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西亚·马尔克斯怎样成为加西亚·马尔克斯(1)

 昵称14979747 2014-07-28

加西亚·马尔克斯怎样成为加西亚·马尔克斯

2014-04-23 18:0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青年加博在拉美社波哥大办公室内工作,1959年。摄影:埃尔南·迪亚斯

  (上接第4版)

  早在1996年5月2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就被瑞士《周报》评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作为日内瓦国际书籍报刊沙龙发起单位之一的《周报》,曾要求世界各国的18位文学评论家写出健在的十大作家的名字。结果加西亚·马尔克斯得13票,名列榜首。《周报》说,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并且赞扬了他1967年出版的代表作《百年孤独》。

  今日“马孔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描写的“马孔多”是他的故居,这里已经成为文化之旅的目的地。

  被辟为博物馆的“马孔多”由贝尔加拉看管。他身材不高,头发已经过早地花白了。一股轻轻的微风吹进来,他打开了窗户和门。这座木质结构的房子,窗口朝着一个花园开着。加西亚·马尔克斯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童年就是在这个位于加勒比海沿岸的村庄里度过的。在这里,他聆听外祖母讲述魔幻故事,后来他用这些故事编织着他的文学作品。

  自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这座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的财产。“马孔多”是个坐落在热带香蕉林里的昏昏欲睡的小村庄。它距首都波哥大有625公里,离海滨城市圣玛尔塔只有一小时的路程。

  贝尔加拉说,马尔克斯的故居由于珍贵才保存下来。来访者大部分是来自附近村庄上的哥伦比亚人,也有来自遥远地方的旅行者,比如希腊人、以色列人、中国人和俄国人,他们来这里朝圣,以便带走花园里的一点土或树叶。在花园里的番石榴树中间已经长满野花。博物馆有的部分已经经过修理,墙上挂着加博的几十幅照片。

  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27年3月6日出生在这个名为阿拉卡塔卡的村庄。从出生三个月直到9岁,他都是跟外祖父母在这里一起度过的。外祖父是参加过哥伦比亚百日战争的退伍上校,外祖母是个有讲故事特殊天赋的并有点儿迷信的女人。当初他的外祖父母不满意他父母的婚事,为了平息此事引起的家庭纷争,外祖父母扶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是在一个“女人之家”长大的,在这个家里,充满无头的幽灵、超自然的神话故事和百日战争的轶事。它当时是个小村子,由于美国香蕉果品公司的到来才发展起来。这里有发生过香蕉工人被屠杀的车站,以及公园里的杏树、土耳其人的街道、开店铺的阿拉伯人和意大利的移民。

  虽然加博自从和父母搬到一起居住之后再也没有回过阿拉卡塔卡,但是,这个村庄却成了他在《百年孤独》想象出的“马孔多”的灵感。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有时我想,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我同我的外祖父母度过的那个时代的经验。”

  加博的小弟弟海梅·马尔克斯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设在卡塔赫纳的新闻基金会副主席。他说,加博利用得益于阿拉卡塔卡的童年记忆,,而创造出“魔幻现实主义”———把魔幻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文学形式,因此,他成了上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一代的代表人物。

  如今,那些年长者还能回忆起加博小时候是个胆小的孩子,并且很喜欢捕捉蝴蝶;当村上的孩子们爱在河里游泳时,他却整天在家里和外祖母呆在一起,听她讲那些神秘的故事。村上的老人路易斯说:“当时,阿拉卡塔卡的房子为木质结构、道路是土的,我们大家都相互认识。卡皮托给了我们世界荣誉。”

  少年诗满志

  在外祖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酷爱文学。两位慈祥的老人先教他绘画,再教他读书。他7岁时便读完了《一千零一夜》,又找来《格林童话》阅读。文学作品仿佛阳光雨露,自幼就滋润着他的心田。特别是他的外祖母总是有讲不完的神奇故事,使他每每产生无限的遐想,而且外祖母讲故事的语言又好像碑文一样准确。加西亚·马尔克斯后来说,他书中的人物讲话要像他外祖母那样。

  当他刚刚8岁的时候,敬爱的外祖父不幸告别了人世,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一道难以愈合的深深创伤。随后,他在外地工作的父母把他接到身边,他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个神奇而温暖的“故事王国”。他的父母不但生活不富裕,而且还养活着好几个孩子,他是11个孩子中的老大,他们就很少有时间来照管他这个长子,使他常常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后来他被送到港口城市巴兰基利亚读小学。少小有志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虽然远离亲人,却更加刻苦学习,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

  当他刚12岁时,来到西帕吉拉国立中学读书,成为一名领助学金的寄宿学生。学校的周围是一片莽莽的原野、无边的碧草,当他每次想家的时候,同时也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就加倍努力学习,决不让父母失望。学校离家很远,每年只有放假时,他才乘坐马格达莱纳河上的船只回家探亲。

  在西帕吉拉中学里,加西亚·马尔克斯与12个少年文学爱好者组成一个文学中心,因为他们一共13人,就起名为“十三人文学中心”。这13个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经常聚在一起,开怀畅谈;除讨论他们喜爱的文学外,还商谈要办一本名为《地平线》的杂志。大家都认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才华,一致推选他当主编。

  学生办杂志首先是经费来源问题,其次是印刷困难。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克服了经济方面的困难,拿到首都波哥大去印,他们的心血终于开出了艳丽的花朵,首期《地平线》与读者见面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文友们欢喜若狂,奔走相告,庆祝自己的心血没有白流。然而正在他们兴奋的当儿,总统阿方索·洛佩斯却下令将《地平线》全部没收并且烧掉,因为他看不贯那篇篇有正义感的文章。长时间的努力被付之一炬,《地平线》无疑成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生活中生命最短的杂志。

  暂时的挫折遏止不住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文学的酷爱。当他的大多数同学专心致志地学习物理、化学与数学的当儿,他却躲在小图书馆的角落里,如饥似渴地阅读从某种渠道进来的新书。也正是在这所中学里他开始练习写诗与故事的。因为他已经迷上了西班牙浪漫主义诗人努涅斯·德阿尔塞的诗歌,后来发现了法国早慧又早夭的天才诗人、不愧为象征主义运动典范的兰波,以及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的诗歌。接着,他又沉醉于以诗人豪尔赫·罗哈斯为首的哥伦比亚“石天派”的诗歌。

  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哥伦比亚文坛上崛起的青年文学小组“石天派”的成员,受到拉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鲁文·达里奥、西班牙抒情诗人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和智利诗人聂鲁达的影响,对传统诗歌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提出在唯有“石头与天空”的世界里创造新的诗歌天地。多年以后,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回忆起“石天派”对他的影响时说:“如果没有‘石头与天空’的帮助,我真不敢说我会成为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修养是从诗歌开始的。他从小时候起就开始读诗歌,到中学时他便爱上了诗歌。当他成名后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对文学的兴趣,我对文学的赞赏和迷惑是从诗歌开始的,我是诗歌的伟大读者。我认为,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但从写小说的修辞方法来看,那是一种纯诗化的语言;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个人就不可能去关心语言和语言的含义,也不去关心语言的美。”

  他对诗歌的特别爱好一直延续到他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以后,当时他对诗歌的爱好简直达到狂热的程度。这里可以在他的《番石榴飘香》里一目了然。他说:“星期天,在无轨电车里度过令人忧伤的下午……而我在这种放任兜风的旅途中唯一所做的事情,就是读诗、读诗、读诗……直到夜雨霏霏,华灯初上的时刻。然而,我跑遍老城里寂静无声的咖啡馆,去寻找一位仁人君子行个好,陪我一起谈论谈论我刚刚读完的那些诗篇,那些诗篇,那些诗篇。”

[责任编辑:张晓荣]
您此时的心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