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集论(1)

 太极一圆 2014-08-09
太极集论(1) - fhb1103 - fhb1103的博客


心者,人之最深处也,心和髓密不可分。固然心行气才能脱俗拔尘,修得正果,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练之不当常造成功成病就之弊,应时刻宗中正平匀之旨,方可圆融无碍,功深者常有所钣依,理在于此。 
练功有时会有些“难过”作伴,但应该越练越进入状态,越练越开心(眉心会真的舒展开来),或练完收工后也应该是开心的,因为这部分难过练少了练没了(到上乐境而止)。不能每次做到也要85%以上能做到。实际上一般而言练时身体越难过而能保持心境平和,效果就越好。意境心境的境字非常好可做如下简释: 
境强调了对意的训练和训练方式,因为境是立体的全面的,打拳需要立体想象力(所谓顾拳不顾脚就是缺乏立体想象力),这也是中华武学的一大特色或者秘密,但这个大秘密就是公开了,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更难以做到,因为这种想象力就是想破脑袋也不一定能得到。劲是这种训练后的成果,人们反过来通过这种成果直接进行心灵的问答。 
把“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看作太极拳的根本法,揭底法,离“真实不虚”即使有距离估计也不会远到哪里去。什么都归结到心的高度再讲境界,也比较符合中华文化内在的传统,关键是我们会了吗?有了根本法,内外,松紧,刚柔等等辅助法就可以暂时甚至永远放下不管,但是一波略平一波又起,此烦恼灭,彼烦恼生,此时对“心”的保护显得特别重要,而保护神就是“静”,除非极大的天才,可以于闹市中持宁静,一般人还是需要极重视环境或气场的选择,避风,避人,避浊是三个最起码的条件,来保证个心能被好的修炼成,一旦有成,自由便又将来临,毕竟这颗静心最终是准备面对雷霆万钧霹雳闪电的考验,但是是一切的一切,先不管心到底是什么,以心行气,我们会了吗?那点味道到底是以心行气吗?! 
拳术的轻和静是专门用来“结交”高手行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并实现的。而且各家都是“心传心”,不仅仅是保守,而且也在于理解学习是比较困难了,心传心都有一定的障碍,更何况不同传承之间的“交流了”,但适当的交流是有好处的的。如果要在此研究一下心的定义,建议有心人先读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对别人如何验证“心”到否有兴趣,在此可提供一个方法,不见得有用,只供参考:选定一棵比较大的树(柳树为佳),把意思(也可以说是气,但不是外气)放上去,能感觉其气反弹而出作用己身,那么这个心芽便已经长成,能把这个意思保持几秒钟或更长,除了深层的静定没有其它办法。如果这个办法有点玄,那么就可尝试把以前讲过的第三只脚,背依青天和天根三合一,看看是否尝到心之味且其非比寻常的宁静! 
三(角)脚架不好搭,搭好了要能定,定好了要能变,象软件画出来的立体三角(四面体),拎着顶点移动,三条脚陵能均匀,协调,一动无有不动的变化,又无论怎么变,拎着的顶点和顶点的拎似乎都没变,顶点即是太极拳中自身的“中”,这个拎在太极拳中就是腾,要腾牢,有定力,太极拳到了后面离开讲气就没法谈拳了,太极拳的研究的所谓力也称为“气力”,并不是简单的筋骨之能,那么人体最重要的气囊是那个呢?,压下去,弹上来,中窍一开,气便充入。充足便腾,这时候手上的“么事’才可能被抛掉,舍己从人的影子劲的修炼才可能成功,拳谚”功不打滑(妙)“才有可能得到落实。太极拳越到后面越难用语言来讲,要用现成的也只有佛学道法了 
,但佛道又是是不太主张言传道的,于是就有话不会讲了。 
气法回悟心法,灵光的。发现自己好的,观自在菩萨,一切的一切。谦虚好的,照见五蕴皆空。无忧无虑也好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法又是气法,虽源自佛祖,太极拳等当中也用得上。空口无凭,需要一定的修持力。 
交流心得,就象搭手一样,能够互懂,友好客气,心情愉快,各自都有自己的么事,敝帚自珍,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只是交流,互通有无,说到指点那是不敢,怕不礼貌。 
优点是有的,有一些要素,比较中正,能有一些意思(比如双手推出(不够平),中轴能中正相对后移,但头有点翘,失天根),含住一些气,但时有时无,时好时坏。头不要乱动,下巴尖端有穿透丹田之意,把头项锁住,不使它漏气,而使能上部贯通一气,这个原则也要体现在其它方面,起先会有些呆板(不怕但也不能满不在乎),等定活后,有时即使好象头项不再中正平了,但意思还能留在那里。(身法也是气法,一切要领首先就要气正气不漏) 
脚有点踏死,双脚也是分阴阳的,气可以相互补泄不失圆满,原因在于这个三脚架还是假的僵的,没有多少弹性,一动就没,定在脑子里 
,没有从心里出来,可以体会双手合拳捧中(大致在(月齐)的位置),由它来主持这个搭和变的工作,大脑只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其它还有很多, 
可以问一问自己,各部公转(相对中轴这个总中)有了,自转(局部之中,特别对于四肢)有吗?手脚有没有一种好象互相套牢的味道,带脉有没有充满能量,使得即束腰为定又能接通上下盘,而使得上下断续的毛病改善一些。这样手上的问题(较大)出在那里就会慢慢明白,逐渐改正,不再自行其事。 
症结在那里现在可更明白一些,中轴不活(背上意思气氛比较少,中轴不太贯通,不坚强(但需要充满觉悟智慧)),看(观)不到自己的四稍,眼神需再收敛,藏于心髓毛发中,有发光(照)的意味,使得内意捆身的毛病慢慢得到改善。意思透到虚空中来,将来自然也能去预警别人,知己知彼。 

总之速度还要大幅度降下来,要慢要匀,但不是真的所谓配合呼吸,拳架动作跟呼吸没什么联系,有联系的话也是后来不知道呼吸的存在,但那是后来。不用管它)乱七八糟看到那说到那,很多也只能说个大概,而且是自说自话,说错也可能,最好是找个有相当灵性功夫的测测气就更准确了。可能会问如果是对得的,怎么才能作到,只有一个字“想”。时时留意,刻刻存想,蚂蚁啃骨头。 
拳架是很难的,即便本事不错了,看打拳还是能看出毛病,不必烦恼。 
虚空中出现所谓的第三只脚,这是“空而不空”,同时两只原来实实在在的脚似乎不再是那个脚了,这个是“有而不有”,这两句话不可分割,可在太极拳的方方面面体现。 
推脚之说在于把手上的“么事”丢掉以后方便的说法,又有开汽车之比喻(车动一般轮子先动),“么事”是眼耳鼻舌身意之谓,对初修或入门不久的人.谈"淡轻"的境界还早,先聚精会神致力于气敛入骨再说,能气敛入骨了,就不会再为松呀紧呀烦恼了,虽说气的概念又古久又抽象,但离开了谈气,太极拳包括其它内家拳是否能练好目前很难说. 
"聚精会神"是聚能量(气之精)于骨髓,弥神于太虚,缺一不可. 
以心行气是太极拳的根本方法! 
把{“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看作太极拳的根本法,揭谛法,离“真实不虚”即使有距离估计也不会远到哪里去。什么都归结到心的高度再讲境界,也比较符合中华文化内在的传统,关键是我们会了吗?有了根本法,内外,松紧,刚柔等等辅助法就可以暂时甚至永远放下不管,但是一波略平一波又起,此烦恼灭,彼烦恼生,此时对“心”的保护显得特别重要,而保护神就是“静”,除非极大的天才,可以于闹市中持宁静,一般人还是需要极重视环境或气场的选择,[避风,避人,避浊]是三个最起码的条件,来保证个心能被好的修炼成,一旦有成,自由便又将来临,毕竟这颗静心最终是准备面对雷霆万钧霹雳闪电的考验,但是是一切的一切,先不管心到底是什么,以心行气,我们会了吗?那点味道到底是以心行气吗?! 
[功夫要讲究轻和静],是专门用来“结交”高手行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并实现的。而且各家都是“心传心”,不仅仅是保守,而且也在于理解学习是比较困难了,心传心都有一定的障碍,更何况不同传承之间的“交流了”,但适当的交流是有好处的的。如果要在此研究一下心的定义,建议有心人先读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对别人如何验证“心”到否有兴趣,在此可提供一个方法,不见得有用,只供参考:[选定一棵比较大的树(柳树为佳),把意思(也可以说是气,但不是外气)放上去,能感觉其气反弹而出作用己身,那么这个心芽便已经长成,能把这个意思保持几秒钟或更长],除了深层的静定没有其它办法。如果这个办法有点玄,那么就可尝试把以前讲过的[第三只脚,背依青天和天根三合一], 
看看是否尝到心之味且其非比寻常的宁静! 
[心者,人之最深处也]。固然心行气才能脱俗拔尘,修得正果,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练之不当常造成功成病就之弊,应[时刻宗中正平匀 
之旨,方可圆融无碍。。。。。。],功深者常有所钣依,理在于此拳术有一点和艺术上是一致的,就是最厉害的人说了算,比较厉害的人比较算,不厉害的人说了不算。事情这样本来很简单,但实际世界里,往往比较厉害的人不厉害的人也会说最厉害的人说过得话,搞得大家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练功夫的同时多余还得练分辨能力。上一篇就举一列,{ }中的话是拳谱中的话,[ ]中的话是业师的话,其它的就是自己的话,混在一起,大家思考。 

太极拳的哲学 
所谓哲学目的实际上还是方法,以前已经讲了以心行气就是根本方法,但这个方法可以十分深奥(比如眼与心神相合就是其中一个课题,陈老师(补注:即是陈守孚老师)的拳照轻步站就有体现,结合照片其它信息可以大体知道其厉害处),再谈下去就不容易说清楚,只能笼统强调一下希望习太极拳的人能重视这句话。 
  我们的老祖宗讲话总是难倒直观逻辑,比如“善胜者不与”,这个不与的原意不太清楚,但这里大多数的解释就是不争斗争战的意思,如果这个不争而胜成立那么后面“抗兵相若,哀者胜矣”,也可理解了。哀者(兵)应该不是悲惨兮兮的军队的意思,而是和抗相对,战略上没有用争战谋取利益和对争抢有点被动的意思。如果相信这个教条为胜利 或不败的最高定律,那么对于一个习武者,就会有一整套的约束(戒), 约束即是方法。我想太极拳就可遵循这样的约束,具体到学习的原则程 序,就是要求学拳先学挨打(胜“兵”先求不可胜),由于太极拳的威名 受疑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搞的不少传人损失了“应有的脸面”,重新把 凶悍挖掘或补充进去,在“一下就能把人如何如何”上搞的红红火火, 这是引人入胜。比较起来,整天的学习挨打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但有 一些哀者如在下在到目前就是化几乎全部的精力在学挨打,而且还没有学够。挨打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没打到时要不被打到,一个就是打 到时不被一下打垮,前者就是身步法问题,要求能像灵鱼一样,必要时 唰一下就游避危险,但不能逃了,更或者像飞鹰一样(打拳在气中飞,双脚有被气腾里地面之感),更加轻灵。显然灵鱼飞鹰的身法用于进攻也可 能是非常成功的,攻和化实际上是一样的物质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要求能化(一羽不能加之境为此拳之极)和非凡的抗击打能力(太极拳要求的是活抗),大家见过一快石头丢在水里水花四溅的情形,这个溅的速度一般不比石头的速度慢,也就是化跟攻的速度可以一样快甚至更快,一般人认为这种化会很难练,难练是对的,但难不是难在技术上,攻的相反应用就是化,会功就有化的物质条件,难练的是这个会化的心,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已习惯了这个动作中阳的成分而忘记了同时相成的阴的成分。可见“挨化”和进功也有同样的物质条件。学会了挨打,实际上攻就在其中了,现实中的体 现就是如果不怀好意的挑战者(怀歹意即歹徒)被碰的头破血流之后,居然灰溜溜自己走了,不好意思向“施害者”去讨什么“公道”或医药费, 因为他们似乎意识到这好象是自己造成的,咎由自取是太极拳主张并希望的“战果“。由此可见这样的太极拳也不会一直凑在比赛打擂争霸的热闹里,拳与性合,热爱武术者自当明辨。但话又说回来,凡事不必太认真,如果习太极拳者真的打大打出手,真的好胜逞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咎由自取同时也说明利由自取,利滚其利。。。。。 
  练武却谈哲学,除了大宗师祖师爷,都是令人感到几分讨厌的,大谈大讨厌,小谈小讨厌。推手本身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象下慢棋一样追求理趣的内容来研究,而推手在太极拳练用中的地位作用却非常难以说清楚,因为还要联系到推手的形式。比如一般常见用盘圈子的方法个人认为难以接触到深入一些的内容,所以更重要的一种推手形式很多人称为“搭手”,在训练中就显得非常必要,可以搞得非常深奥,而且真儿八经的搭手高手大部分也是不惧格斗行家,如果一个格斗高手能把搭手中体会到的东西用在格斗中那么将是非常神奇的。但是搭手是不是一定能补断手的不足,是不是绝顶的高手有必要要通过搭手训练出来这个是有争议的。我看关键还是在于老师在于训练者。 
  咱们不妨聚焦到个别事例比如我是如何受教游身法时,先会讲解腾字诀,要滔滔不绝讲上半天(以后还会重复),包括演示如何用(取决于训练者在演示如何用这一关最能体现出来了),然后通过搭手看要领有没有做到,做到后加点意思看能不能变化,理解了以后就会让学习者按照这个状态去走步游身,要求一游不下半小时,越长越好,实际上完全按照要求游个五分钟都难,以前讲过七星架,游的时候就要求这个七星都不丢,再加腾字诀,实际上已经不是初学的行为,所以对初学而言当然是要下一些非凡的力气。由此至少可以看出搭手是一些教学者乐意采用的教学传理的方式,而全部的功夫不是要100%搭手训练才能获得。 
郑先生(补注:曼青)公开的推手视频里那种意瞄对手很深(凶)的味道很不一样。用上海话说这是“全部家几挪出来”了(但自己是不自觉的),虽然他自己满口提倡吃亏是福,但实际不太客气友好。他描述的的挨打训练方式也有一些不一样,是训练者任被训者打,然后讲诉了其中的道理,回去后悟一悟练一练,居然自己也能有那个味道,让人进攻,鱼一样的一游,厉害的攻击居然扑个空,鱼一样的游进去,其居然避不了逃不掉。要诀公开很容易,要人真的理解不容意,没有那个心,同样的话不起作用。 

太极拳 刚柔杂说 
如果用我喜欢用的万能液压机来比喻人的话,松就是没有加压(不太可能绝对无压),紧就是加压,刚就是加足了压,柔就是加小压,无论加不加压流体的黏滞系数基本不变,也就是刚柔都是可以一样活,但功能消耗显然不一样。松紧刚柔是内气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内气产生的机制,翻老祖宗的书,明明白白写了“静(定)则气生”,并没有说松和柔则气生,又考查动中静一语,说明动态的动作却合成一个静定的状态也是可以“气生”的,典型的就是大侠披露的心意拳中“固丹田”,如果大家在作固丹田是全身乱动,没有一个相对不动的东西,虽然我除了练自己的鹰式太极对其他一窍不通,但我相信陈老师或大侠一定会说这是错误的。内家拳难就难在造就这样一台万能液压机而不是一个十能百能液压机,不仅内气到处可通,而且可以任意铸形,并且切实(100)%发挥这些形的功能。(注意现代液压机几乎能模拟任何的机械运动包括爆炸) 
刚柔和动静一起谈也许更好!刚柔相济理解为弹性系数不同的刚柔互为是不错的,但理解为能刚能柔也能通,一刚俱刚(也只能相对来说),一柔俱柔(同上),但不能执(或静止凝固)定在某个状态,而是在这个状态的同时具有变刚(甚至更柔)的势,也就是道家常说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能做到一如何俱如何而又能动静相机,这样的刚柔相济说不定也有用。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在生死相搏的保命运动里也是可以实现的,大家见过一快石头丢在水里水花四溅的情形,这个溅的速度一般不比石头的速度慢,也就是化跟攻的速度可以一样快甚至更快,一般人认为这种化会很难练,难练是对的,但难不是难在技术上,攻的相反应用就是化,会功就有化的物质条件,难练的是这个会化的心,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已习惯了这个动作中阳的成分而忘记了同时相成的阴的成分。 
对于太极拳中大家常谈及的松柔圆慢,前面三项不作评论,对后面“慢”我们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习太极拳者声称他的拳有几十式上百式,而且可以在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可以完成,我基本上会这么想:其中80%以上都难以达到比较深入的地界。这一点上我们和王乡斋前辈是一致的:即动越缓而神愈全,神即心也,慢的最终目的在寻找那个心,练到了那个心意,再快的再凌厉的外在东西也没什么了不起,有什么会比内层的包罗无缺的心更快?!内家拳练气难,练心难上加难,只是我们观大成拳论述,只有大的哲学意境描述,没有具体的定义和修法。但有具体而明确的修法也不一定能成功,希望本人能不辜负业师的期望,一步一步印证出来,到时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