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泱泱齐风”印象之三

 jxyslza 2021-05-17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 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门附近。齐国有两个齐桓公,一个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姜小白(名字有点现代化),因为有管仲的辅佐,这位齐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在公元前391年,齐国的宰相田和自立为君,剥夺了姜氏世袭齐公的地位。五年之后,周王室正式承认了田和的诸侯地位,庄子曾经著文讽刺了这件事:“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田姓齐桓公叫田午,虽然这位“冒名顶替”的齐桓公有点不地道,但也算是一位有为君主,田午在位十八年,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当时最牛的“大学”——稷下学宫,为了招揽人才,汇集天性英才,田午在齐国国都临淄城的稷门建立了“稷下学宫”,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的大学,孟子、荀子、慎子、邹子、申不害等大师都在这里讲学。就凭这所雪宫,田姓齐桓公奠定了明君之名。


田姓齐桓公非常重视知识分子,“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徐干《中论·亡国》)。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学宫里的知识分子都被授予“大夫”的“职称”地位。到了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学宫得以充分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齐威王当政,在邹忌等人的辅佐下,采取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扩建稷下学宫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终于使齐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这么一段话:“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何谓“刺世”?就是批评社会上(包括朝廷)的不良现象。《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齐威王从谏如流,张榜宣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由此可见,学宫师生“咸(全都)作书刺世”,这实际上就是齐国开办学宫的目的。齐国执政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宫,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天下贤士的谋略智慧,为其完成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服务。因为他们懂得:“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说苑·尊贤》)的道理。而被稷下吸引来的稷下学者都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功业思想,他们高议阔论、竞相献策,期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被齐国执政者所接受、采纳。《新序·杂事》说:“稷下学者喜议政事。”《史记·孟荀列传》说:“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齐王向稷下学者咨询国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学者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稷下学宫也因此成为一个政治咨询中心。例如,淳于髡曾用隐语谏威王,使之戒“长夜之饮”,从消极悲观中振作起来,亲理国政,奋发图强;他又以“微言”说齐相邹忌,敦促其变法革新。齐宣王与孟子曾多次讨论政事,探求统一天下的途径。王斗曾直面批评宣王“好马”、“好狗”、“好酒”,独不“好士”,直到宣王认错、改错为止,“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四》)。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政治功能。稷下学者进言,齐王纳言,是稷下学宫作为政治咨询中心的一大特色。
稷下学宫的兴办,客观上推动了当时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使得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学术论辩最宽松、最活跃的历史时期。


齐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如此之多师生济济一堂,定期举行教学活动,可以想象当时学术竞争的激烈。但是,稷下学宫并不是“菜园门”,它有较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定:《管子·弟子职》篇当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里面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服饰,从课堂纪律到课后复习,从尊敬老师到品德修养,都规定得详细严格。从此,可见当年稷下学宫的规章制度也是健全、严格的。细读《弟子职》,对照后来的《弟子规》,不难看出其中的一脉相承。后来的学院、学堂和私塾,秉承了稷下学宫的管理大纲,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教育。
稷下学宫在齐文化博物馆“泱泱齐风展览”中被编排在最后部分。但是,稷下学宫倡导的百家争鸣、学术平等、尊师重教、师道尊严、治国安邦的学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系列文章回顾,点击浏览】

“泱泱齐风”印象之一

“泱泱齐风”印象之二

第92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