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朝以前的历史,秦朝以前的酒文化

 茶香飘万里 2014-08-02

秦朝以前的历史,秦朝以前的酒文化:

夏商时代的酒文化:酒在夏商时代,应该算很很奢侈品,普通百姓参加祭祀活动时,尚能沾沾酒,平时既喝不起又买不到,酒仅特供贵族和上层人物享用。酒风成两个极端现象,灌死的灌死,渴死的渴死,很是不平衡不公道。这样的酒风,造就了荒淫无度的酒色之徒。禹的应验在夏朝得到应验,当王位传到夏桀时,他往死里造往死里喝,竟然派人开凿大池,注满美酒后泛舟取乐,结局很悲摧,让商汤灭掉了。因为这个,夏桀荣登因酒亡国的君主榜首。商汤传到纣王,他并未吸取前朝君王的教训,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制造“酒池肉林”,并成为汉语词典的保留条目。他不理朝政,却很酒很暴力,换来自然是江山的更迭,他用丑恶事迹再次证明禹的预言。

周朝的酒文化:来到周朝,周天子借鉴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因而当的酒风内敛纯正。国家专门设立“酒正”官职,负责酿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据酒体形态、酝酿时间和酒事用途等,划分出等级分明的若干类酒。一叫事酒。专指即酿即用的新酒,一般酒度很低,只为把该用酒的事应付过去。二叫昔酒。这是提前酿好供平时饮用的酒,酒度较高,用于达官贵人喝着玩。三叫清酒。它要求“冬酿夏熟”,酒度更高些,通常用于祭祀类的重要活动。这样的分类,在今天看来没啥意思,但在周已经破天荒了,应当向“三酒”颁布者致敬。周朝率先把酒活动引入“礼”机制,培树一整套等级森严、人伦严格的明规则,主宾如何敬酬互动,最权威人士坐在哪边,边酒的摆放位置等小细节,都做出明确具体的约束。礼和仪连在一起,谁若逆礼仪行事,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中国酒文化中的繁礼缛节,就是从周朝开始的,影响了中国酒事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很忙,天天闹着割剧与兼并,喝杯小酒能解乏去忧,无暇专门拿酒说事,顺其自然地冲破了周王朝礼制的束缚。上行下效,喝酒行为不再被无限地上纲上线,回归到平常又普通的生活形态,爱喝即喝,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场合与方式,追求喝酒带来的最大快慰。这个时期特殊的人文社会环境,出现了高层的酒会,亦可称为酒聚会酒会议,并被赋于特殊的职能,充当媒介平台,担纲国与国、诸侯间的沟通公关作用,完成外交使命。“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就是明证。楚宣王会见各路诸侯,鲁国恭公来的最晚,而送上的酒也最淡薄,楚宣王很不高兴,对鲁王提出批评教育。鲁恭公毫不示弱,两人不欢而散。就为这坛子薄酒,楚宣公竟然意气用事,联合齐国对鲁国发动了一场战争。梁惠王趁火打劫,把赵国邯郸围困多日,本没赵国的酒事,却惹上满身酒糟味,真是倒大霉了。

秦朝的酒文化:秦朝的酒风,介于前后两个朝代之间,处于两边靠的境地,没必要单独成段。汉朝人对酒普遍抱有好感,酒已是日常生活中通用饮品,也成为社会活动和礼仪交往的信使,人们迎宾送客、婚葬嫁娶、聚会议事等等,都离不开当陪衬,甚至酒能当主角。汉朝初期的法律禁止民间聚会饮酒,地方官府扩大禁酒范围,引起民众反感和抗议,汉宣帝专门下诏书予以纠正。汉朝人饮酒习惯从中寻找乐趣,更注重进行感情交流,并用酒释放各自的情怀。一些大小文人们兴风作浪,把酒抬到至高位置。邹阳《酒赋》写道:“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王粲的《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汉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会,即使身份高贵的人,也会摆剑弄袖,亲自高吭几喉,为酒会助兴。刘邦酒酣,击筑自唱《大风歌》;项羽败局已定,半夜起来饮酒抒怀,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古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