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窑白瓷!

 芝润斋 2014-08-07

不爱红妆爱白妆,哈哈!
     我喜欢白瓷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与我所从事的南方白瓷课题研究有直接的关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研究南方白瓷的起源及与北方白瓷的渊源关系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研究过程中,我既尝到了研究时的枯燥、乏味和辛酸,更尝到了成功后的激动与喜悦,五味瓶呀,啥都有,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和感受到的。

     图为晚唐邢窑生产的白瓷钵。[大英博物馆藏]此钵造型古朴典雅,工艺精湛。它内外施白釉,釉色莹白、滋润,近足处聚釉的地方白中泛青。钵体素面纯净,"类银似雪"的釉面是邢窑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邢窑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烧造白瓷的古瓷窑之一,它始烧于北齐时期,隋代曾为隋皇烧制"精细透光白瓷"。[笔者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内丘邢窑遗址发掘时,出土了一些厚约1毫米左右的标本,当时以为是玻璃,当挖出一些杯子的底足时才知是瓷器,于是重将抛弃的层土筛尽并获得了二百余片隋皇贡瓷的标本,对这批白瓷,经陶瓷考古界专家的一致同意,命名为:隋代精细透光白瓷。]入唐以后,邢窑白瓷进入到一个鼎盛发展时期,[[国史补]]记载:"邢窑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句话反映了当时邢窑白瓷己成为普遍使用的生活器皿。然而在邢白瓷中,有一部分白瓷是为供奉之物,其底部大多刻有"盈"、"翰林"等铭文就是明证。在对邢窑白瓷的研究中发现,其实它分为五个等级,最精者基本上都是贡瓷。在民用邢窑白瓷中,要数晚唐五代的质量最好,五代末,邢窑逐步被崛起的定窑所取代,从而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

     邢窑白瓷的兴衰有三个阶段:早期北齐时的白瓷制作相对粗陋,胎质结构松驰,胎色偏灰黄,如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十件邢白瓷[公元575年]釉呈乳浊淡青,聚釉处显乳白色;唐代是邢窑是繁荣时期,这时的邢白瓷,胎釉皆厚,釉色莹白滋润,色泽纯净。尤其是胎淘炼精细,烧成后的瓷胎结构致密坚硬,叩之有金属声响,在底足的成型工艺上[玉壁底],在平切之后先上釉再抹去,壁孔及底足外缘和接合部分别各切一刀,这样的底足在烧成后手摸上去似摸婴儿肌肤般有种柔软感。进入五代晚期后,邢窑白瓷的生产质量每况愈下,所产瓷品也失去了昔日精工细作的光彩。唐末至五代时期,由藩镇割据,政局混乱,争战频繁,仅邢州一带60多年中就发生了28次战祸。[[资治通鉴]]对此有较详细的记载。战祸使得这一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些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原因也是导致邢窑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精益求精,旋坯制作规范,装匣正烧更趋科学,这不仅保证了造型应有的神韵,强调它的实用性,也注意到它的审美性。特别是邢窑作品那体态丰盈、庄重大方的造型艺术,突出了大唐盛世的总体时代风格而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