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烦恼、不满的情绪,说抱怨的话。是指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一种抑郁不平的精神宣泄。牢骚自古有之,大名鼎鼎的《离骚》,就是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的牢骚之作;冯谖为食无鱼、居无屋而三弹铗,可谓是牢骚大王,但他却为 牢骚延绵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作为人们发泄不满的一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耳濡目染,正如民间所言:说牢骚,道牢骚,现在处处有牢骚,如今人人发牢骚。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许多社会矛盾变得突出尖锐,人们的牢骚也随之逐步升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时髦品味,一种文化现象,有的人似乎对什么都不满意,什么时候都不满意,走到哪里都不满意,看见谁都不满意,发牢骚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常怀慷慨愤激之情,带矫枉过正之意,用以偏概全之语,借不同场合之机,来渲泄苦闷,排遣不满,以求得心理平衡,引起大家重视。 在浩瀚的博海里,凭借虚拟的网络发牢骚,则比现实生活中更方便,更隐蔽,更有影响力,更具传染性,因此在网络发牢骚的人日渐增多,牢骚的内容也日益宽泛,牢骚之风也愈刮愈烈。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消除了担心,丢掉了顾虑,畅游在博客的海洋里,尽情发泄着内心压抑的情绪,任意诉说着所遇所见的种种不平,有的抨击政府不作为,有的咒骂富豪不是人,有的揭露官员欺百姓,有的批判环境被污染,有的抱怨就医难,有的埋怨工资低,有的抗议待遇差,有的提出福利少,有的要求有房住,有的请求不拆迁,下岗的工人要就业,待学的子女要安排,还有工作受委屈,领导不关心,群众不理解,社会不公平等等。各种问题难题蜂拥而至,各路高朋来宾济济一堂,一时间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成了前卫时尚。“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虽然能渲泻心中郁积的情绪,排解体内怨恨的怒气,但却不能悬壶济世、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惹祸上身,带来麻烦,网络大V薛蛮子便是典型实例。 一、牢骚方式面面观 牢骚现象虽然处处存在,时时都有,但是发牢骚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1、公开攻击式:对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不管对与错,不问是与否,指名道姓地攻击、漫骂,措词大多偏激过火,行为多有违逆之乖,往往会激化矛盾,破坏团结,形成对立,酿成大祸。 2、指桑骂槐式:明明对某人某事不满,但却不直接进行攻击,而是利用特定的场合,一定的传媒,合适的听众,恰当的时间,采用迂回的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怨气、怒气,以引起别人的共鸣和同情,不断造就牢骚氛围,逐步形成高压之势,往往会混淆黑白,涣散人心,莫衷一是,影响事业。 3、自我发泄式:遇到看不惯的人,碰到不顺心的事,找不到正常的渠道反映和解决,心理极度失衡,情绪高度集中,大多采用封闭方式,自我发泄一通,其生理反应比较激烈,心理压力异常沉重,往往会导致意志低沉,情绪消极,怨天忧人,自暴自弃。 4、不计后果式:稍有不满,便不分场合、时机,在他人面前尽情地发泄不满和怨恨情绪,言语粗暴、情绪激动,人性失常,行为失控,一触即发,不计后果,大有鱼死网破之势。往往会成为突发事件的导火索,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以致铸成大错,悔恨终生! 二、牢骚产生的原因 牢骚的产生即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即有他人因素,也有自身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分析,正确对待。 1、受到委屈。当工作出现失误,或因误解而受到指责,被上级或同事忽视的时候,个人想不开,精神受压抑,“物不平则鸣,鸣不足则泄,”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发牢骚欲望。 2、遭遇挫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顺,十之八九,坎坷不平,伴随一生。一个人遭遇挫折本属平常之事,然而有的人却因为一点点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态,萌发了“上帝偏心眼,社会是后妈”的错误观念,需要凭借牢骚来宣泄。 3、嫉贤妒能。在现实中,对于德高望重,年轻有为,或是才能胜过自己的人心怀嫉恨。《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对于比自己出色而又不能赶上的人,还有那些不如自己反而超过自己的人,并不都是像项羽那样害之、疑之,更多的人则是把心理上的不平衡、情绪上的不满意通过牢骚发泄出来。 4、愤世嫉俗。对于各种腐败行为、分配不公、为富不仁,等级差别等社会现象,从看不惯到看不下,从不平静到不平气,从听人说到自己叫,错误的认为这些现象多如牛毛,遍地皆是,防不胜防,抓不胜抓,老虎打不死,苍蝇抓不尽,对反腐败工作失去信心。因此,就会忿满郁积,压在心头,憋在胸中,闷得难受,需要发泄,于是牢骚就随之即来。 5、传染影响。牢骚和流言一样能在群体中迅速传染,这种传染产生的影响,可以激发群体中其他个体产生相同或类似的牢骚。一旦牢骚漫延,犹如洪水决堤,灌顶而下,人们就完全丧失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就会不顾事实,不计后果,不问过程,不管利害,只知顺着舌根的快感,沿着网络的延伸,无休无止地向前推进和扩展,最终结果只能是违法犯罪、身陷囹圄。 三、化解牢骚的措施 如果一个人牢骚太盛,就会出现“胸怀不畅则疾生,意气不舒则争起”的现象,如果一个国家牢骚盛行,就会导致“内外间阻则弊成,上下壅阻则乱作”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客观适度的对待牢骚,积极主动的化解牢骚。 1、善容牢骚。“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人遇到不平和不快的事情,发点牢骚是常有的事。尤其是青年人,自制力比较弱,感情容易冲动,要想完全避免牢骚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要以体谅的心情,力求从积极的方面对发牢骚者加以劝阻和诱导。要通过诚心善意的批评和帮助,使发牢骚者缓和怨怒的情绪,放宽胸怀,开阔眼界,避免死钻牛角尖,放弃种种偏激之见。 2、善发牢骚。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不管三七二十一,情急之下,牢骚、怨言脱口而出,结果人们可能会被牢骚弄得满头雾水,心生厌烦,而真正惹恼你的人却如没事儿一般,牢骚发过,依旧如常,这就是发了不该发的牢骚。殊不知,发牢骚也有艺术可言。在控制不了自己发牢骚的时候,你不妨留意一下摘自专家的意见: (1)不要急于发表意见; (2)不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乱发; (3)想一想为什么要发?发了会解决问题还是加剧不满情绪? (4)如果只是发泄情绪,就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骂骂人唱唱歌什么的; (5)如果想解决问题,请务必找个关键人物,以平和的态度把问题反映出来,请对方解决; (6)如果已对某事、某人发过一次牢骚,也受到了对方的重视,就不要再提此事; (7)把牢骚说出来,不要只挂在脸上; (8)使用讽刺、抱怨的语气就是牢骚,注意多用委婉、商量的语气,把牢骚变成建议。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妨改为"请你这样做好吗?" 3、善解牢骚。任何不良情绪反应都是需要控制和化解的,尤其是像牢骚这种东西有很强的指向性,如不加控制和化解,不仅对已不利,而且还可能殃及他人,破坏和谐生活,影响安定团结。如何控制和化解呢,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发牢骚的危害性,不要图一时的痛快而不顾一切后果地乱发一气。要懂得牢骚虽然人人会发,但靠发牢骚而解决问题的从来很少。其次要注意化解因发牢骚而被激化的各种矛盾,发牢骚者和被发牢骚者双方都要主动地“反思自我”,发牢骚者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认识到:“文章盖世,孔子尚困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钓于渭水。”被发牢骚者也要多看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鸡翼大飞不如鸟。”双方都采用这种自我消解的办法,心理就平衡了,问题就解决了,牢骚自然也就消声匿迹了。 4、善用牢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牢骚,要善于鉴别,要像淘金者一样从大量的沙子中淘出金子。鉴别牢骚不是最终目的,利用才是真正的结果。有用的牢骚所反映的问题,我们要积极解决;有用的建议,要积极采纳。要把牢骚中的“不满”转化为激励人们“向上的车轮”,要使发牢骚者从思想上得到升华,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于事业之中,许多矛盾就可以大为缓解,诸多牢骚就会得到逐步的消除。 牢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达,文化如何先进,牢骚是不可能绝对消除的。所以我们对牢骚应该正确对待,科学分析,积极探索,合理化解,我们的心情就会舒畅,我们的队伍就会团结,我们的事业就会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