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报道】王竹立:慕课如何化茧成蝶?

 澄怀观道 2014-07-31

  信息化热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慕课还在台上,敏锐的业内专家已经在预测下一个热点是什么了。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发表《“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后,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王竹立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慕秀(MOOS)。



  慕秀是王竹立教授首创的新概念,MOOS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massive open online share)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massive open online show)的英文缩写,“秀”有展示、表演之意,“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分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高潮迭起。其具体内涵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在学习慕课的同时,充分分享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互相鼓励、激发创意,推动网络学习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王竹立教授建议全面升级慕课,将慕课(MOOC)向慕秀(MOOS)转型。


  慕课之后火什么?


  记者:在慕课热火爆的当下,专家学者们已开始预测下一个教育信息化热点,但也有人置疑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不过是一个噱头,新瓶装旧酒,不可能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您对此怎么看?


  王竹立:教育信息化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每隔一段时期就有一个新的热点出现。慕课是最近的一个新热点,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波。我对慕课观察思考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尝试虽然值得充分肯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恐难持续,所以我就开始思考慕课未来的可能走向了。


  我曾经有过一个比喻,以网络为中心的新媒体就好像一个新酒瓶,但现在它装的还是旧酒,旧酒指的是旧有的课、课程等教育教学形式。以前课、课程这些东西是装在教室、课堂这个容器里的,几百年来一直比较适应。现在出现了网络这样的新容器,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装课、课程这些旧东西吗?内容与形式一定要互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作为新容器的网络,到底应该装什么?我觉得不应该还是传统的课、课程。因为在实践中我发现网络与课程并不能很好地匹配,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比不上实体课程的教学效果,网络课程在大学里一般只能作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的补充,还不能完全取代课堂教学。


  所以我对慕课有一些看法,因为它承载的内容依然是旧的。现在流行的慕课大都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实体学校的办学模式,照搬了实体课堂的教学形式。我自己也是学科教师出身,以前每次在学校的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期结束时管理员都要求我将以往的学生名单、论坛讨论和学生作业等统统清掉,或者打包存储在另一个地方,为下一届学生腾空间。每到这时我就非常抵触,因为那里面有很多好东西,还来不及挖掘、整理与总结。即便是打包另存,所有的时间顺序、网络情境都被破坏了,难以复原,存下来也没多大价值。但学校的平台有用户数的限制,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妨碍下一届学生的学习。还有就是学科内容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如果前面的学生留下的讨论和作业不屏蔽,老师就必须为下届学生出新的问题,但对于一个相对固定的内容来说,哪有那么多新问题可以出呀?但在慕课平台上,已经不存在用户数限制这个问题了,难道我们还需要像在学校平台里那样,把前面的学生作业、作品屏蔽起来,不让下一次修课的学生看到?担心不屏蔽的话老师提不出新问题又怎么办?


  还有,现在慕课主要由大学里的教师来开设,大学教师每天有繁重的校内教学和科研工作,做慕课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项目,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校内的教学科研上,一位主讲老师在完成授课视频的录制之后,一般就不会有太多的热情关注这门课程了,他们更不会愿意一次又一次重复做一些没有创意的工作。在实体课堂里每次重讲同一门课程,那是因为没有办法,而且每次重讲时,老师都可以方便地更新内容;而在网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记录在案,干嘛还要重做一次?如果要更新,就必须重新录制视频,尤其是现在很多慕课都拍摄得像电影一样高精尖,每次重拍的成本该有多大呀?


  所以,课、课程、班级教学制这些东西,是与课堂、教室、学校紧密联系的,离开了课堂和教室,课和课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不应该承载传统的课和课程。但不承载课和课程,那应该承载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记者:在您的理想中,新瓶装新酒的真正变革应该是什么样子?


  王竹立:这就要对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了。首先,网络的学习者是各式各样的,不像学校的班级一样按照年龄、基础水平和专业进行简单的划分,因此不适宜采取学校中的班级教学制;其次,网络学习大都是基于个人兴趣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自发学习,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学习者有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再需要由学校和老师为他们制定目标了,也不再需要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了,他们需要建构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传统的专业和课程也不太适宜了。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唯一共同之处,就是一部分网络学习者也希望能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分和证书,也就是获得社会对他们学习成效的认可。因此,网络教育应该朝着帮助学习者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并且获得社会有效认证的方向进行努力。


  从慕课(MOOC)到慕秀(MOOS)


  记者:慕秀是您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您为什么认为慕课应该向慕秀转型?


  王竹立:相对学校课堂教学而言,慕课虽然已经有一些变化,但大体上还是仿照实体学校课和课程的教学形式。如有具体的开课、上课和课程结束时间,按照某个专家制定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授课,布置练习和作业,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或测评等。慕课的倡导者也以用网络课程替代传统学校的面授课程为目标,并积极探索授予学分和证书的可行办法。然而很多网络学习者无法抽出大段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规定的内容;还有很多学习者根本不想或不需要学习一门完整的慕课,而只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甚至某一小点感兴趣。慕课大都是开课前精心制作的,需要较高的制作成本。而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一门慕课制作完成后也许过不了多久就需要全面更新。加上慕课现阶段主要靠政府和投资商提供经费,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仅靠对少数学习者的收费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经费来源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慕课的可持续发展。我在“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出,网络时代学习面临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挑战,而慕课并没有找到应对这两大挑战的办法。


  慕秀是我首次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MOOS是大规模网络开放分享(massive open online share)或大规模网络公开秀(massive open online show)的英文缩写,“秀”有展示、表演之意,“慕秀”就是鼓励学习者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展示、充分表现,与大众分享,并不断激发新的灵感和创意,让“秀”的过程不断向前、高潮迭起。其具体内涵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让学习者在学习慕课的同时,充分分享自己的网络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互相鼓励、激发创意,推动网络学习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慕秀可以与慕课同时进行,学习者在学习一门慕课的过程中,应根据教师的要求以各种方式分享自己在网络上、生活中学到的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求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经验,并组织开展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和探究,推动学习的持续深化。


  慕秀不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它有开始的时间,但没有结束的时间;在慕秀中,学习是一个不断向前流动的过程,我称之为“学习流”;教师无需在课程结束后对下一期学习者屏蔽以前学习者留下的练习、作业、作品、问题答案等资料,反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记录,把它作为课程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也可在任何时候离开;学习者在慕秀中的学习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有据可查;教师在慕秀中不再是唯一的权威和知识提供者,而是有经验的学习者和组织者,类似于一场大规模公开表演的导演,同时也可以兼主演之一;教师无需事前掌握学习者分享的全部知识,而是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众多网络学习者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学习的内容可以随时更新,学习的资源可由网络学习者共同提供;学习不仅仅是接受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实现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可在合适的阶段,比如每年或每半年一次,根据学习者的分享成果和对学习主题所做出的贡献,参照一定的标准,由学习者共同推选优秀的学习者,并组织公开的评审,通过评审的学习者可以获得学习证书,乃至被授予相应的学位。也就是说慕秀有共同的学习主题,但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公认的评审过程与评审标准(有点类似于研究生的课程答辩),但没有标准化的测评与考试。


  要将慕课升级为慕秀,还必须对现有的慕课平台进行更新,应该更突出平台的分享功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大的个人展示与交流空间。


  从学习2.0到学习3.0


  记者:您提出的慕秀是在传统慕课的基础上,引入新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分享式学习理念,您是如何定义这种新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


  王竹立: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视为学习的1.0时代,那么现阶段将课程搬到网上的教学方式,可称为学习的2.0时代,而我主张的新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则可称为学习的3.0时代。学习的3.0,就是个人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网络进行的自主、自发性学习,这种学习是我在“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定义的网络时代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慕秀也属于3.0时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翻转学习(Flipped Learning),是对翻转课堂的进一步引申与发展。传统的学习是集中式学习,大家集中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比如在传统课堂中),是知识传递的过程;大家分开之后,是知识内化或巩固的过程。慕秀式的学习则正相反,大家在分开的时候各自通过网络开展个别化、碎片式学习(接受知识),而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如在同一个学习平台上或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则通过分享、交流,深化、巩固知识。这种翻转适应了网络时代学习的需要。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从最传统的课堂灌输,到最先进的新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同时并存。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学习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如何实现从学习1.0、2.0,逐渐向学习3.0转变,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


  记者:对于推进学习1.0、2.0逐渐向学习3.0转变,您有什么建议和思路?


  王竹立:我最近在《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的论文,在那篇论文中提出两个推进学习的策略,一个是逐级推进策略,即通过让学生以“说出”、“写出”、“做出”的逐级递进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经验;二是课程整合策略,即主张将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结合,把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流程作为“线索”,引导学习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只不过这时候教学目标不再是传统的共同目标,而是个性化的个人目标。慕秀恰好采用了这些策略,它以传统的慕课为基础,加上共同分享、零存整取的新建构主义元素,从而变得更具有可操作性。


  以基础教育为例,在小学阶段,在传统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加入分享式学习元素。如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通过网络或生活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小学生写作能力还不强,可以先从“说出”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到了中学,则可以开始强调“写出”。可以在传统的课程学习中拿出一定的学时,或者在综合性课程、校本课程中采用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开展更多的网络分享式学习。到了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则可以进一步提出从说出、写出到做出的要求,较完整地贯彻新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和开展慕秀式的网络学习。工作之后,新建构主义式的自发学习和慕秀式学习则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记者:学习3.0时代令人期待,据您所知目前是否已经出现了学习3.0的雏形?


  王竹立:目前正在兴起的创客运动就是学习3.0的一种特殊形式。“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们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充分体现了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是在“做出”这个最高层次进行分享式学习的典型代表。(北京报道/本刊记者 吕瑶)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14年第6期 作者:本刊记者 吕瑶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