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确是对郑板桥一生功业及生平的真实写照。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乾隆元年进士,授范县知县,继调潍县……燮官山东省先后12年,无留牍 ,无怨民,以疾归,囊藁肃然,图书之外无长物”。这便是山东省《潍县县志稿·郑燮传》所载板桥“一官归去来”的概略。 他40多岁中进士之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归来,依然是“二十年前旧板桥”,“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是靠卖画置炊! 板桥先生虽然不过只“七品官耳”,而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却令人高山仰止。 据记载,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春,先生去官离任之际,潍县士庶皆念其德,父老遮道相送,后来还建立生祠以祀。先生也依依惜别,并画竹一幅,其上题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大约正是从这“一官归去来”之后,先生便立誓“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了。 竹,清瘦的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遒 劲的竹!——“信手拈来都是竹……早向从前构成局。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物我一体,竹人合一。竹的节操,岂不正是先生高洁的贞标与风格? 竹,即便在先生为潍县父母官时,也无不枝枝叶叶皆同民间之啼饥号寒声相接相连。他在县署中曾画竹题诗,以明其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先生为官十余年,颇有政绩。政绩何来?一,来自清正不贪;二,来自苦煞累甚。先生曾修《家书》慨叹:“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所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 这番“为官苦经叹”,岂是当今贪官污吏、庸碌仕宦者流所能领会并说出的么? 据记载,先生移任潍县时,是年大旱,尔后岁,又连年歉收,以至达到“人相食”的骇人地步。先生夙兴夜劳,开仓赈贷,“尽封积粟之家,谕其平粜”,甚至“捐廉代输”,“全活甚众”;又大兴水利工役,修城凿池,造福当地士民;后终因“请赈,忤大吏罢官”。----但先生拯民于水火倒悬的政绩政声,则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百年千年不没! 先生辞官后,仍以卖竹画为生。
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 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板桥先生的诗品、画品,与其官品、人品,同高。竹的节操,正是先生高洁贞标与风格的真实写照。 若将当今一些贪官的行止与先生的操守相比较,则霄壤自见,势若冰炭也! 板桥之风,盍兴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