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差证治体会

 123xyz123 2014-07-25

纳差证治体会

    纳差,又称“纳呆”、“纳少”,即病人不思饮食,甚至厌食。《内经》称不欲食,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用中医药治疗有独到之处。笔者临证多年,常从四个方面着手辨治,每有良效,介绍如下。

  1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本法主要适宜于肝气犯胃而导致的纳差。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血证论》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因忧思恼怒,情志不遂,气机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纳谷不香,则为纳差。临床常伴见胁肋及脘腹胀闷疼痛,嗳气、呃逆、嘈杂吞酸、烦躁易怒、喜长叹息,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处方以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合香苏散加减之。

  案1,患者,女,69岁,因儿子过世,悲伤抑郁,自感腹胀、纳谷不香20天前来应诊,伴嗳气、失眠、心悸、善叹息。舌淡苔白,脉弦。近段时间口服安定、吗丁啉、乳酶生等药,症状无明显好转。证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横犯脾胃,导致纳差。处方:柴胡20g,枳壳20g,香附15g,川芎20g,酸枣仁10g,香橼10g,黄芪30g,大枣15g,茯苓20g,楂曲各15g。水煎服,每日3次,1日1剂。口服3剂后腹胀纳差好转,但仍失眠,在上方中加五味子10g,再服3剂,病状明显好转。

  2  清热化湿,调和脾胃 

  脾胃湿热证常用此法。“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协调,方能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长居湿地,过食肥甘,滋生湿热,中焦脾胃受阻,升降功能失常,则为纳差。症状特点为恶闻食臭、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厌油、小便色黄,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治疗以清热化湿,调和脾胃为主。常用清中散加减进行治疗。

  案2,患者,男,52岁,因脘腹灼热,腹胀疼痛,纳差5天来院诊治。伴恶心,头昏,身重,舌苔黄腻,脉濡。有吸烟、饮酒史30年。胃镜:胆汁反流性胃炎。自服吗丁啉、硫糖铝、多酶片4天无明显好转。综观此症,实为湿热蕴积脾胃,纳食功能受阻所致。处方以清中散加减:栀子10g,半夏15g,茯苓20g,白豆蔻10g,陈皮15g,甘草10g,厚朴15g,大腹皮10g,楂曲各10g,口服4剂,食欲大增,病情好转。

  3  补气升清,健脾益胃

  适宜于脾胃气虚型。“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虚运化失常是纳差主要原因。“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小儿因脏腑娇嫩,脾不健全;老人因脏腑素亏,则脾胃虚弱;成人因饮食、生活不节或劳倦损伤脾胃,均是造成纳差的常见病机。临床可见食欲减退,甚至不知饥饿,口淡乏味,兼食后脘腹胀闷,嗳气、食多则泛泛欲吐、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治疗宜健脾益胃。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案3,患者,女,77岁,因口渴多饮10余年,腹胀、纳差、便秘1年就诊,伴头昏,肢软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患2型糖尿病10年,并发糖尿病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史。长期口服美吡哒、立克糖、吗丁啉、麻仁丸治疗。虽空腹血糖控制在6.0mmol/L左右,仍感腹胀纳差,少气乏力,大便干燥,每5~6日1次,其舌淡脉缓。因长期口服清热药伤及脾胃,又病久多虚,故以健脾益胃为主。处方: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15g,麦冬15g,石斛15g,楂曲各15g。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6剂后,腹胀纳差好转,因大便干燥,加肉苁蓉15g,再服6剂,各症好转。

  4  滋阴养液,健脾益胃

  胃阴不足之证常用此法。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土得木而达”。如肝胆之病,常横犯于胃,耗劫胃阴;肾阴亏耗,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或热病伤津,久泄久痢,过食辛辣,均会损坏胃阴。丹溪的“阳有余而阴不足”亦说明阴虚常见于临床,阳升阴降,阴虚则胃主降之功能受损,出现纳差。其症状特点为饥不欲食,兼见口渴、唇舌干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干少津等症。治疗以滋阴益胃为主,主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案4,患者,女,48岁,知饥不欲食,食纳不佳20天,兼见上腹及胸骨后灼热疼痛,夜间尤甚,口干喜饮、肢软、乏力、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处方:沙参20g,麦冬20g,生地15g,丹皮15g,白芍20g,莱菔子15g,楂曲各10g。口服3剂后,症状好转,但仍诉大便干,加火麻仁10g,口服3剂,诸症自除。

  5  体会

  纳差可见于多种疾病,几乎与每个脏器的功能活动都有关系。但发病仍与脾胃最为密切。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胃宜降则和”。《素问·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也。”故二者相互协调,方能使消化功能得到正常运转。如果脾病则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消化功能即因之而失常,导致胃失通降,影响食欲,遂成纳差。正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何况纳差一证?《诸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胜食源流》说:“不能食,脾胃俱病也……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丧……”由此可见,纳差之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临床分型较多,治疗亦较复杂。临床上,笔者主要从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四方面入手,再结合临床病情加减变化,常能较好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生理活动,能较快地使水谷运化得以正常运行,纳食得以恢复,百病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