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模二环三 (3)课堂观察技术

 昵称14786595 2014-07-23
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 
        课堂观察是观察者借助一些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不同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生活中的观察。观察者的目的和技术手段决定了其价值取向,针对以往课堂观察方面的研究不足,我们基于课堂观察对于教学行为改进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取向、遵循“记录——诊断——评价”的技术路线,着重从三个层面开发课堂观察技术。 

        1. 通识性信息记录和分析技术 
        这一层面的课堂观察技术,一般是基于那些导致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的认识[11],侧重于收集和记录课堂信息,是一种通识性的小角度观察——即从师生的行为现象角度对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类型、师生互动程度、学生投入状态等做记录、由记录的数据做初步分析。 
        (1)选择性的文字记录法 
        学生的学习深受课堂中师生语言交流的影响,分析教师的语言沟通模式,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性地记录一些有效教学所关注的语言或行为角度。如教师的提问记录、教师的反馈记录、教师的结构性语言记录等。
        (2)基于座位表的记录法 
        以勾勒出的教室座位分布图为基础,用一些记录者个人习惯的符号表示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所发生事件的空间分布情况,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教室中学生和教师所处的各种状态。如利用座位表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师生语言流动、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路线等。 
        (3)基于媒体技术的记录法 
        即使是最为精心设计的记录方法,也会漏掉一些课堂中实际发生的难以预料的事件或信息。运用摄像和录音设备可以再现课堂现场,然后通过整理出的实录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信息提取和“再加工”。如利用实录进行关键语义单元分析、师生语言互动分析等。 
        2. 学科性内容分析和诊断技术 
        这一层面的课堂观察,倾向于结合学科内容本身对教学过程做出分析和诊断,侧重抓住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层次、主要教学任务及其认知水平等,相对第一个层面的方法显得更具整体性和宏观把握。 
        (1)教学过程整体架构的分析与诊断 
        该方法基于传统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分析,发展为“目标—条件—过程—结果” 的四元分析[12]。目标分析,即针对学科教学内容而言的“重点”;条件分析,即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可能存在的认知“难点”;过程分析,即针对教学法而言的“关键点”,如何通过关键环节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克服学生的困难;结果分析,即期望学生在教学实施后获得的学习效果。这一方法关键在于观课前写出自己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四元分析的“预分析”,然后在听课过程中对比实际发生的情况与个人预分析的差距,提出分析和诊断建议。 
        (2)教学任务认知水平分析与诊断 
        对于推动教学过程展开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首先判断课堂里教师是如何呈现或布置学习任务的,并判断教师布置的该任务属于高认知还是低认知水平;然后,分析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实施中是高认知还是低认知水平完成。从教师布置到学生实施,由此产生了学习任务认知水平的保持或下降,进而分析保持或下降的原因。但是不同学科对于高认知和低认知任务的划分是不同的[13],例如在数学学科里把低认知水平划分为记忆性任务和无联系的程序型两级,把高认知水平划分为有联系的程序型和做数学两级。 
        (3)学生学习结果的分析与诊断 
        对于课堂中开展的典型的重点学习任务,可以考察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思维结构,以此来分析和诊断学习任务对学生的挑战程度。如把学生在典型学习任务上的思维结构分为五个层级[14],前结构层次、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拓展抽象层次,这种分析学生学习结果的方法侧重在学生思维的“质性”水平,而不是“量”。 
        3. “以学论教”学习效果的评价技术 
        这个层面的课堂观察,严格地说是从学生获得的角度考察全体或部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种“以学论教”评价技术。 
        (1)采用工作单分析学生思维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课堂任务单、习题纸、实验单、补充材料、导学案等各有其目的,如果在课后有意识地收集支撑学生学习过程的这些工作单,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填写情况,对学生留在上面的痕迹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或枚举典型个案,可以得到一些定量和定性数据,反映教学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状况。 
        (2)使用前后测了解整体学习效果 
        设计前后测往往被看作“很专业”的测量,其实作为实践技术的前后测目的很简单:前测目的——了解新知未学前已经知道多少,后测目的——学习新知后不同学生达到什么学习层次,以前后测之间的增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说来,前后测均不要超过 5 分钟为宜、针对教学目标的题目数量不超过 3 道,尽可能采用开放性的文字题,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回答为宜。 
        (3)利用分层抽样访谈估计学习效果 
        这种方法是以个别典型学生的思维表达来估计全班的整体学习效果。首先要能设计出检测本课学习目标的分层次的几个访谈问题,然后从优、中、后进生中各抽几名进行访谈,以此为依据估计全班学习效果。与前后测不同的是,访谈侧重在反映不同类型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特点,是用个案性的细致描述作为对测量数据的补充。 
 
        总之,作为实践性技术的“课堂观察”方法的发展性建构,不追求每种方法和技术在理论层面的完美和严密。因为任何方法和技术、以及在课堂上获得的“硬性”数据,在观察角度的选择之初、在记录分类时,均已建立在观察者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之上。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只要能够以“能够区分教与学现象、为教与学改进提供依据”为根本目的展开课堂观察,就会为课堂教学改进和专业能力发展打开一个个崭新视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