现较多,因平面器物容易刻文。一些口大的鼎、篡刻铭文也比较容易。另有整器皆伪的,如晋侯盘,腹内底有金文550字,超过了毛公鼎,本来可算是所有金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据考证结果,该器连盘带字都是伪造的,它于1870年流至英国,后被英人蒲舍尔收入《中国美术》一书中。
             商代金文 
          战国  经过春秋中晚期的动荡、分化,至春秋、战国之交,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演化均发生飞跃,传统的贵族政治转变为新的集权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面貌。这种形势反映到铜器上,不仅礼器制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铜器铭文的内涵相对春秋时期亦有很大的改革。
  在铭文的内容上,春秋时期仍存在的在铜容器上铭有颂扬先祖、祝愿家族团结、昌盛之类的套语,自战国早期始即已少得多。现在所见到此类铭文仅在齐铜器中延续了较长时问,在战国中期仍可见.其他列国器物发现得不多,一般铜容器上多只较简单地记明铸器之事由与器主。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集权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相关联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使铭文载体大为扩展,同时把铭文中出现“物功工名”(《礼记月令》)的内容,记载负责监制青铜器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直接铸作器物的工匠名,多见于兵器、量器等。还有的酒器、食器则记置用地点与掌管者官职。量器则记容量、重量及使用地点。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时代。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原则。
  ◎金文与甲骨文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复,而金文则比较简单。甲骨文象形字的笔画随意增省,异体字多,而金文则比较一致。从使用工具看,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笔画很细,不可能出现墨团类的肥笔,并且换向也很难圆转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笔,写成方折的形体。而金文主要是用范模浇铸的,因此即使笔画写得很细,浇铸出来也成倍地变粗,并且能出现肥笔,转折处也过渡圆浑,不带棱角。材料、工具、刻铸方法的不同,决定了金文与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区别。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的局面,这个时期的金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笔画、结构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有很多的不同.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很难辨识。

大凡谈到金文书论,乃百花齐放,各出奇招。有些同行问到金文书法的一些倾向性的问题,我说了一点看法,兹将若干简述以下,一家之言,旨在交流。

 第一、金文书法有其特定概念,不要写成“大杂烩”。有些人还没有弄清楚金文书法的概念,就开始“创作”,甚至很可笑的误把石鼓文当作金文来写,或者在一幅作品中将金文跟甲骨文、秦篆混在一起写,号称“大篆书法”,这往往容易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我认为金文书法是“用圆锥形的毛笔书写金文字体的法则”。什么是金文?文字学界、书法界具体表述不尽一致。我赞成的说法是:金文是商周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里有个关键词——“青铜器”,只有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在青铜器皿上的才是金文。青铜器早在夏代就有,但青铜器上最早出现铭文,是商朝中期,最典型的是西周,春秋出现分化,战国逐渐衰落。这是常识。研习书法有必要了解金文与与甲骨文、小篆、石文、专文、瓦文、泉文、泥文、匋文的区别。如果混为一谈,做成“杂烩汤”,就会闹笑话。有人把金文书法创作闹成是金文字体“创造”,随意将偏旁部首凑在一起,生造出金文来,还自以为得意,殊不知这属于“错别字”。金文是铸或刻成的,绝大部分是浇铸出来的,有人要主观推测它在铸造前的笔迹,以“还其本来面目”,我认为恰恰相反,在铸造前的那些字还不是金文,不铸于金器,与金文何关?

 第二、金文书法有其共同特征,不要写成“四不像”。也有一些人还没有弄清楚金文书法的艺术特征,就开始大规模地创作,成为“多产作家”,虽然书写的笔画数和“线路”似乎是来自字典,但仔细一看不知道是什么书体,至少闻不到金文的味道。金文书体在外形上与别的书体是有明显区别的。它的特征,首先是跟金文史前的甲骨文和史后的小篆比较出来,尽管不同阶段、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格,但有其共同特征。我的概括是:(1)金属气。有人说是金石气,这不对。金文没有石气,只有金气,这是最重要的特征,离开了这一点,金文书法艺术就无从谈起。这种特征主要来自铭文的制造过程——浇铸,经过来回倒模,无论笔画和结体的线条往往比较粗糙,笔画交叉处显得肥大浑厚。有些铭文的铸造,是另外制范嵌入主体内范中,一般嵌得较平整,但较之其他书体,也是较为粗糙的。金文的这种情况是特有的,其他字体没有。我到台湾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逐字逐行地看过《毛公鼎铭》和《散氏盘铭》,感觉浇铸的文字与书写的差别很大。同时因为青铜器的使用,有些部位受到磨损,使得金文的阴文笔画线条更细,阳文的笔画线条更粗。(2)锈蚀感。这是因为出土的铭文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锈蚀,锈蚀的结果就是出现斑驳苍茫、奇古肆意的现象。(3)象形味。金文的象形主要有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字,相对于甲骨文是间接象形,不是直接象形。(4)圆方状。金文的字形圆方胶济,其圆相对于甲骨文而言,其方相对于秦篆而言。方笔和圆笔是最重要的笔画。金文的笔画不能只理解为圆笔,虽然圆笔这一特点对于金文更为重要一些。(5)多变性。其字形相对甲骨文渐趋匀称、整齐、大方,但相对小篆又显得字形多变。总之,无论是端庄静雅型、质朴豪放型、瘦健流美型还是装饰张扬型的金文,都离不开上述共同特征。把握这些共同特征,对于金文书法创作是极为重要的。

 第三、金文书法有其基本笔法,不要写成“软骨头”。还有一些人的金文书法作品是画出来的,只见“杠杠”和“圈圈”,不见笔力和笔势,甚至几乎看不出哪里起笔、哪里收笔,更不要说使锋状况了,还美其名曰“画态金文”、“尚意金文”、“夸张金文”。就一般而言,金文大多以苍蔼、刚健、斑驳著称。从金文的象形性来讲,渗入画意未尝不可,但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程度就会抹煞金文书法的基本技法。有人说,金文用的是小篆的笔法,没有自己独立的笔法体系,这是对金文笔法的误解,至少是颠倒书法史。金文的基本笔法隐藏在金文字体书写的运行之中,毛笔书写金文字体而进行的四方运动和上下提按过程,是有其内在特殊规律的。在我看来,金文书法的运笔法,应当包括基础笔法、过程笔法、形体笔法等等。举例来说,基础笔法中的提笔须与按笔相适应,往往在笔画交叉前后及“丁字处”交替使用。又如,过程笔法中的接笔也是金文书写过程经常遇到、而又与其他书体不同的运笔问题,其基本要求是“接笔无痕”。我不赞成接笔的所谓“焊接法”——铭文乃浇铸而非焊接也!再如,形体笔法中的主笔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起支撑作用的横笔和竖笔或其他“定位性”笔画均可使用主笔。在使锋法方面,中锋是金文的最基本笔法,这不必多说,但不能认为中锋就是笔杆始终垂直于纸面,相反,金文的中锋常常与逆锋协调运行,也与顺锋相结合。许多人忽视战锋在金文技法中的位置,或者与逆锋混淆,这是造成书写效果疲软的主要原因。此外,金文书法的用墨、造型都有许多特别之处,不一一赘述。到达金文书法创作的艺术彼岸,可以各显神通,大可不必千篇一律,但渡过艺术之海最起码需要舟船。这个舟船就是金文笔法。

附:研究古文字学的六条戒律

上世纪三十年代,唐兰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针对当时个别人的不良学风,为古文字研究设了六条戒律:
       (一)戒硬充内行:凡学有专门.有一等人专喜玩票式的来干一下,学不到三两个月,就自谓全知全能,便可著书立说.又有一种人,自己喜欢涉猎,一无专长,但最不佩服专家,常想用十天半月东翻西拣的工夫做一两篇论文来压倒一切的专家.这种做学问,决不会有所成就.

(二)戒废弃根本:研究古文字必须有种种基础知识,并且还要不断的研究,尤其要紧的是文字学和古器物铭学.有些人除了认识若干文字,记诵一些前人的陈说外,便束书不观,这是不会有进步的.

(三)戒任意猜测:有些人没有认清文字的笔画,有些人没有根据精确的材料,有些人不讲求方法,有些人不顾历史,他们先有了主观的见解,随便找些材料来附会,这种研究一定要失败的.

(四)戒苟且浮躁:有些人拿住问题,就要明白.因为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穿凿得似乎可通,就自觉新奇可喜.因新奇可喜,就照样去解决别的问题.久而久之,就构成一个系统.外面望去,虽似七宝楼台,实在却是空中楼阁.最初,有些假设,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后来却成了系统,就居之不疑.这种研究是愈学愈糊涂.

(五)戒偏守固执:有些人从一个问题的讨论,牵涉到别的问题,因而发生一些见解,这种见解本不一定可靠,但他们却守住了不再容纳别说.有些人死守住前人成说,有些人回护自己旧说的短处.这种成见,可以阻止学问的进步.

(六)戒驳杂纠缠:有些人用一种方法,不能彻底,有时精密,有时疏阔,这是驳杂.有些人缺乏系统知识,常常无处入手,研究一个问题时,常兼备各种说法,连自己也不明了,这是纠缠.这种虽是较小的毛病,也应该力求摆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