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球

 dongchang 2014-07-30
     在众多球类的休闲运动中,网球作为小巧灵活一族,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在球类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的时尚性仍列前茅。下面的介绍将让您更加具体的了解它。

场地设备

   球场是一个长方形,长23.77米,宽8.23米。用球网将全场横隔为二等区,球网悬挂在直径不超过0.8厘米的绳或钢丝绳上,球网两端悬挂或越过在直径不超过15厘米的正方形网柱顶上。网柱高不得超过网绳顶部2.5厘米。网柱中心距边线外沿0.914米。网柱高度应使网绳或钢丝绳的顶部距地面1.07米。
当一兼有双打和单打的场地挂着双打球网用于单打时,球网必须用高度为1.07米的两根支柱支撑,这两根支柱称为“单打支柱”,它的直径或边长不得超过7.5厘米,单打支柱中心距单打场地边线外沿0.914米。
球网应充分展开,完全填满两柱间之空隙,网孔大小以不让球穿过准。球网中央高0.914米,并用不超过5厘米宽的白色中心带绷紧束于地面。
球场两端的界线叫端线。球场两边的界线叫边线。在球网两侧6.40米处的场内各有一条与球网平行的横线叫做发球线。联结两发球线的中点画一条与边线平行的线,线宽5 厘米叫做中线。中线与球网成“十”字形,将发球线与边线之间的地面分成四个相等的区域叫做发球区。在端线的中心,向场内有一条10厘米长、5厘米宽的垂直于端线的短线叫做中点。
握拍
基本手型:球拍与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球拍其实就是球员手臂的延伸,是球员身体的一部分。
体验此种感觉需要一个逐渐适应、逐渐磨合的过程,而在此之前则要了解正确的挥拍方法。
握拍时手掌边缘要与拍柄的底部齐平,勿握在拍柄的中央部位;掌心和手指应与拍柄最大面积地贴合在一起,体现出拍手一体、拍手无间的感觉,不要仅用手指“捏”住拍柄;拇指环过拍柄贴压于中指之上,勿留有空间以免在击球时球拍脱手;食指略与中指分开并自然与拍柄靠拢在一起,如果像握拳头一样死板地将球拍抓在手里,那么握拍的灵活性及随意性就要逊色许多,不利于对球拍的控制,手也容易感觉疲劳。整个手型有点儿像开枪时扣板机的样子,请记住食指一定要与中指分开。
除上述要领之外,网球拍的握法还有方式上的区分,应当了解。传统上有东方式(包括东方式正手及东方式反手)、大陆式、西方式、半东方式半西方式等,其依据是持拍手之虎口相对于拍柄各棱面的位置。
①东方式正手:适用于正手上旋击球。此方式握拍就象在与别人握手一样,比较自然得体且易于控制球拍,不易导致伤痛,但在击反手球时需换握成东方式反手。
②东方式反手:适用于反手上、下旋击球及发球。下旋球时可令拍面自然打开,发球时可令球有强烈的旋转,局限之处在于击正手时需换握且发球时攻击力偏弱。
③大陆式:适用于双手反手上旋击球、单手下旋击球、网前凌空截击、高压球、发球。此握拍方式在网前截击时正反手不必换握,高压球和发球时对加强球的攻击力有所帮助,局限在于如果用于正手上旋击球则很容易令腕、肘、肩受劳损性伤害。
④西方式:适用于正反手上旋击球。用此方式握拍的话正反手击球之间不必换握,但拍面的控制需要一个习惯和适应的过程。
⑤半东方式半西方式:这是一种介于东方式正手与西方式之间的“混合式”握拍法。它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定标准,同样也适用于击正手上旋球,并且可能比单纯的东方式或西方式更灵活、更随意。在实际击球过程中,每一种握拍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局限。
发球
发球是进攻、得分的开始,而稳定情绪又是发球必不可缺的前奏。
(1)稳定情绪心浮气躁的情况下是很难发出一个好球的。通常的作法是:在发球的位置上做几次深呼吸,再拍拍球,然后站定准备发球。各人习惯不同,因而稳定情绪的作法也各有异,但这一环节最好不要被略掉并且尽量延续至准备动作当中去。
(2)握拍
许多初学者都喜欢用东方式正手握拍进行发球,这可能是底线击球所留下的“后遗症”。其实一试便知,如果采用此
种握拍在右区而且是用正常动作发球的话,球出手后十有八九会偏向外角一侧,因为手腕在自然情况下所形成的拍面就
是如此的角度,若想使拍面偏向内角则必须向内转手腕,而经常做此动作不仅相当别扭而且易使手腕受到损伤。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用东方式正手握拍进行发球。
(3)准备动作众所周知,发球要发在对角的发球区内才算好球。发球前具体的准备动作:双脚自然分开站立,两脚的连线根据球员中同的习惯可与底线相垂直,也可以保持另外一个合适的角度;身体自然前倾;最好只持一个球,球自然着落在持球手拇指、食指及中指三指上,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屈于球的后部,切忌用力将球握在手里或捏在手里。
(4)抛球准备动作稳定下来以后,顺势就是抛球及挥拍击球了。这两个环节能否配合得好是能否发好球的关键,而抛球的质量则又是关键的关键。
①抛球的方法:在准备动作的基础上,持球手的肘部渐渐伸直并向下靠近持球手同侧的大腿,然后从腿侧自下而上将球抛起。在整个动作过程中,手臂保持伸直的状态,其走势与地面垂直,掌心向上,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将球平稳托起,尽量避免勾指、甩手腕等多余的手部小动作,以免影响球的平稳走势,球在空中的旋转越少越好。球脱手的最佳点在手掌走势的最高点,脱手过早容易造成球在空中旋转或晃动,出手过晚则会令球“走”向脑后失去控制。脱手时托球的三手指已最大程度地展开,球不是被“扔”到空中而是被“抛送”到空中去的,初学者应对此多作体验。
②球脱手后在空中的位置:根据不同的需要,球出手后在空中相对于身体的前后位置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第一发球强调出球的速度与攻击力,击球点较靠前,因此球也抛得较靠前。第二发球较为保守,在保证成功率的前提下强调球的旋转和控制球的落点,击球点也就相应后移,因此球自然要抛得靠后一些,基本上与背弓时身体的纵轴线相一致。
抛球的位置也可参照球落地后相对于前脚的位置来确定。一般来说,第一发球抛球后球应落于前脚前一个拍头的位置上。
③抛球的高度:球抛到空中的高度当然不能低于击球点的高度,但究竟多高才合适要视个人情况而定,因为此高度限定了挥拍击球所用的时间。从准备姿势到抛球出手,身体重心还有个后靠至后脚再前移至前脚的过程,同时髋部前顶、腰背呈“背弓”状,然后反弹背弓并发力挥拍击球。
(5)挥拍击球
挥拍击球的环节包括:
①后摆球拍:以准备姿势为基础向持拍手一侧转身,同时持拍手引导球拍贴近身体像钟摆一样将球拍摆至体后(不一定要直臂后摆但掌心一定要朝向身体)。
②背弓动作:球拍后摆至一定高度后(此高度因各人习惯而异,至少大臂不应紧夹在体侧),以肘为轴,小臂、手、拍头依次向体后、背部下吊,同时屈双膝并伴随身体后展呈“弓”状。
③击球:在屈膝、背弓动作的基础上自下而上依次蹬直踝部、膝部,反弹背弓并向出球方转体,与此同时仍以肘为轴带动手、拍头摆向击球点,最后在力的爆发点上击中抛送于空中的球。发力是自下而上一气呵成的,其间的快慢由个人掌握,习惯、素质不同速度也就不一样,但共同的一点是:球拍走势最快、最具爆发力的一点应在到达击球点那一瞬间。击球点时身体已全部面向出球方,拍面自然地稍向内侧以便击于球的侧后部,发出侧上旋球或侧旋球。

④搔背动作:挥拍击球时肘部有一个引导小臂、球拍下吊至背后再以肘部为轴带动臂、拍摆向击球点的过程。这一过程好像在用拍头给后背搔痒,故被称为“搔背动作”,其目的是为了持拍手能有一个足够的获得摆动速度的过程,为到达击球点一瞬间力的爆发做充分的准备。搔背动作完成得是否到位关键要看搔背时手、臂是否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如果在手、臂十分僵硬的情况下完成此动作,那么到达击域点时球员一定会感到整个身体的弹性都已被破坏掉了,发不出力也就在情理之中。
⑤击球点的位置:球员手持球拍在空中所能争取到的最高一点就是击球点。
(6)随挥
击中球时虽然挥拍击球动作已告完成,但整个发球过程却仍在继续。到达击球点后球员应顺着身体及挥拍的惯性做收腹、转肩和收拍的动作,最终拍子由大臂带动收向持拍手的异侧体侧,结束发球动作。这一过程被称为随挥,即随球挥动,与底线击球的随挥异曲同工。

接发球

接发球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接受发球员的支配,必须在瞬间之内精准、迅速、到位地把“判断”和“回击”这两个环节一气呵成。破发也不能光指望对方双误或在其他情况下偶而的失误送分,必须有主动破坏对方防线、阻止对方攻势的意识。
判断后的回击几乎是与判断同时进行的,因为球太快了。但“回击”这一环节的可塑性比“判断”要大得多,球员完全能够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提高回击球的质量。接发球采用的是底线击落地球的动作,其特点是整个动作(特别是后摆)要做得更早、更小、更精、更快、更有力度,抢点击球的意识要更强,只有这样才谈得上进一步的控制球路、抑制对方的攻势从而扭转受支配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
准备接发球时的站位。球员应根据发球员所站的位置来大略地调整自己的站位。一般情况下取位于单打边线附近、底线后半米至一米的地方就可以了,如果偏离单打边线太远(太偏左站或太偏右站),那么就会给自己造成防守上的空虚。球员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正反手分别能照顾到多大的领地范围,把防守的压力大部分或全部交给正手或反手是不合适的,同时也不能站得离底线太远(太靠后)或站到场地里面去(除非有出色的胆识及过人的技术),这与底线击球的站位道理是一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