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陈平秋先生“本能速度和反应速度”的认识

 迷茫的星空610 2014-08-10

     近读陈平秋先生多篇文章后,受益匪浅,陈先生的文章无浮华、玄妙之说,陈先生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多年习武体会,毫不保守地写出多篇文章,我认为陈先生的每篇文章,篇篇精华、精辟地道出了武术的精髓,对习武之人、尤其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夫之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开悟,使人读后

有豁然开朗之感,武术原来是如此练得之谈?我虽然不认识陈先生,也未曾见过面,但从陈先生文章能看出先生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我想每篇文章都要经过先生认真、细致的核审,方付梓“精武”刊发,以免误导之嫌。

    先生对本能速度和反应速度谈论了自己的认识,“本能速度并不等于反应速度”。陈先生列举了多个例子,仅撷取几个如下:一。世界上最快的击拳速度据说是一个日本拳手创造的,一秒钟打出十四拳的记录,但据我所知这个拳手在重要的赛事中成绩并不是太好,并非世界拳王。原因:前者只需要本能速度,后者属于创造,是反应速度,也绝对少不了本能速度,甚至可以说下意识的本能反应在创造域里肯定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二。在动物界,啄木鸟嘴的敲击速度根据科学家的测量,超过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即每秒钟在三百米以上,但它肯定不能避开一个孩子用弹弓的攻击,而弹弓的速度不会超过每秒三十米吧!这是何等大的差别?三。传统的说法是“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大家在认可之时,很少会反思,这种所谓的“身法自然”其实也只是一种本能速度而已,根本不是实战所必须的反应速度,如果迷信这一点,自我感觉良好,却难免被一个“小混混”打得落花流水。从以上所述,陈先生认为:出手的频率,移动的速度,出手的速度和力量都不是决定因素,也不应该是太重要的的指标,这只标志了你具有强大的攻击能力,并不能代表你已经获得真正实战时所必须的本能反应速度。

    陈先生对截拳道精辟评价是:李小龙的原则就是四个字“近身和发力”。是介于攻击和反击两者之间来思考的。截拳道特点在于一个“截”字上,用“截”来近身。李小龙功夫是“截”字意义上的近身,并不是近身反应的最高境界;(我曾习练截拳道三年,对此非常认可先生的意思,形打、身打和功力打的区别在于此)

   那么怎样进行“反应”训练呢?陈先生说“和体育一样,当你还处于技术层面时,你需要强化训练技术,包括发展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技术特征,以臻完善;当你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技术,达到追求艺术的层面时,你应该着重通过平静的训练,来产生自己拳外的功夫”。

    因此,这正如我师司鹏先生讲得“先通过激烈的对抗性搏击,积累一些经验体会,强化自身不足,再以桩功来修练升华,从而使你的反应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正象人都有的本能反应,碰到开水了,高温了,你会闪电般地作出反应,这超出了你的神经反应速度,因为避开危险的这个动作实在是太简单了,用不着事先进行多次的操练,只有在平静地训练过关的“技术”后,才有可能逐渐接近实战所需要的高速的本能反应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