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刘良华)

 凯华书房 2014-07-25

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

刘良华

世界上最高级的智慧(这里的智慧包括人格魅力),只有两个:一是管理智慧。管理别人与被他人管理,这需要大智慧。二是爱的智慧。爱别人与被别人爱,这需要大智慧。

康德也提示过两种智慧,他认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两个:一是管理,这需要管理智慧。二是教育,这需要教育智慧。

我把康德的“教育智慧”换成“爱的智慧”。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最好的爱,就是教育。

把“教育”理解为“爱”并不是我的发明。家庭教育就是最典型的爱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爱就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爱和母爱(含祖父母对孙子的爱)以及子女对父母的爱。家庭教育是最典型的爱的教育。

把爱理解为教育并不是贬低爱。爱一个人,就是影响一个人。所谓影响,就是教育。如果爱人之间从来没有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就没有爱。《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甚至说:爱就是驯养。相互爱,就是相互驯养。

问题是,爱人之间如何相互教育?爱人之间如何相互驯养。什么是“爱的智慧”、“爱的教育”?

我的建议是:让自己独立(独立地劳动);让自己有生产性(创造性的劳动);让自己有情趣(有趣的劳动)。爱的生活就是不断询问自己:我独立吗?我能干吗?我有趣吗?

第一,爱就是彼此独立,独立地做事(劳动)。

爱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欣赏。但是,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的前提恰恰是彼此独立。如果妻子不独立,丈夫会觉得她很麻烦,不仅觉得很烦,而且觉得很多余。这样的“不独立”会把所有美好的爱全部破坏掉。同样,如果丈夫不独立,总是依赖妻子,妻子也会觉得丈夫无能。

不仅夫妻之间要独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更要彼此独立。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的“不独立”,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离不开父母,那么,父母本人就需要反省。很多孩子不独立,主要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父母不独立。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倒可能恰恰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想和孩子在一起,如果父母总是想牵着孩子的手,如果父母一眼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就觉得失落,如果母亲整天都盯着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习惯于被父母陪着、被父母牵着、被父母盯着。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就建立不起来。

作为女人,如果你发现你的丈夫不怎么爱你,你最好不要去整天找他聊天、找他谈话、要求他陪你。相反,你需要赶紧做出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你要“离开”他。

“离开”并不是去“出差”、去“旅游”、去“回娘家”。“离开”就是不要勉强地让他陪你散步,让他倾听你说话。“离开”的意思是:你需要找一个事做。要做事,不要做人。你一直想讨好对方,甚至为他化装,“女为悦己者容”,这都是“做人”、做样子。做人、做样子,会把人做得没尊严。不要做人,要去做事。在做事中显示你的能力和情趣。你就会被他人喜欢、被他人爱慕、被他人爱恋。

不要指望任何他人对你好。你一心想靠他们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都靠不住。自己的父母靠不住,自己的子女也靠不住,自己的丈夫更靠不住。为什么丈夫靠不住?因为,他当初找你的时候,是希望寻找一个爱人。当他发现找回来的不是爱人,而是一个精神残疾人时,他就觉得没找对人。总想依靠、依附他人的人,都是精神残疾人。如果你把爱人做成了靠山,他就不可靠(当然也有人喜欢被他人依靠,那是自卑的人。自卑的人最喜欢被他人依靠,他会从被依靠中找到成就感、尊严感)。相反,如果你不靠他,你独立,你强大,他倒是很渴望被你依靠。人性就是这样的:你靠他,他觉得你无能,他烦你。你不靠他,他觉得你强大,他爱慕你,至少会羡慕你。

什么叫教育?如果你想教育他,那么,你的任务就不是去教训他、改变他,相反,教育就是你自己改变自己,让你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和实力被他羡慕。他羡慕你、仰慕你的时候,他就被你教育了。

什么叫驯养?如果你想驯养他,那么,你的任务就不是你去驯服他、保养他,相反,驯养就是你自己提升自己,让你自己有足够的养分和养料被他渴望。他渴望你、等待你的时候,他就被你驯养了。

第二,爱的生活不仅要过一种“独立的生活”,而且要过一种“生产性的生活”(比较宏大的词语的“创造性的生活”),要让你的爱具有“生产性”(创造性)。持久而美好的爱,就是“有生产性的爱”。就是说,不仅要独立地做事,而且要让你所做的事具有“生产性”。

什么是“生产性”?如果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创造出某种产品,这种产品最好看得见、摸得着,被他人认可、受他人欢迎,他人愿意以不同的方式欣赏或购买你的产品,这就是“生产性”。当然,最直接的生产就是“生产孩子”。孕妇、母亲为什么那么受人尊敬?公共汽车上为孕妇设置了专门的座位,其他人主动给孕妇让座,除了因为孕妇像老人一样是需要照顾的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她是一个“有生产性的人”,。

“生产孩子”是所有“生产性劳动”(创造性)的一个象征性事件。“生产”的字面意义就是“生孩子”。“生孩子”有多重要,其他所有“生产性的劳动”就有多重要。“生孩子”能够给爱人带来多大的喜乐和幸福,“生产性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当事人和相关的人带来多大的喜乐和幸福。

并非所有人都能“生孩子”,但所有人都可以做类似生孩子的“生产性的劳动”。一个老师教出了一个好学生,他就做了一件类似“生孩子”的事情。一个人做了一道好菜,或者,他/她制作了一件漂亮的衣服或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他/她整理了菜园子而让菜园子由一块荒地变成一片生机,他/她写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他/她做了一件家具或哪怕只是挪动了几件家具,粉刷了一个房间,购置了一件价格合适却增添了家庭欢乐的器具,那么,他/她就在从事“生产性的劳动”,他/她的爱就是“生产性的爱”。

第三,有情趣的劳动。“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只保证这种劳动是独立的、有用的,并不能保证这种劳动是被爱人喜欢的。有一种人,他/她很独立,能够独立地做自己的事。他/她的劳动也具有创造性,能够生产出某种有用的产品。但是,他/她的劳动只是自己感兴趣,他人(包括他/她的爱人)并不感兴趣,甚至可能反感。这样的后果是,他/她越独立地做事,他/她做的事得越多,他/她的爱人越反感、越厌恶。

于是,在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之外,还需要有一个要素:他/他所做的事,最好是他/她的爱人觉得有趣的事。即便他/她的爱人觉得没什么趣味,至少要让比较多的他人觉得是有趣的事。相反,如果他/她做的事他人普遍觉得“怪异”的,那么,他/她所坚持的“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就只剩下他/她个人的“坚持”、“坚守”。“坚持”如果有了好的结果,就会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如果没有好的结果,整个坚持的过程就会被视为可怕的“固执”。

坚持和坚守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固然是一种美好的品格,他/她甚至可以豪迈地宣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是,在日常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中,没有必要搞得很悲壮。爱情、家庭首先需要的是温暖、可爱、有趣。

一般而言,只要做到“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就会赢得爱的生活。只要展开了“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就会赢得幸福和欢乐。只是,当自己的“独立的劳动”和“生产性的劳动”完全不被爱人理解和支持的时候,即便不必立刻改变自己的劳动的主题,至少可以做到适度的微调。

在独立的劳动、生产性的劳动和有情趣的劳动三者之间,看起来似乎越往后越重要。事实上,从重要程度来看,三者的排序是:“独立的劳动”最重要,“生产性的劳动”其次,“有情趣的劳动”再次。

想被他人爱,首先就得让自己强大。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个独立的人。甚至可以说,世界上最强大的人,就是那个孤独的人。

从我个人所信奉的“自然法”、“自然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爱人之间,原本就没有太多的“义务”。甚至,婚姻制度原本就是暂时的“恶”。

我真正想呼喊的是:请男女之间,不要以“婚姻”更不要以“婚姻法”的名义来强迫对方忠诚、义务。爱情与义务无关,爱情与忠诚更无关,义务和忠诚是爱情的弱者炮制出来的刻毒的阴暗的钝器。

真正美好的爱情,是“自由恋爱”。自由恋爱可以举办仪式,用仪式来为自己暂时的自由恋爱来庆祝和狂欢。但是,自由恋爱需要婚姻登记吗?需要某个所谓民政部门的人装腔作势地地拿个图章为你证明吗?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为什么需要登记?而且还要受某种“婚姻法”的规定?这种事只有人类才干得出来。在整个自然界,大概只有人类才做演出这种自以为是的闹剧。人类迟早会发现,婚姻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最大的丑闻。当然,在成为丑闻之前,也许还会发生更多的丑闻,比如,在《婚姻法》之外,再订立一个新的法律,对男女做爱的频率和程序做一系列详细的规范?而且规定:所有的屋子必须是透明,至少是单向透明的。里面的人看不到外面,但外面的人可以看到里面。男女做爱的时候,全国一盘棋,借助互联网,每家每户安装监视器和喇叭。喇叭响一下,开始做事,喇叭响两下,开始做爱,喇叭响三下,开始做学问?这样的事情,难道很遥远吗?不是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吗?

如果我们不想做无耻无聊的事情,就请我们记住瑞士学者茨冉申先生的“十戒”:

1.勿对他者要求太多。

2.勿对爱人要求太多。

3.勿以婚姻法威胁爱人。汝等本自由。

4.勿离婚,爱人已成亲人。不可离开亲人。

5.勿责怪对方的冷淡。亦不必责怪自己。勿相信,亦不可制造海枯石烂、白头偕老的神话。

6.勿占有爱情。爱情可期待,不可厮守。勿要问:两情若是长久时,岂在朝朝暮暮?而要答:两情若是长久时,绝不朝朝暮暮。

7.勿依附,过独立的生活。独立非面壁或发呆,独立乃独立地做事。

8.勿单调,过创造性的生活。创造即生产。

9.勿固执,过情趣生活。

10.勿全信他人的劝戒,信自然,信直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