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网】在延续了多年“控量保价”策略之后,泸州老窖(000568.SZ)真的“挺不住了”,一向被其看作主力高端产品的国窖1573价格开始腰斩式下降。近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调国窖1573的价格是因为来自市场的压力太大,产品根本卖不动,导致泸州老窖被迫降价,然而降价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业绩,未来业绩仍可能面临大幅下滑的趋势。 价格被迫腰斩式下降 7月25日,泸州老窖宣布将在中秋节对国窖1573整个体系相关系统的价格进行调整。调整后的52度国窖1573终端零售价中,连锁商超为779元/瓶,大型商场为799元/瓶,而此前国窖1573的终端零售指导价为1589元/瓶,降幅约达50%。对于经销商而言,调整后的52度国窖1573结算价每瓶为计划内560元,计划外为620元,终端供货价中名烟名酒店为620元,商超为670元,团购成交价为680元。此前国窖1573的出厂价(经销商结算价)为680元/瓶,此次价格调整后,其降幅将达到17.6%。 对于泸州老窖大幅下调高档酒价格的原因,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泸州老窖一直想保持高端酒的形象,也曾试图涨价,但现在发现市场根本不买账。高端白酒市场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五粮液和茅台早在他们之前就已经下调了价格,而且五粮液下降后的价格比国窖1573还要低。可以说泸州老窖的降价是被迫的,否则市场份额还会继续下滑。 事实上,早在5月17日,五粮液就宣布下调价格,其主打产品52度普五出厂价由原来的729元/瓶下调为609元,共降价120元,降幅达到16%;而其建议团购价659元/瓶,建议终端零售价729元/瓶。 对比之下,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与五粮液52度普五相比,出厂价前者要比后者每瓶低49元,但零售终端价前者要比后者每瓶高50元。 北京志起未来资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起认为,泸州老窖虽然进行了腰斩式的价格下调,但终端售价还是要比五粮液高很多,其跟进式的降价策略对终端市场的拉动力并不是很大。目前消费者对整个高端酒都处于观望状态,一般消费者都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相对于价位不相上下的老字号品牌茅台、五粮液来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老品牌。 对于产品降价的原因,泸州老窖总裁张良向记者透露:泸州老窖曾在今年3月份对核心经销商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摸底降价,发现动销不错。而此前公司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挺价策略,销量只实现了理想状态的20%,因此才最终果断决定降价促销。“时至今日,没有结婚的男人太少,泸州老窖即便是‘皇帝的女儿’也会因价格丢掉市场,所以就走到了今天这种‘曲高和寡’的境地,未来的国窖1573要走‘曲高和众’的路线,把价格从1589元下调到779元便是证明。”张良说。 渠道模式转变面临压力 除了大幅降低高档酒的价格外,泸州老窖还对国窖1573的市场战术进行调整,渠道模式转变为半直营半流通。 据了解,国窖1573调整后采取了“双渠道运作”模式,此前采取的“大直营”渠道运作体系,主要通过“团购顾问和品鉴顾问”相结合模式,锁定核心客户和消费者,协助总经销开展团购工作。而调整后,则采取了“半流通半直营”策略,本质上是为了保价,以保证渠道价格体系的稳定。泸州老窖认为,实行半流通的目的是降低单品利润,扩大市场覆盖面,促进市场的适度流通;而半直营是为了发挥公司多年来的渠道操作战术优势,抓住核心消费者,抓好市场的基础工作。 李志起认为,泸州老窖推行半流通半直营的模式,凸显了厂家的真实意图是想把利润留在自己手里,把原来给到“大流通”渠道更多的利润通过“直营”的方式收回来,改善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但是,泸州老窖的一些经销商还是对半直营模式提出了质疑。一位参加泸州老窖经销商大会的经销商在交流时指出,国窖1573采取半直营模式,无疑是在效仿茅台直营店的策略。但是从目前茅台直营店的表现来看,在销售层面并不具备说服力,国窖1573采用这种尚未被证明的策略去管控和开发市场,有可能空耗人力物力。在他看来,当前酒业形势如此紧张,与其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做直营,还不如在现有的渠道增加投入,做好与消费者的沟通,或许市场回暖还更快。 一位河南的经销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所有的政策尚未真正实施,如何调整仍在等待最终的结果。他表示对泸州老窖新的政策调整不便评价,理由是太过敏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低档产品主要是走大流通渠道,而高端产品主要还是靠专卖店模式。在他看来,走“半流通半直营”模式的国窖1573面临的问题将是:降价后经销商能不能把货铺下去。“过去大流通渠道的经销商主做政务市场,而随着销售环境的变化,他们想转型做商务渠道难度很大。如果泸州老窖不能帮助经销商铺货去库存,只是把库存简单地由厂家的仓库转移到经销商的仓库里,那么,虽然厂家的账面利润看起来还不错,但如何卖到终端消费者手中仍是一个难题。可以说,降价促销让经销商打一次款很容易,但若无渠道疏通和应对终端消费者的措施,后续来自渠道产品积压的压力依旧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