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为什么排斥文中子?

 壶公评论 2014-08-09

朱熹与浙东永康学派的陈亮辩论的时候写到:

陈同父学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谈王伯,不说萧何、张良,只说王猛;不说孔孟,只说文中子,可畏!可畏! (《朱子语类》卷 123)  

朱子为什么排斥文中子?

文中子名王通(584—617),字仲淹,隋代教育家、思想家。宋代,文中子王通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朱子以孔孟排斥王通是一例。

王通思想的主旨是: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603年王通见隋文帝奏上《太平十二策》)其撰著的目的在于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天下之事,帝王之道,昭昭乎。王通之学以明王佐之道为己任,在魏晋动乱和儒学衰败之后能重振孔学,弟子将他奉为至人,后世有河汾道统之誉。

 河汾门下有及门弟子达千余人,如薛收、温彦博、杜淹、房玄龄、魏征、王珪、杜如晦、李靖、陈叔达等。王通授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诗》,叔恬受《元经》,董常、仇璋、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通过通学兼学两种形式,培养出一大批各色人才,其中多人为隋唐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足以证明王通之学的明王佐之道的特性。

应该说,正是王通的王佐之道与成就成为浙东学派追捧的原因,也成为朱子排斥的原因。

王通却也是理学的滥觞者:

1、在历史观,他以的主宰取代了的主宰,成为理学天理史观的前奏;

2、在伦理学上,他较早提出穷理尽性主静的修养方法,开了理学某些重要概念范畴,治学方法以及修养方法之先河,对宋代理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3、在义利关系上,王通认为仁义道德是与功利私欲相对立的。在《中说》中,王通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了仁义道德与功利私欲的关系,突出表现了他要存道义、去私利的主张和卫道精神。王通认为南北朝以来之所以战乱频繁,即是因为大家都争利而舍义。

因此王通思想得到理学家们的认可,对理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评价王通是与孔子、孟子、杨雄一样的圣贤,他说:若孟轲氏、杨雄氏、王通氏、韩愈氏,祖述孔子而师尊之,其智足以为贤。程颐曾盛赞王通曰: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傅会,不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杨()所及也。邵博记载曰:程伊川亦曰:文中子格言,前无荀卿、杨雄也。将王通的地位摆在荀卿和杨雄之上,直承孔孟。

朱子排斥王通在于辩论中对对手的解构,其重心即在其“王佐之道”,而尤其证之于朱子的“性即理”论与张载的“气即理”论的泾渭分明。这个区别显然是重要的,社会构建的基础是文化,还是权术或制度?这一命题的辩证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壶公评论 2014/8/9写于东岩山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