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第一书 (评论: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顺其自然王也 2014-07-28
静坐是很好的养生方法,而《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号称是静坐养生的第一本书,成书也比较早,在1914年蒋维乔先生就撰写了《因是子静坐法》。本书实际上是四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因是子静坐法》、《因是子静坐法续篇》、《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和明朝袁了凡的《静坐要诀》。其内容十分丰富,很有实际的学习意义,不过因为本人悟性以及文字功底差,关于书中佛教知识以及文言文讲述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看懂。只能将读懂部分写成笔记,作为本书所得。
   第一部分《因是子静坐法》
   人们运动不外四种,行(跑走)、住(立定)、坐、卧,但是练习呼吸以坐的时候最相宜,只有坐时可以安静,所以通常称之为“静坐”。这种静坐在中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最大的目的,就是使血行保持正常,无病时候可以防病,有病时候,可以治病,只要有耐心,每天不断地练习,就能获得很大的效果。
   静坐的方法书中阐述很详细。首先是身体姿势,两脚安放姿势由难到易依次是双盘膝、单盘膝、下盘法、平坐法,自我尝试了一下,我连单盘膝都完成不了,可见自己的柔韧性之差。两手应该宽松,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轻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时,也可以将两手放在大腿上部。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轻轻闭合,嘴巴也要闭,不可张开,舌头抵住上颚。也可以用卧式进行静坐,其姿势有平常仰卧法和狮子王卧法。其次是精神的集中。初学之人往往心猿意马,不易调伏。静坐的最后工夫要能够出现一种无念境界。如何下手呢。可轻闭两眼至微露一线之光,而目观鼻准,这叫做目若垂帘。静静地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闻不觉。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数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初学之人又有两种境象:一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一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大概初学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乱,无法收敛。治散乱的毛病应该把一切念头,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专一注意在小腹中间,自然能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应该把念头提起,专注意在鼻头尖端,把精神振作起来。早上起来入坐,就不至于昏沉。还有呼吸练习。其方法主要为,呼吸气息的出入应该极轻极细,连自己的耳朵也听不见出入的声音。气息应该慢慢地加长,叫它达到小腹。呼吸的气,必须从鼻腔出入,不可用口。
  书中的原理篇讲述静坐的诸多理论依据,中西结合很科学。人类胎生之始,必始于脐,脐即为其根本,培养人生之根本,当以心意之作用灌溉之。静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时也。儒家之主静,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观,命名各异,究其实,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法,辅助其运行而已,惟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与下部,宛如强固中央政府,得以指挥各机关。有助于呼吸以及血液循环。
   作者说其见世之体育家,锻炼筋骨,极其强固,一旦遇到不测之病,莫之能御,甚且成为废人者有之。而禅师或哲学家,锻炼心意,能藉修养之作用,驱除病魔,虽躯体孱弱,而卒能寿及期颐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远过于形骸之我者矣。静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为一致,亦可名之为精神体操。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的人不见得身体素质强健但往往没有大病,身体还可,有的身体素质极好却生大病的还真不少。所以,对于精神的锻炼才是最重要的。
   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见:(1)端正姿势;(2)调节呼吸。
   静坐需要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关门,不使他人来扰。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静坐时两足或双盘或单盘或交叉,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胸部微向前俯,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腹之下部宜镇定。两手轻轻交握,垂下之处各随人之肢体所宜。头颈正直,面宜向前。两耳宜如不闻,眼宜轻闭,盖闭则心静也。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团结之意。呼吸宜用鼻,不可开口。心境方面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初习时以早晨起床及晚间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否则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静坐。每次静坐时间不必有意求长,当听其自然。每次静坐以四十分钟为宜。时间不论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后为佳。每晚就寝前,能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时间静坐,颇有效,总之,以起床后静坐为主,就寝前为辅也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调整呼吸,次通大小便,次洗漱,然后静坐。呼吸则以腹式呼吸为主,书中还介绍了一种正呼吸,没看懂啥意思。
   本书讲述了作者自己修习静坐的经验,其年轻时身体虚弱,二十八岁开始习练静坐,颇有功效。关于练习静坐产生震动的叙述,自己也没搞懂啥意思,不过作者谈到庚子一年中,闭户静坐谢绝人事,抱定的三主义可以借鉴,那就是禁欲以养精;禁多言以养气;禁多视以养神。还有所谈静坐之宜得自然最为要紧,欲得自然,而莫妙于忘字诀,而且不要求于速效,持之以恒练习才是。卫生家言:恒人睡眠,每日以八小时为适宜,研究静坐者亦然,每晚九十时宜入坐,十时后即睡,六时后再起坐,而尤以独宿为最要。卫生家言:食物宜少。宜有定时,宜细嚼慢咽,皆至言也,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此外作者还讲求动静兼修,其在练习静坐的同时也练习太极拳等外功。
   第二部分《因是子静坐法续篇》
   本篇佛学思想渗透其中多矣,真的读不懂。只能还是讲其所述方法做一下记录。静坐宜在早晨空腹时,平常亦应于食后二小时方可入坐。修止似乎是本篇不同于前的部分,但是没有看明白,一是因其为半白话文,二是所述有些深奥。就是大体看懂了不净观,就是把女人看做外形虽美,内实满粪臭的不净之物,说得还真有些意思。
  本篇谈到了治病方法不出二种。一是察知病源。无论外病内病,皆由血脉不调而起,治病之法,首在使血脉调和,故察知病源所在,仍从内心治之。二是对治疾病。先言用止治病法。如察知病在何处,即将心意凝集于病处,止而勿失,默想病患必除,亦能治病。次言用观治病法。其最普通者,为观想运心,以六种气治病是也,就是六字诀中的六声,以后在静坐中研习也是不错的。
   本篇附录中的佛学大要讲述很多佛学知识,但也很难记忆,印象较深的就是讲述各宗修持方法中的事修,让人们身口意三业并用,则妄念不必除而自除矣。故各宗教人事修,身拜佛,手念珠,即用身业。念经念佛,即用口业。一心对经对佛,即用意业。
   第三部分《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此篇和前两篇多有重复部分,作者在结语部分谈到实践问题,如果理论研究得十分精深,若不去实践,这等理论也像建筑在沙滩上,基础并不牢固,所以实践很重要。还有本篇最后三位静坐练习者的实践经验也值得借鉴,尽管有些叙述听起来不容易感受,但很多说的都不错。比如朱中起谈到,如学静坐,先决条件,要有恒心与信心,不可求速效,最好规定一日程,每晨小坐二三十分钟,晚间临睡时候也这样,听其自然发展,希望不要过高。蒋君毅谈到因是子对他说“功夫决无唐捐”(唐捐意为白做)给了其很大的启发。还谈到了动静兼修的主张,我国养生之术,本有内功外功,静坐即内功,八段锦及拳艺为外功,一动一静,动静兼修而再能自然结合,自然而然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够进行修习,并也有自己的体会。在谈到静坐可以治疗慢性病尤以高血压最易见效,希望真的如此。
   第四部分《静坐要诀》是明朝袁了凡所写,多为文言且佛学居多更不易懂,草草看之,没有任何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