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色釉的发端

 RK588 2019-09-23

东汉 越窑青瓷布纹四系罐


瓷诞生于东汉,初以柴烧之草木灰偶然落于瓷胎表面,结晶为釉。然草木之釉,成分各异,极不稳定。至唐代,以凤尾草与石灰炼制灰釉,再以金属矿物为着色,方有越青邢白之势。

西晋 青瓷盘口壶

越青、邢白之名,初见于唐,陆羽茶经以“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喻之。越青之窑,早于东汉,地处浙江绍兴、上虞一带。以草木灰配釉,氧化后碳气较多,融于釉中,至其釉面有烟黄之色。邢窑白瓷,位于河北邢台、内邱、临城一带,有“北白”之称,初创化妆土之法,以细白化妆土于粗胎之上,再罩以透明薄釉,故其器虽厚重,仍纯白而无铁青之色。


唐代   邢窑白瓷盖罐
唐代   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在此南北二势之间,有一地名为鲁山,以宝丰清凉寺为中心,北至汝州,南到鲁山,东至郏县,形成以“花釉瓷”为名的中原瓷区。越青邢白多产实用之器,而花釉瓷则为二百年后陶瓷进入艺术与美学的领域,打下了技术与工艺的基础。

越青与邢白均为单色之釉,鲁山之花釉,亦称为“唐钧”,以多重罩釉或点釉、画釉之法,寻流釉之多变,窑变之万彩,故有“花瓷”之名。

唐代  鲁山花釉瓷腰鼓

唐代时以黑釉为底釉,涂较厚之白釉,以高温烧制使其溶解流动,并成如蜡滴、泪痕般的积釉;或以点彩之法,点上不规则蓝釉,高温下使其自然窑变形成大片彩斑。

唐代  鲁山花釉瓷盘

唐代  鲁山花瓷皮囊壶

此时,匠人们由对“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工艺标准化追求转向了对流釉、积釉与窑变等变化的探索,而柴荣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又将“开片”带入了颜色釉的研究范畴。

北宋徽宗时,鲁山瓷区以钧台红铜釉之还原技术为第一,即设官窑,史称钧窑或钧瓷。至此,以越青邢白为代表之重器、重型、重实用的风格,被釉变之艺术与审美所替代。钧釉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闻名,此为民间之传,亦为集市商人之作。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代  鼓钉三足洗


北宋钧釉之窑变,与唐时花釉有所不同,为一道釉之变化。以铜、铁之矿石为主,其中仍有少量滑石、玛瑙、长石、方解石等混合物,是以一道釉而产生丰富之变化。至今,瓷仍以一道釉为宋韵、古雅之标准。

钧窑   窑变放大图

徽宗对钧釉之审美,以“红若胭脂、朱砂者,紫若葡萄者为最,紫若墨汁、青若葱翠者次之。”为官窑标准。北宋之红铜钧釉,流动性与挥发性强于其他颜色釉,须以缓慢浓郁之火,带迂回之气煲之,红铜浓郁而深沉。气氛愈浓,则愈近胭脂、朱砂之色。口沿无飞红,略带灯草之边,开片如蟹爪,流釉如泪痕,底圈无釉结,显铁足,其边略带积釉之紫色,为高尚之品。

宋  钧窑天蓝釉渣斗

宋代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若胎质偏灰,气氛浓郁,则呈葡萄之紫色,亦为极品。若升温稍快,气氛偏淡,则如丁香之紫色,亦有白色兔丝纹虚其中,明代之后以“盖雪”喻之。若色泽淡于丁香,虽不入徽宗之眼,明人却以“美人祭”喻之。若器近火口,为猛火所冲,则红飞蓝显,虽少挂红,徽宗却以窑变之美,列入“青若葱翠”之品,民间亦称为“月白”。若红中带有蝴蝶、鸡翅木之纹,明人列为难得之品。北宋均红之还原技术,为制瓷史上之巅峰,为釉变的艺术与美学,奠定了工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