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军休千古讹传《凉州词》

 军休强军路 2014-08-13

   
千古讹传《凉州词》
发布日期:2014-02-26字号:[ ]

  从少年时期起,我就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推崇有加,那朗朗上口的韵律,幽怨悲壮的笔调,感天动地的情怀,把读者一直带进那广袤而又凄凉的西部疆域。“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情画意跃然于眼前,人们无不叹服诗人犀利的洞察力和行云流水般的神来之笔。难怪甫一出炉即被收入乐府,谱曲传唱,千古赏析,至今不衰。
    有幸的是,成年后的我居然披甲操戈,成了诗人描述的那片荒漠的守护者。其间,从凉州到玉门关,我几乎走遍了河西走廊的山山水水,逐渐对诗中描述的情景产生了怀疑。
古凉州即现在的甘肃武威,远离黄河数百公里,而玉门关在凉州西六百公里,离黄河更是远而又远,诗人伫立远眺,怎么也不会看到黄河啊?置身其中的我看到的却是苍茫混沌一片黄沙。阳光下,海市蜃楼不断浮起,一阵大风掠过,昏昏然黄沙随之旋回飘转,拔地而起。其势汹涌翻腾,声震如雷,澎湃中天地相接,浑然一体,好一幅“黄沙远上白云间”的壮烈画卷!带着疑问,我走访请教了数位饱学之士,众皆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人们多为欣赏佳作,很少考证诗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后来听说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对此不仅产生了疑问,而且策杖负笈,跋涉西行,实地进行了考察。他认为,在玉门关和古凉州根本看不到黄河。可是为什么王之涣会这样写呢?肯定是后人讹传了诗人的原作。不见黄河却见黄沙,这是诗歌意境的根本所在。古时候,诗人都是用笔将偶得诗作写在纸上与诗友分享,或交由歌女吟唱。当时草书盛行,讹传则在所难免。因为草书中“河”和“沙”非常相近,错的情有可原。后来,由于竺老先生坚持不懈地寻访和勘察,终于在甘肃的一座博物馆中发现了至今最早的《凉州词》石碑。碑刻确为草体书写,而最重要的诗中第一句“黄沙远上白云间”赫然在目。
     千古讹传,一朝释然。重温王诗,情境悠然:放眼望去,大风卷起的黄沙飘飘然直上云天,凉州城孤独地伫立在万仞祁连山下,哀怨的羌笛曲调何必那么凄婉,不要责怪杨柳不发新芽,因为春风很难吹进这阳关的荒漠莽原。
  岁月流逝,千年渡尽。讹传至今的凉州词已成人们约定俗成,着力去更正无异于弄巧成拙。就让它“黄河远上白云间”吧,千古绝唱到如今,流芳后世待评说。有瑕疵的瑰宝依然是瑰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