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后养生-护脾阳,敛浮阳,清暑利湿有妙方

 大白兔奶奶 2014-08-09

    立秋,秋者,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在节气意义上,立秋标志着秋之气到来,但在人体感知气温变化上则不明显,确切地说此时的气候特点依旧呈现为湿热高温。

    立秋前后,属太阴湿土司时,甲午年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前,即723日至923日),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也是太阴湿土,再加上年运是土运太过,四之气是三个土,垚发音是“姚”。所以立秋这一重要节气前后,气候依旧会显现为湿气太过,天气闷热。

    立秋节气在养生方面意义重大,因其是季节的更替,在秋季节气到来之际,如果我们能做到既顺应天地气机的交替(秋之气来了,此后天地气机将进入收敛、潜降的模式),又处理好六气变化对人体的客观影响(三土为垚,湿气太过,湿热交蒸),那对我们顺利进入下一个季节,在秋三月收获能量将大有益处。

所以,立秋节气养生要做好三件事:护阳、敛阳、清暑利湿。

一,护阳养脾胃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时往往特别虚弱。特别是素体阳虚湿热,再兼过食动风、动血诸发物,更感湿热潮气,不免有风湿热痹类病症的发生。如痛风、关节红肿热痛之类疾患,每于此时节发病,需及时预防。可多吃茯苓、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猴头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补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坚持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二,敛阳暑湿退

    “湿”不见得都要祛,为什么?对于“湿”和“气”,名医彭子益有独到见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湿”,“火”归“土”下,则可化“气”。大家想想,夏天相对潮湿,秋天自然变干燥,并未使用祛湿剂,时至秋天,“火(阳气)”回归“土”下,自然就不湿了!

    因此,顺应立秋节气,天地气机的变化,做好敛阳的工作,可使暑湿自解,事半功倍。那么哪些方法帮助敛阳呢?

1,酸甘养阴之法。

    乌梅固本汤,此方能建中气、收相火、敛浮阳,因此,中气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阳气不收时喝最为合适。不分春夏秋冬,相火外浮,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头晕、痘痘、口腔溃疡、鼻衄、耳鸣、咽痛等等;阳气不收,会出现汗多、面红如妆、发热等不适。凡出现此类症状,且符合其病机,都可服用此方。

    (乌梅固本汤:乌梅15克,黑豆20克,绿豆20克,黄豆20克,杏仁10(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乌梅白糖汤:乌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敛木安中,最合其时养生。)

    柠檬3~5片,红糖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微苦、微酸、微甜,养阴清热,而且,药性温和,有养脾和胃的作用。

    秋天"吃白食" 中医认为五臓中的肺对应白色,所以秋季吃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润肺"的效果。可以选择白萝卜,白萝卜可潜阳,有很好的理气下气的作用,用白萝卜皮贴敷两侧的太阳穴,可以起到缓解偏头痛的作用。这一招便是很好地敛浮阳、降相火的体现(偏头痛多由少阳浮火为患)。具体方法:将鲜白萝卜洗净取下皮,切成酒杯口大小片状,敷贴在两边太阳穴的痛处,并用胶布固牢,每次贴20分钟,次数可根据疼痛情况而定。晚上吃萝卜,能助阳气敛降。

2,疏通胆经之法。

    立秋和处暑节气所应经络脏腑为足少阳胆经。常按摩阳陵泉,利于疏通胆经,用食指按住这个穴位,像拨琴弦一样,此处有一根筋,反复拨动几次,就开始有麻的感觉,一旦麻感到脚面,这条胆经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足少阳胆经是敛降一身阳气的转轮,阳明不降,蕴热头面、上焦,祸患贻久,阳陵泉对于敛阳胆经相火非常有效,可于每晚睡觉前泡脚或按摩。

三,清暑利湿法常备

    在照顾到天地气机变化,注意护阳、敛阳的同时,我们还必需明白夏天的暑湿之气未尽,甚至仍盛,所以从防病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直面暑湿,用一些清暑利湿的方法,很好地预防暑湿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1,可以经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经,晒后背,或者膀胱经拔罐,适度运动以出汗、早起梳头等都可以缓解暑湿之气,不妨选择几种方式,坚持一下。

       2,暑湿季节可食薏米红豆粥。薏米性凉,味甘,淡。《本草纲目》谓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肿,解毒排脓。两者一起,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时段食用。

       3,对抗暑湿之邪,试试麦芽茶:藿香10g+佩兰10g+炒麦芽30g,水煎代茶饮。每天来上几杯,人变精神,胃肠功能也正常了。

       4,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多食用低糖、低盐、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山药是中药里的上上之品,滋阴又利湿,健脾又补肾。生吃、熟吃皆宜。冬瓜、莲子、白扁豆、芡实也可以利水祛湿。

    当然,如果出现外感高热病,嗓子干、湿热黄疸,鼻子出血等病,建议及时就医,可按湿热温病治疗,三仁汤、薏苡竹叶散、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饮等方剂,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在护阳和敛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如“上火”。

    这主要是因为,立秋之后金气下行,收敛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来,燥金不抵暑火,降气不胜,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类疾病。且上浮之雾气夹杂汽车尾气,人居其地,颇觉咽喉刺痒不适,即是此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1,立秋后,不少人因为内毒加之外感风寒引起咽喉肿痛或声音嘶哑,急性期可采用中医针刺放血疗法,通过对少商、商阳等穴位放血,缓解病症。

       2,初秋保健大穴:鱼际+曲池+迎香 立秋到秋分这段时间,温燥之气最盛,经常按揉肺经上的鱼际穴、大肠经上的曲池穴、迎香穴,可以起到润肺清热的作用,预防鼻炎、感冒等外感病。每天按揉12次,每次按揉3分钟即可。

       3,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沙参:甘,凉。功能主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久服利人。有南北之分。

       4,猪果玉杏汤:玉竹三十克,麦门冬十克,入锅加水,煮三十分钟,去渣取汁,加入洗净猪肉二两, 白果(干)半两, 甜杏仁十克,炖一小时,少加盐,出锅可食。功效:清热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化痰。

    (玉竹:味甘平,无毒。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心腹结气,虚热湿毒腰痛,头痛,寒热,止消渴,除烦热。白果:味甘平苦涩,有小毒。熟食益人,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白浊。)

(本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