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我是怎样领导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学习笔记(四) 关于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在《给教师的建议》的书中提到,它是非常浓厚的一笔。 我每次读到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外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探索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自己也心动不已,有点效仿的冲动。其实,在我七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曾带过孩子们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周围的荒草丛中,亲密地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成功与否,到现在我也没能确定,但对那些时光,我却格外的留恋。一部分孩子跟着我细心地去观察那些野草矮树,一部分孩子则坐在树荫底聊着天,这真的是一副很美好的景象。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很详细地描述了老师带着孩子到林里、湖边、河边等自然角落中的情况,不仅触动了孩子感情的弦,同时也触动了孩子思维的弦。他发出的感叹——大自然是智慧的发源地,这一点十分恰当。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就学会了很多知识与技能,也增长了很多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或论述也在呈现出教育本质中非常朴素的一方面。人类的长久生存说到底就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过程,学习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可以催生出很多知识技能的成就,与精神领域的成就。 以学习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而产生的科学与艺术都应该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文化,教育在知识的聚焦上几乎成了文化的浓缩品,都主要体现在教材课本上。现在的教育得背负着沉重的任务,结果都在教材、课本的教学上了。也是因为这样,教育已经淡化了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都认为知识都应该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冲击孩子的眼球、心灵,似乎是迅速而直达的。我们都忽略了智慧更是内在的思维素养的提升,也是审美能力在自然中的绽放、形成。自然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活泼动人的智慧源泉,倘若教师加以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可以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它的稳固性,绝对比在书本中形成的强得多。 现在的教育,太过于强调安全上的东西了,已经形成了一种因噎废食的态势。我们强调惯了那一个“万一”,都小心翼翼都把学生拘禁在我们的视线里、言语里,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成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万一出了事情,谁也担不起责任。我想,如果苏.霍姆林斯基活在当下的中国,肯定也是憋屈死了,他敢带他的学生去林间听那鸟叫,看那花开吗?他敢带他的学生去湖里游泳或划船吗?他敢……吗? 做班主任的那几年时间里,我曾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周围的草丛中去接触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不可否认那是很美好的时光,但也是另类的。没出事就好,一旦出事,我有可能万劫不复。放到现在,我应该没有这个胆量了。因为,我不单单是我,还有父母,还有妻子,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它其中的美是很令人向往的,或许他的某些思想还能让我们对教育有坚定的追求。思之而行之,一切都要立足于当下的政治,当下的学情。无奈。 2018年12月5日星期三夜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一片荒草照野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