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体书法》喜乐至人 编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父亲以真行出名,儿子则以破体书为能。王献之自小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非常勤奋,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他擅长各种书体,不仅以行书、草书闻名,楷书和隶书也有深厚的功底。此外,他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父亲,骨力虽然不如父亲,但能在父亲“书圣”的权威之下“改体创制”,综合诸家之长,自成一家,首创“破体书”,也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了。王献之的破体字多是一笔写成。兴之所至,还可以一笔连贯多个字。这也是“破体书法”一个最重要而显著的特点。在每一幅王献之的传世书法神品中,都没有墨守成规、拘泥形式,都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王献之才被公认为“破体书”的开山鼻祖。并且他的破体书还惠泽了历代无数破体行草书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怀素、颜真卿、米芾、王铎等。古代书法评论家们对王献之的人品和书品,历来都有很高的评价。著名诗人戴叔伦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赞颂道:“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李商隐在《韩碑》中写道: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土犀。” 但遗憾的是、由于唐太宗的个人喜好,他十分推祟王羲之的书法而不在意王献之的书法,所以王献之的破体真迹流传下来的非常少, 十分罕见。到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非常喜欢王献之的书法,《宣和书谱》所收藏的工献之书迹多达八十余件。但遗憾的是,这些墨迹大多都没能保存下来。目前仅存的墨迹本,不超过七件。更可惜的是,现在“破体书”的名称己被“行草书”所完全取代。
【概念】 破体书法:书体是古今书法作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篆隶真行草,所谓“各有定体”是也。杰出的书家总能兼善变通,别构一体,其个性化书风即与破体创新密切相关。从这点来看,“书无定体”可视作书法创作及其审美的一项重要原则,定体与破体之间的矛盾消长则是我们探索书法创新的一面镜子。王献之所创造的博采众家之长、兼善各体之美的破体行草对汉字书法作出了独特贡献。
破体主要是以书体观念形成后对相关定体及与这些定体直接联系的书家风格所进行的变革。“合而裁成、酿成一体”等多是对不同书体形体及特质的化合创造。书无定体,书体杂糅。 所谓“破”字,在此有二义也;其一曰:“碎”也,乃“不完整”;另一为“超出”之意也。即,“破体书法”是多种书体同存于一幅书法作品中的意思。“破体”二字《书法小辞典》(谢德萍、孙敦秀、杨增权等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解做:“1、旧时指不合正体的'俗字’或音义相同构成不同的异体字等。”2、行书的变体。晋书法机家王献之改变字体,别具新法,创造了变体的行书,被称为'破体’。宋陈思《书苑菁华》中说:“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新破体书法”作品给人一种给人清新、秀美的感觉。观其貌,有如文章、音乐之“抑扬顿挫”之感;谋篇布局又似“鹅卵石”铺地——错落有致之韵;在气势上,又散而不乱,整体上看又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破体主要是以书体观念形成后对相关定体及与这些定体直接联系的书家风格所进行的变革。“合而裁成、酿成一体”等多是对不同书体形体及特质的化合创造。书无定体,书体杂糅。 创作“新破体书法”,需要书者文、史学功底好;真、草、篆、隶、行俱精(碑帖学知识深厚——理解性的博览群碑、帖);书法史清晰、了解等文化素养。 ![]() 【起源】从苍颉造字,程邈作隶(“徒隶之辈” ①之书),李斯小篆还多少带有官方书同文字……;从书体发展来看,隶变时期篆隶杂糅,呈过渡之体,但当隶书已成为定体与篆书分道扬镳,重新出现的篆隶合一的现象恐怕多少与书者的破体意识相关。如东汉元初四年(117)《祀三公山碑》,以篆为体,却又夹杂隶书一些字形和方截笔法,以隶入篆可称得上是趋今为变。
【注解】 【形成】
“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以行书为基调,徘徊于楷书与草书之间,通过杂糅形成经典;在“不经意间”创立“破体书”;这就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结合的典范,它融合了自然与个人因素,为古今破体的第一种范式。
![]() ![]() “破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徐浩《论书》,原文曰:“钟(繇)善真书,张(芝)称草圣,(王羲之)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这里,小令实指王献之。认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藳②行之间。” 句中“伪略”二字,沈尹默先生曾释之曰:“伪谓不拘六书规范,略谓省并点画屈折。”的确,王献之打破了章草常体固有的体式规范,“非行非草,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而破体正是这样一种介乎藳书和行书之间的一种体式。比照被米芾称之为草书的王献之《十二月帖》,开头“十二月”三字作行楷书,后转为行草,字势连属,极草纵之致,这正是王献之破体的明证。王献之虽然在“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 如《墨薮·续书品第四》就明列羲之“破体”为上品上。《书谱》所言王羲之 “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可为破体作一注脚,此足见二王在破体创新这一点上,没有本质区别。“四贤③”书法之妙,与他们不拘定体,破旧立新的立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关系。
【不断探求】南北朝以后,诸体兼备,形成以篆隶(包括自隶书而来的章草)为古体和楷行草为今体的格局。当时古今杂体的情况,在十六国北朝至隋时期的一些碑碣造像和墓志中屡见不鲜。有的是碑版字体的滞后,有的是朝代隔阂古体而力不从心,有的是有意无意间地杂糅。如西魏《杜照贤造像记》(公元546年),字体在隶、楷之间,又兼有篆、草写法。
![]()
隋的《曹植庙碑》(593年) ,总体为楷书,个别字形或篆书或分书,甚至一字之中,篆、分、楷偏旁毕俱,真可谓集古今书体之大成。 ![]()
颜真卿《裴将军帖》,此帖兼有真、草、隶等字体,董其昌称鲁公传世帖中“当以此帖为最”,清代书法家王澍云说道:“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
![]() 《裴将军诗》或称《送裴将军诗》,刻入《忠义堂法帖》,传为真卿书,也有人认为系伪托。全卷二十七行,九十三字,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神龙变化,气势磅礴。且融合各体,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则如泰山之镇,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 《裴将军诗》今见有两种传世,一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刻留元刚《忠义堂帖》拓本,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两种书写内容无异,书法体势差别很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迹本,纸本。无署款及书写年月,凡21行,93字。评者认为墨迹本显然不是真迹。沙孟海认为《忠义堂帖》本,“风神胎息于《曹植庙碑》,大气磅礴,正非鲁公莫办”。
释文: 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恒赫耀英材。剑舞躍游雷,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嵬。入阵破骄虜,威声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宋米芾《戎薛帖》,前行后草,行草相半,动静节奏对比明显,是典型的小王(王献之)破体方法。 ![]() 篆隶全面复兴虽从元代开始,但于此二种书体上真正有创体之功当属明代的赵宦光和宋珏。以草书笔法破体自创“草篆”一体,宋师从《夏承碑》,融篆法入隶字,二人对清代篆隶破体创新的书家产生了影响。 ![]() 郑燮为代表这一类杂糅破体创新意义,一直有二派意见:褒之者认为他“书有别致”,“兼众妙之长”,“乱古铺街”,而贬之者说“然失之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为什么同是不同书体之间的“杂糅”,“子敬(王献之)不能纯一,或行草杂糅,” ![]()
【顾绍骅破体书法创作理念】
艺术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要追求个性特色——“唯一性”。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他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而艺术欣赏性也就越来越突现;创新、出新永远是艺术发展的“硬道理”;但需要把握的是:一定要取于传统,因为离开传统就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真正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心灵的宣泄、倾泻,他既不离陈法,也不守陈法。没有差异的话,就不符合艺术家的要求。线条、造型在空间中的对比要强烈,其视觉冲击也越强。 我认为是有所创新的“破体书法”
“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与色彩。”——奥古斯特·罗丹(法国)突破中和之规,于某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探索,亦不失为一种书学之径。不过,这是一条险径,是否会坠入魔道,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艺术的本质,是否具有浓厚的艺术功底。这种对常规的突破是一种继承中的突破,虽有异常规,而不失其本。赵佶的瘦金体工整闲雅虽外露筋骨,却不失腴润、挺劲;杨维桢虽入任不羁,奇怪百出,却步履自高,不失法度;金冬心虽用笔方扁,秉性外露,却真率质朴,不失厚古之气。赵之谦的篆、隶用笔,金农的“漆书”。我们要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对传统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别具慧眼,找准突破口,渐次演化成一种与古人不相上下的独特风格。 顾氏“破体书法”创作方法 照顾整体:整体风格上是大破体、小破体,又分有“首尾呼应式”、“中露式”、“零星式”; 突出重点:在创作风格上又分有:粗犷豪迈或雄强俊秀,婉约抒情或楚楚动人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其特点:是作者在真(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又分有“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草(章草、今草、狂草),篆(大篆:甲骨文(商字)、金文(周字)石鼓文,小篆:),隶(古隶 、今隶、秦隶、汉隶、佐书 、八分、草隶、魏隶 )、行(行草、行楷)等“比较字体”中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审美取向等等的再创造;同时,他又是“集字”取历代名家中其长处,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中宫紧缩、章法匀称,行距适中,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他的悬手书是自幼练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这种写法人称顾氏“破体书法”。 顾绍骅破体书法举例 顾绍骅破体书法《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之一)规格:四尺整纸,136×68 ㎝.纸本 【作品释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孟夫子语录 中国文字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支璀璨的奇葩——书法,是因为她具有的“象形、正方结体”等的固有美,加之又有真(楷)、草、篆、隶、行等书体形式,再加之每位书家(书者)的文化素养、审美倾向、创新意识、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艺术之魅力之所在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之,一幅书法作品,“叠”字最难处理了,我用“破体书”的形式处理叠字,我认为是妥当的。 ![]()
本作品是一幅“破体书法”的标志性作品
|
|
来自: 喜乐至人 > 《(破体)行草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