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心脑血管病 用药避免九误区

 莱阳好人 2014-08-07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马欣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林曙光

误区一:拿保健品当药吃

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对宣传有补脑、降压等治病作用的保健品天天不忘吃,但对正规治疗药物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少患者及家属糊里糊涂,没有摆正保健品与药品之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在脑神经科,尤其是中风患者中显得格外突出。

中风的元凶是高血压,控制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在中风患者中,80%由缺血造成,20%为脑溢血,诊断不同,治疗也不同,如果一味乱补,而忽视中风发生的原因,很易导致疾病再发。有的人总以为药物有副作用,其实那些成分不明的保健品害处可能更大,不仅达不到控制心脑血管病的目的,而且还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保健品只是一种食品,具有保健功能,但不以治疗为目的。患者在看病吃药时,一定要把保健品和药品区分开,治病只能选择“国药准字”号药品。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该注意,稍有不慎,就可能上演“人财两空”的悲剧。

误区二:保健品与治疗药物随意搭配

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药不得与人参、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药同服。同时,珍珠母、龙骨、瓦楞子、牡蛎、石决明等含钙高的中药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不然会使药物的毒性增强,易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衰。

有些心脏病患者可能会用到洋地黄等强心药,此时最好不要同时服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保健品,否则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

如果老年人骨质疏松非常严重,必须补钙,应在严密监测下应用钙剂,最好定期监测血钙水平和洋地黄不良反应。

如果仅是常规补钙,最好通过食疗补钙,比如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

红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会形成牢固的络合物,延缓和减少药物的吸收。而钙离子和甲硝唑结合会形成沉淀,既达不到补钙的作用,又降低药物疗效。

误区三:阿司匹林吃吃停停

在我国,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已经有了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意识,但是不能够坚持按时按量服用的情况还很普遍,很多人甚至不管医生叮嘱,擅自停用阿司匹林,造成严重后果。

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且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获益越大。一般不能随便停药,突然停药,可能诱发血栓形成,成倍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尤其是接受过介入治疗和冠脉内置放过支架的病人。如偶尔忘服或因故少服情况,下次服药时不宜加倍补上漏服的药量。

已经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病患者,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应当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男性超过50岁、女性超过60岁,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也要服用阿司匹林,而且危险因素合并得越多,阿司匹林就越该用。

误区四:老年患者随意服用人参

长期以来,人参的补益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为男女老幼常用的“补品”。现代研究证明,某些老年患者贸然服用人参及制品有可能会引发不良作用,于健康不利。

过去很多人认为,人参能改善心脏功能,故不少冠状动脉硬化者认为吃人参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然而,最新研究发现,人参中含有多种抗脂肪分解的物质。其中的天门冬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也都有抗脂肪分解的特性,能抑制体内脂肪的分解代谢。若长期服用,会使动脉壁上脂类物质增加,加重动脉硬化的病情。

此外,人参对防治动脉硬化不利的原因与人们服用人参的剂量和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即患者服用的剂量越大、服药的时间越长,其出现的不良后果就越明显。

人参是种药物,而不是人皆可服用的“补品”,尤其是已经出现动脉硬化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更不宜以人参作为“补品”长期服用,否则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畅,中医称之为“瘀血”。人参有促进红血球生长的作用,红血球增多,血液黏度会更高。因此,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不宜服用。高血液黏度的患者也不宜服人参制品。

误区五:服降脂药见好就收

就高血脂而言,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和药物控制是治疗的“三驾马车”。当血脂水平偏高时,首先考虑的是前两种方式,如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鸡蛋和动物内脏,每天坚持半小时以上的慢跑等,一般血脂即可得到控制。但当血脂浓度高于一定水平,特别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高时,单纯的生活方式调节效果甚微,必须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服用降脂药物,一般都需要长期坚持。如果服药一段时间后,血脂降至正常范围,部分病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减少剂量,但还有一部分病人要维持原先剂量。长期服用降脂药物虽然有副作用,但只要药品正规,并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和血脂控制情况,一般都比较安全。

患者每天服用降脂药物,相当于每天对自己的血管进行清理从而使血脂保持在正常状态。降脂药物是通过干扰脂质代谢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来控制血脂水平,如减少脂质吸收,加速脂质分解,阻止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等。自行停药相当于停止日常清理工作,会使已逐渐恢复的脂质代谢紊乱,血脂会很快上升到服用药物之前的水平,对健康十分不利。

误区六:放支架后擅自停药

很多患者不知道,对于脑中风病来说,擅自停药是很危险的。患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走出医院,远不是药物治疗的终结。做了支架,并不能让您高枕无忧,一定要坚持服药。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患者在术后1~3个月还应复查三大常规——— 血、尿、便常规。因为有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会出现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情况,这些常规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

另外,所有放支架的患者都应吃降脂药。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他们需要服用降脂药控制血脂;另一方面,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与脂质沉积密切相关,斑块内的脂质越多,体积越大,越容易破损,一旦斑块破裂就容易形成血栓。因此积极降脂治疗有助于减小斑块体积和稳定斑块。

误区七:降压过度

脑血流受血压控制,受血压的影响比其他组织更为明显。当血压过度升高时,脑血管会过分充血,当血管内压力超过病变血管所能耐受的程度时,就会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

而高血压患者降压过度,尤其是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性较大。

当血压过度降低时,血管内压力明显降低,血流动速度减慢,则容易产生脑缺血。如当血压下降不多时,脑血流尚能维持正常,但下降到50%~55%或收缩压在50mmHg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当收缩压下降40mmHg以下可引起严重供血不足,出现意识障碍。若不能及时矫正则极易发生脑缺血,尤其是老年人,反应会更为强烈。

此外,肾功能差的老人要听从医嘱适当减量。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别服用保健品,因为有些保健品内可能添加降压药物。

误区八:拿鱼油代替降脂药

许多患者放着公认的降脂类药物不用,却只认深海鱼油等效用不确切的保健品。胆固醇升高,同时伴有冠心病症状,这种高血脂症患者多数是由于遗传所引起的,而鱼油对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没有任何影响。而甘油三酯的升高所引起的高血脂症主要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虽然服用鱼油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但仅仅是有限的降脂作用,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控制血脂的升高。

所以,高血脂患者不要用鱼油来代替降脂药,以免延误病情。医学界公认的科学疗法是戒烟、服用阿司匹林,出现血脂波动时应使用降血脂药物,这样才可能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常用有降总胆固醇兼降甘油三酯的药物是他汀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误区九:输液“通血管”

在很多老年人当中,一直流传着“冬夏各输一次液能疏通血管”,医生在门诊也经常会遇到要求主动输液预防心血管病的人。

靠输液来预防疾病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输液本是脑血管病发病急性期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预防,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效。一旦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苗头,不住院检查、对症下药,想靠输液“疏通”很可能掩盖病情,给身体埋下很大的健康隐患。

所谓通血管的药液,基本是一些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等治疗脑血栓的药物,对于急性期的治疗的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心血管患者常常输液,不仅不能够疏通血管,可能还会给血管“添堵”。因为输液药物中一些玻璃碎屑微粒、橡胶微粒、药物残渣是人们肉眼看不到的,这些微粒会蓄积在心、肺、肾、肝脏、肌肉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甚至致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