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体书法 喜乐至人编

 喜乐至人 2014-08-11

《破体书法》

                 喜乐至人 编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山碑》[1]
【起源】从苍颉造字,程邈作隶(“徒隶之辈” ①之书),李斯小篆还多少带有官方书同文字……;从书体发展来看,隶变时期篆隶杂糅,呈过渡之体,但当隶书已成为定体与篆书分道扬镳,重新出现的篆隶合一的现象恐怕多少与书者的破体意识相关。如东汉元初四年(117)《祀三公山碑》,以篆为体,却又夹杂隶书一些字形和方截笔法,以隶入篆可称得上是趋今为变。

【注解】
①传说: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成为囚徒。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称赞道:徒隶(囚徒、奴隶)之辈能作此书,称得上功劳卓著;将此书就称为隶书吧!于是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②“藁书”在不同的文献中“藁书”有不同的具体所指。它既可以指草创时期的草书,也可以指称一种行、草相间的字体,还可以泛指一切草书。
③“书家四贤”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 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的墨迹,可堪称“古之特绝”。《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

        【形成】
       “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以行书为基调,徘徊于楷书与草书之间,通过杂糅形成经典;在“不经意间”创立“破体书”;这就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结合的典范,它融合了自然与个人因素,为古今破体的第一种范式。
王羲之 《圣教序》王羲之 《圣教序》[2]
王羲之 《快雪时晴贴》王羲之 《快雪时晴贴》[3]

“破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徐浩《论书》,原文曰:“钟(繇)善真书,张(芝)称草圣,(王羲之)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这里,小令实指王献之。认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藳②行之间。” 句中“伪略”二字,沈尹默先生曾释之曰:“伪谓不拘六书规范,略谓省并点画屈折。”的确,王献之打破了章草常体固有的体式规范,“非行非草,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而破体正是这样一种介乎藳书和行书之间的一种体式。比照被米芾称之为草书的王献之《十二月帖》,开头“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后转为行草,字势连属,极草纵之致,这正是王献之破体的明证。王献之虽然在“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王献之 《十二月帖》王献之 《十二月帖》[4]
如《墨薮·续书品第四》就明列羲之“破体”为上品上。《书谱》所言王羲之 “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可为破体作一注脚,此足见二王在破体创新这一点上,没有本质区别。“四贤③”书法之妙,与他们不拘定体,破旧立新的立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关系。
【不断探求】南北朝以后,诸体兼备,形成以篆隶(包括自隶书而来的章草)为古体和楷行草为今体的格局。当时古今杂体的情况,在十六国北朝至隋时期的一些碑碣造像和墓志中屡见不鲜。有的是碑版字体的滞后,有的是朝代隔阂古体而力不从心,有的是有意无意间地杂糅。如西魏《杜照贤造像记》(公元546年),字体在隶、楷之间,又兼有篆、草写法。
《杜照贤造像记》《杜照贤造像记》[5]

隋的《曹植庙碑》(593年) ,总体为楷书,个别字形或篆书或分书,甚至一字之中,篆、分、楷偏旁毕俱,真可谓集古今书体之大成。

《曹植庙碑》《曹植庙碑》[6]

 颜真卿《裴将军帖》,此帖兼有真、草、隶等字体,董其昌称鲁公传世帖中“当以此帖为最”,清代书法家王澍云说道:“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
颜真卿《裴将军帖》颜真卿《裴将军帖》[7]

    《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刻入《忠义堂法帖》,传为真卿书,也有人认为系伪托。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释文:
  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恒赫耀英材。剑舞躍游雷,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虜,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颜真卿书裴将军诗刻石的发现 :
1956年秋,我在莱阳专署参加文物工作座谈会。会上,有莱阳县政协主席张可玉先生提示:民国初年,他在莱阳城上学时,在大街上见到一位卖笔的老人,拿着题有颜真卿名款的《裴将军诗》拓片,标价五块银元一份。这人自荐说是:“桃花乡人,此件珍品,是祖传的,别无它样”。当时不少爱好书法的人,争先抢够,风行一时。之后,1957年,1958年县里进行文物普查时,我对原桃花乡辖属村庄作了重点调查,但均无线索。1973年春,县里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我与馆里董奎文同志,再次来到原桃花乡辖孙受,店埠·院上一带进行调查。一天来到桃花寨子村,访问中听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说:“我童年在村塾里读书时,曾托人从东朱东买来一本《三字经》”。根据这个线索,第二天来到东朱东。经过访问,得知这个村有位姓李的先生,于清朝同治年间,在村南大沽河挖土时,发先五块石碑,搬回家保存起来了。李先生死后,他的儿子在民国初年,曾把石碑上的字拓下来卖过。可是这个人已去世了,家中无人。撇下的家业,风闻由东朱东他的近支族孙李维先拾掇去了。接着我们去东朱东村找到李维先。李说:“我是睁眼瞎子,在搬东西时,有五块光滑的石板,推回家把它垒在猪圈墙上”。经拆出清理刷洗后,五块石板均为理石质料,大小相同,长64厘米,宽33厘米,厚12厘米。两面凿磨平滑,镌刻的文字甚为清晰。首行刻着“裴将军”三个字,末尾刻有颜真卿名款;中间刻着气势雄浑,词句险绝的五言《裴将军诗》。全诗为十八句九十字。诗的全文是:“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煊赫耀英材。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嵬。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诗的词气踔历风发,字字逼人。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看了这兼有楷行籀篆,写得大气磅礡,挺然奇伟的刻字,使人顿增一股森然激烈的豪气。再是,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没行字二三四五,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笔势连贯,浑然一体,这都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难怪宋朝苏轼赞扬颜字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这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直到今天,它的艺术生命,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 此件文物问世后,对它的真伪众说纷纭。但它与1978年第二期《书法》刊载《裴将军诗》拓片,相互对照如出一手。又颜真卿曾出任平原(今山东西北部)太守。唐代宗封颜为鲁郡公,石刻又出于鲁地,故对此件石刻的真伪,亦可帮助增加想象。总之,它将对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颜真卿书法,增加了新的珍品。

宋米芾《戎薛帖》,前行后草,行草相半,动静节奏对比明显,是典型的小王(王献之)破体方法。
米芾 《戎薛帖》米芾 《戎薛帖》[8]

篆隶全面复兴虽从元代开始,但于此二种书体上真正有创体之功当属明代的赵宦光和宋珏。以草书笔法破体自创“草篆”一体,宋师从《夏承碑》,融篆法入隶字,二人对清代篆隶破体创新的书家产生了影响。

《夏承碑》《夏承碑》[9]

           郑燮为代表这一类杂糅破体创新意义,一直有二派意见:褒之者认为他“书有别致”,“兼众妙之长”,“乱古铺街”,而贬之者说“然失之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为什么同是不同书体之间的“杂糅”,“子敬(王献之)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

郑燮 《题画诗》郑燮 《题画诗》[10]

顾绍骅破体书法创作理念
        艺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追求个性特色——“唯一性”。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他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而艺术欣赏性也就越来越突现;创新、出新永远是艺术发展的“硬道理”;但需要把握的是:一定要取于传统,因为离开传统就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真正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心灵的宣泄、倾泻,他既不离陈法,也不守陈法。没有差异的话,就不符合艺术家的要求。线条、造型在空间中的对比要强烈,其视觉冲击也越强。

我认为是有所创新的“破体书法”

“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与色彩。”——奥古斯特·罗丹(法国)突破中和之规,于某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探索,亦不失为一种书学之径。不过,这是一条险径,是否会坠入魔道,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艺术的本质,是否具有浓厚的艺术功底。这种对常规的突破是一种继承中的突破,虽有异常规,而不失其本。赵佶的瘦金体工整闲雅虽外露筋骨,却不失腴润、挺劲;杨维桢虽入任不羁,奇怪百出,却步履自高,不失法度;金冬心虽用笔方扁,秉性外露,却真率质朴,不失厚古之气。赵之谦的篆、隶用笔,金农的“漆书”。我们要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对传统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别具慧眼,找准突破口,渐次演化成一种与古人不相上下的独特风格。

顾氏“破体书法”创作方法
照顾整体:整体风格上是大破体、小破体,又分有“首尾呼应式”、“中露式”、“零星式”;
突出重点:在创作风格上又分有:粗犷豪迈或雄强俊秀,婉约抒情或楚楚动人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其特点:是作者在真(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又分有“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草(章草、今草、狂草),篆(大篆:甲骨文(商字)、金文(周字)石鼓文,小篆:),隶(古隶 、今隶、秦隶、汉隶、佐书 、八分、草隶、魏隶 )、行(行草、行楷)等“比较字体”中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审美取向等等的再创造;同时,他又是“集字”取历代名家中其长处,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中宫紧缩、章法匀称,行距适中,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他的悬手书是自幼练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这种写法人称顾氏“破体书法”。

  顾绍骅破体书法举例

        顾绍骅破体书法《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之一)规格:四尺整纸,136×68 ㎝.纸本

 【作品释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孟夫子语录

        中国文字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支璀璨的奇葩——书法,是因为她具有的“象形、正方结体”等的固有美,加之又有真(楷)、草、篆、隶、行等书体形式,再加之每位书家(书者)的文化素养、审美倾向、创新意识、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艺术之魅力之所在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之,一幅书法作品,“叠”字最难处理了,我用“破体书”的形式处理叠字,我认为是妥当的。

顾绍骅破体书法作品《鱼我所欲也》顾绍骅破体书法作品《鱼我所欲也》[11]

本作品是一幅“破体书法”的标志性作品

破体书法·岳飞《满江红》 规格:136×32㎝ × 6条 创作年代 2005年7月
破体书法
上传者:顾绍骅
上传时间:2011-10-22
破体书法
上传者:顾绍骅
上传时间:2013-04-24
破体书法
上传者:顾绍骅
上传时间:2011-10-22
破体书法
上传者:顾绍骅
上传时间:2013-04-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