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木耳的栽培技术(自编辑)

 老刻刀 2014-08-15

毛木耳的栽培技术

 

毛木耳耳片特大,营养丰富,质地脆滑,清新爽口,味道不如木耳,但别有风味,有“木头上的海蜇皮”之称。其子实体的背面凸起,有短绒毛,表面光滑或有脉络状皱纹;颜色因品种和种植方法而不同,呈深褐色、褐色、浅褐色、微黄色等。常见的有黑面白背或黄背,双面粉红或紫红等不同品种。种植的是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

毛木耳富含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子实体背面的绒毛层含有适量的木耳多糖,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毛木耳含有适量的粗纤维,能促进人体胃肠的蠕动,帮助消化、吸收与代谢。毛木耳具有滋阴强阳,清肺益气,补血活血,止血止痛的功效。

毛木耳生长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栽培。特别在日平均温度1520℃条件下,能培育出片大肉厚,色黑毛白的优质品。

 

1.栽培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10-36最佳温度为2330;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33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18,子实体不易形成或生长受到抑制;高于35,子实体停止生长。由于各地海拔不同,应因地制宜制订不同的栽培计划,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结合塑料大棚特点,春栽2月上旬制袋发菌,3月底摆袋出耳;秋栽避开高温季节,8月中旬制袋发菌,9月底摆袋出耳,即冬养菌,春出耳;夏养菌,秋出耳。塑料大棚栽培可比露地栽培提前和延后15d左右,且不受雨季影响。

不同的品种适宜的出耳温度不同,Au897适宜的出耳温度为1828℃,杂交402032℃,黄背毛木耳为2435℃,所以安排生产应以品种的特性为依据。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出耳对温度的要求来安排栽培季节。 

 

2菌种选择

2.1 优选品种

选择菌丝生长健壮、出耳早、抗性强、生育期短、朵形好、产量高的品种,如上海3号、781、952等菌种。

9501白毛木耳背面长满细短白色茸毛,外观鲜白略带微黄,肉质透明,食之有接近黑木耳的滑嫩口感,适应性广,抗逆力强,栽培管理容易,产量高,效益好。上海3号;该品种具有色泽鲜艳,肉较厚,抗污染能力台,转潮快、原材料利用方便,管理粗放,生物转化率可达220%。781782:朵形大、肉厚、抗污染能力强,管理粗放易掌握,干后色深,背面较白,产量较高,生物学转化率220%。

外销型 可选用93系列,此类木耳肉透明白色,四周鲜红,如海蜇皮状,市场新秀,售价高于其它木耳30%40%,缺点菌丝抗性弱。白背木耳3039:是从台湾引进,耳片大肉厚,色泽鲜艳,干后呈黄褐色、背面刚毛短而白,口感好,商品性能好,出耳快而整齐,产量高,生物学效率稳定,最高达250%,是一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台2号:该品种是从台湾引进后,子实体背而灰白至浅红褐色、有密集的短毛,腹面平滑,胶质化,有脉纹,鲜时红褐色或紫红褐色。

鲜销型 可选用台毛系列、如43-1号,此类鲜耳柔软、淡红色、口感好,售价较高,缺点是不耐雨水。

干鲜两用型 鲜耳深红至紫红色,片较大,耳基小,片较硬,口感脆,适于切丝,售价一般,耐雨水。

制干型 如781号,此类耳片中等菊花型,耳基大、产量高、售价一般,不耐高温,易烂耳。

多年的品种比较证明,抗污染以Au897、杂交40表现最佳,黄背木耳次之。平均生物学效率:Au897137.68%,杂交40114%,黄背木耳为123%。

2.2 栽培种检查

选用的栽培菌种应是菌丝密集,洁白、浓密、粗壮有力,连结紧实,生长整齐,上下白色均匀,无杂菌、无黄色积水、料面有少数耳基或耳芽。菌种生长发育完全后,在菌丝体表面分泌褐色水珠,长满瓶后置于有光条件下,出现原基,表现种性优良使用木糠菌丝种或木粒(木塞)菌种,不能用蔗渣培养菌丝种。

如果菌丝出现不均匀的长势,出现斑块状生长,表明有细菌污染。如果菌丝在满瓶之前便有原基出现,表明菌种老化,如果菌丝干瘪,菌体干缩则不宜使用。开盖即或闻到浓郁的菇香味,如果气味清淡或无香味,则不可使用。

购种时,要问清菌龄,菌龄在50天左右,可少量去掉菌袋表面菌种,再开始接种,菌龄越长上部老化越多,去掉越深。过老的菌种不能使用。

 

3.科学配方

毛木耳袋栽培养基配方有以下几种。

3.1 木屑培养基

木屑100,棉籽壳60,肤皮25,石膏1.2,糖1,尿素0.8,含水量110-120

木屑100斤,麸皮6斤,饼肥3斤,石膏粉2斤,石灰粉2斤,钙镁磷肥3斤,白糖4斤,水130斤。

木屑80%,表皮16%,石膏2.5%,糖1.2%,硫酸镁0.3%,含水量55-60%。

木屑55%,棉籽壳30%,麦皮12%,石膏1.6%,糖1%,尿素0.4%,含水量55-60%。

木屑78%,米糠或麦麸20%,糖1%,石膏1%,料水比11.41.6

杂木屑83.5%、麸皮15%、碳酸钙1.5%、石灰粉0.05%

桑枝木屑83.5%、麸皮15%、碳酸钙1.5%、石灰粉0.05%

杂木屑68.5%、棉壳20%、麸皮10%、碳酸钙1.5%、石灰粉0.05%

锯末60%、棉籽壳15%、玉米芯15%、麦麸10%,另加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

杂木屑68%,棉籽壳15%,麦麸15%,石膏粉1%,碳酸钙重1%。

杂木屑80%、麦皮16%、糖1%、碳酸钙2%、石灰1%、含水量60%。

3.2 棉籽壳培养基

棉籽壳100斤,麸皮或米糠5斤,玉米面2斤,石膏粉2斤,石灰粉2斤,钙镁磷肥2斤,白糖1.3斤,水115斤~120斤。

棉籽壳400斤,玉米芯300斤,木屑300斤,石膏粉21斤,石灰粉20斤,麸皮60斤,钙镁磷肥18斤,水1260斤~1370斤。

棉子壳、锯末、玉米芯各占1/3,糖1%,石灰粉2%。,石膏粉1%,菇耳壮2%

棉子壳25%,玉米芯35%,锯末36%,糖1%,石膏粉1%,石灰粉2%。

棉籽壳75%、杂木屑10%、鼓皮10%、石膏1%、磷肥1%、石灰3%。
  棉籽壳75%、米糖10%、胡豆壳或谷壳10%、石膏1%、磷肥196、石灰3%。
  棉籽壳30%、甘蔗渣30%、杂木屑30%、麸糠10%。糖、碳酸钙或石膏、过磷酸钙各1%

棉籽壳30%、玉米芯粉30%、杂木屑30%、敖糠10%。糖、碳酸钙或石膏、过磷酸钙各1%

棉籽壳60%、杂木屑30%、麸糠10%. 糖、碳酸钙或石膏、过磷酸钙各1%

棉子壳35.5%、玉米心40%、锯末20%、玉米糁4%、复合肥0.5%。

棉籽壳50%,杂木屑40%,麦麸8%,碳酸钙1%,石膏粉1%。

棉籽壳子壳30%、杂木屑30%、玉米芯30%、麦麸或米糠8%、糖1%、石灰1%

棉籽壳78%、胡豆壳或玉米芯粒20%、糖1%、石灰1%。)

纯棉籽壳(或下脚棉)90%,玉米面8%,石膏1%,蔗糖1%

3.3 玉米[ 玉米价格 玉米行情 ]芯培养基

玉米芯100斤,麸皮5斤,玉米面3斤,石膏粉2.1斤,石灰粉2斤,钙镁磷肥2斤,水175斤~190斤。

玉米[ 玉米价格 玉米行情 ]50%、杂木屑36%、米糖9%、石膏1%、磷肥1%、石灰3%。

玉米芯47%、锯末40%、麸皮10%、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

玉米芯73%,棉籽壳25%,蔗糖1%,石膏粉1%,另加水130%140%

3.4 秸秆培养基
麦草节粉或稻草粉65%,杂木屑10%,鼓皮20%,红糖1%,石膏1%,石灰3%。

稻草节42596,木屑27%,米糠25%,尿素05%,石膏1%,过磷酸钙1%,石灰3%。

稻草 (麦秆)90%、玉米秆(麸糠)10%。糖、碳酸钙或石膏、过磷酸钙各1%

种过银耳的菌糠或经过晒干的污染袋料25%,杂木屑33%,棉籽壳20%,麦麸15%,米糠5%,石膏粉1%,碳酸钙1%;

草屑(各种作物桔秆或野草粉碎成粗木屑状,单一或多种混用)79% ,麸皮(或米糠)10%、玉米粉5%、石灰3%、复合肥1.5%、石膏1%,0.5%

稿秆粉(玉米芯、花生壳、黄豆秆、稻草等)75%,米糠或麦麸23%,蔗糖、石膏各1%

3.3 甘蔗渣培养基

甘蔗渣100公斤,米糠10公斤,尿素酸钙05公斤,磷酸二氢钾0.2公斤,碳酸钙2公斤,石灰粉l公斤,水170-190公斤。

甘蔗渣30%、玉米芯粉3030%、杂木屑30%、麸糠10%。糖、碳酸钙或石膏、过磷酸钙各1%

甘蔗渣62%,木屑20%,麦皮15%,石膏2.5%,碳酸钙5%,含水量55-58%。

甘蔗渣58%,杂木屑25%,麦麸15%,石膏粉1%,碳酸钙1%。

甘蔗渣50%,木屑30%,米糠或麦麸18%,加2%石灰。

甘蔗渣78%、米糠或麦麸20%、碳酸钙2%

 

4.培养基配制

原料要干燥、干净、无霉变、无硬杂物等,玉米芯粉碎成0.5cm大小的颗粒,锯末过筛,剔除坚硬的杂物。霉烂变质培养料影响出耳及产量,不予采用。

根据所采用的配方,将原材料按比例称取,把主料在烈日下曝晒23天,

玉米芯提前用石灰水浸泡72小时;棉壳需提前8-10小时预湿堆闷;玉米芯要粉醉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不要粉碎成粉状,否则影响通气,造成发茵不良,稻麦草要打成草粉、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节,并用1%石水浸泡12-24小时,使其软化。

把主料倒在水泥地上摊平,把辅料、石膏粉、石灰粉、麸皮混合均匀洒在主料上,把糖、磷肥溶于水中,均匀洒入料中,再把水泼入料内拌均匀(料水比1:1.2培养料拌匀后,含水量在6065%之间为宜手紧握料成块,指缝出水但无滴水。灭菌后酸碱度(PH值)在66.5为宜,但拌料时的pH值应控制在8~9,若有差异,调整石灰的用量。培养料中严禁加入多菌灵、托布津等农药。

拌料后闷1d,中间翻料堆一次,使培养料吸水均匀,切勿混杂有干料,否则消毒不彻底而易染杂菌。装袋前把料再翻一遍,使料内水分更均匀。

拌好的料先堆放12小时,充分吸水后再装袋,边拌料边装袋易造成水份不足,如果场地允许,可采取发酵35天再装袋,但发酵过程中,每天至少翻堆一次,以免引起厌气发酵,发酵料的好处是,灭菌彻底,不易感染杂菌,菌丝吃料和长更好。

建堆发酵5-7(温度升至60-65℃时,翻堆2-3)翻堆时要补充水分,前期水分控制65%,后期控制在60%左右。发酵结束后,培养料中间有一层白色的高温放线菌,外观为均匀一致的深褐色,没有不良气味,PH6.5左右,含水量60%。

 

5装袋灭菌

可采用机械或手工装袋。栽培袋一般用17×33的聚乙烯袋,装袋料高20cm每袋装湿料约1.2kg。装料要求紧实适中、上下松紧一致,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窝为宜。两端安上菌圈,用耐高温聚乙烯薄膜封口。培养料拌好后应一次性装完袋,并立即进行消毒灭菌,以免料堆发酸变质。如当天没装完的料应用薄膜盖严,防止失水,中间要翻堆12次,下次装料时必须检查水分是否适当,若不足,应补充水分。

装锅时,蒸笼内排放菌袋要分层排放,要留有排气通道,便于排除冷气及上汽均匀。常压灭菌开始烧火时一定要猛火攻,使蒸笼内温度尽快升到100℃,并维持12h停火,然后再焖12h即可

当锅的温度降至50度以下时在进行出锅,首先准备手推车,以及手套,以免烫伤,在出锅的期间用的车子,拉运的栽培菌棒最好先用克霉灵50克加水20斤喷杀灭菌,或者用多菌灵50%的喷雾,如发现刮烂的菌棒要及时处理,用胶带粘上,裂口大的倒掉下次重新在装!

 

6接种

待灭菌袋冷却到30以下,搬入接种箱()内接种。早春要抢温接种,晚春需放凉再接。

6.1接种消毒

提前2把接种室室内打扫干净,封闭门窗,克霉灭50克(一袋)加水20斤喷撒室内外各处,再用烟雾消毒盒熏蒸消毒。或用硫磺熏蒸消毒,然后再用消毒液把袋架、墙壁及地面全部喷洒1遍。

接种前要对接种室内的接种袋、菌种、接种工具、封口纸、消毒药品等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30-60min,其用药比例为每立方米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同时,对手、菌种膜面、接种工具等要用复合酚稀释液浸泡0.5lmin后(75%的酒精或02%的新洁尔灭或01%的高锰酸钾将接种用具消毒,后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才可进行。)才可正式开始接种。接种必须在消毒箱内进行,接种的袋子事先要用甲醛熏蒸消毒。接种人员要戴上消过毒的手套。

料袋进入接种室前,用5%的来苏尔溶液喷洒室内,料袋进入接种室后甲醛与高锰酸钾作用产生气体熏蒸,1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毫升,高锰酸钾5克,熏蒸后第二天才能进入室内操作。

将高温杀菌后的料袋,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揩擦表面,然后立即将料袋送入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消毒杀菌。或用水桶盛半桶水,放入克霉灵50克溶入水中,然后放入克霉灵溶液中,反复浸洗片刻拿出,用手拧一下袋口放好备用。

6.2 接种方法

1采用开放式接种法,提前12h将挑选浓白、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和接种工具一起防入接种帐,点燃两包净美灵烟雾剂灭菌。接种前将接种帐一侧离地掀起20cm高、2m长的通风口,换气10min,使接种帐内药味散尽。工作人员穿戴整齐进入接种帐,用75%酒精棉球擦手消毒,以14的比例安排人员,四人将料袋直立并打开袋口,一人在酒精灯下将栽培种捣碎并快速分接菌种,接入菌种后,立即收拢袋口并轻轻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充分结合,系住袋口。再将料袋另一头向上,打开袋口接种、系口。

2接种方法是采用破袋、挖袋或直接用接种钩钩人袋口等方法进行热袋接种,要求接种速度快,菌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短。一般每袋接种50100g,接种时要将菌种接在菌袋两端的肩缘上并用手指将种转动一圈,达到周身有种即可,接种后应及时封口。

3将栽培室用气雾剂密闭消毒1小时后,在接种器上方接种,也可在室外无风的夜间至凌晨在接种器上方开放式两头接种,每袋原种可转接20个栽培袋,3人操作每小时可接200袋。

4灭菌结束后,取出堆码在接种室或塑料大概内,用气雾消毒剂密封消毒1小时(每立方米空间用4),待料温冷却至33℃以下后,采用"全开放式接种法"接种,此法接种速度快,效益高,每袋栽培种可接40袋栽培袋。

5)接种发菌 灭菌后的料袋,待料温降至30℃以下即可移入接种箱,在无菌条件下接种,操作要迅速、准确。为了减少污染,采用两端接种法,而且还要适当加大接种量。一般每瓶原种接2 5袋左右(6-10袋)。菌种不要钩得过细,菌块越大越好,放菌种的部位,温度要在35`C以下,菌种要尽量放在袋肩部。

7.发菌

接种后及时移入培养室叠袋堆放或井字型堆叠6-7层,菌袋堆码时,袋口不要互相接触和与墙壁接触。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培养场所内的湿度。要把室内温度调至25℃以上,特别是第1周控制在28℃,待菌丝定植后室温要降至22℃,遮光培养,后期注意通风翻堆,防止高温烧菌。一般培育3040d菌丝满袋或菌丝达菌袋80%后可移人耳场管理。

要抓好培养室的消毒,棚内陆面(耳床上)要撒生石灰粉,造成碱性环境抑制杂菌发生。接种完的料袋就地码成墙垛,一般10个料袋高,垛与垛之间留40cm距离,便于通风和管理。此外发菌室要黑暗、通气,温度以2025℃为宜,不得超过28℃。发菌阶段,每57天要全面检查一次,轻拿轻放,防止袋壁破损,发现杂菌感染的菌袋要及时拿出处理。棚内如发现老鼠危害,要及时撒施生石灰,使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石灰,即可阻止其危害,或放粘鼠板。10d左右倒垛,防止烧菌和菌袋间发菌速度差别太大。

一般情况50d左右即可发满菌袋,再经10d养菌期,让菌丝充分成熟,便开始有原基形成,及时码成墙垛进行出耳管理。

 

8.出耳管理

8.1 出耳方式

根据出耳场地的不同分为室内外两种。室内床架出耳、塑料大棚墙式出耳、吊袋出耳;室外有野外露地出耳、林间摆放出耳等。

1室内床架出耳

床架一放宽为30-40厘米、每层间距80厘米左右,底层离地面15-20厘米,每个架子4-5层。床架之间留出走道,四周不靠墙壁,以便于管理。发了菌的菌袋在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一下,杀死袋面杂菌,去掉封口纸和颈圈,剪去两端多余的塑料薄膜,横卧在床架上,进行两头出耳。出耳其是管理的关键是水分管理,水分管理的原则是勤喷、干干湿湿,保持湿而无积水,空气相对湿度85-95%,并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每天张关门窗2-3次。

2)墙式出耳

在菌袋发菌培养成熟后,可搬到阴棚内排耳袋前,先将摆耳袋的地面铺上草苫子,两边比耳袋宽出10cm,用编织袋铺地,以防止耳片沾上泥沙,质量下降。铺完草苫子及编织袋后,用500倍多菌灵或克霉灵喷洒整个大棚消毒。塑料大棚东西中间留1m走道,南北向摆放耳袋,呈墙垛式,高10-12个料袋,行距80cm左右,以便管理和采耳。摆耳袋的地面应比走道高,便于排水

3)吊挂式出耳,

当菌袋开始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时,要及时进行吊挂出耳。在吊挂时要注意袋口扎紧不留空隙,以免因袋内菌块和袋之间孔隙过大、膨松,造成空气流通,而使原基大量分化,影响出耳质量。扎口后,将袋吊在一起,而后将系在一起的菌袋吊在竹架上,并使上下袋错开,吊挂后定量开口,以 V字形为最好,口长1.52.0厘米,每袋开812口。

4室外出耳

室外一般是在遮荫条件好的树林、果园、桑园、蔗田或荫棚里进行。室外栽培的优点是光线好,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缺点是水分管理比较困难。菌种处理和张洞与室内挂袋方法相同。将菌袋悬挂在树上,可挂1-3层。如搭萌棚,四周和棚顶要用草帘或塑料膜遮光保湿,棚里搭架拉铁丝;将菌袋挂在铁丝上。注意水份蒸发管理,特别是晴天要经常喷水保湿,使温度达85%以上。室外栽培温光气等条件容易满足,栽培的耳子质量好。

8.2 出耳管理

1)移入菇棚前,将菌袋放入1‰的高锰酸钾液或0.1%多菌灵液浸一下提起,待外表干后,用单面刀片在袋四周均匀开16“V”形,要字型错开,保持出耳的菌丝的湿度,空气相对湿度85―90%15天左右可见小耳发生,每天喷水3-4次,使耳片保持湿润,出耳期间栽培场保持20-28℃为好,不能低于15℃或高于34℃,低于15℃毛木耳生长缓慢,耳基难分化;高于34℃,杂菌多,耳片薄,有时会烂耳。经过20天左右的管理,耳片充分展开,变软就可采收。采收后停喷水2-3天,让菌丝恢复,再继续喷水催耳,以利下批耳发生。

2)用消毒过的刀片在耳袋两端均匀开“V”形出耳口68个,口径1.5-2 cm,深度以不伤菌丝为度。开袋后的前10d,每天喷雾2次保湿,保持地面湿润,空气相对湿度80%,有7℃左右的温差,每天通风换气1-2次。在保湿、温差、散射光、通风的刺激下耳芽开始形成。当耳芽出现后,以保湿为主,适当通风换气,耳芽迅速生长呈漏斗状或杯状幼耳,每天喷水23次。随耳片逐渐长大而增大喷水量,在 耳片生长后期,要经常观察棚内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高于95%、通风不良时,容易出现“流耳现象”,应加大通风量,降温降湿。杂菌发生时,勿用农药,可用石灰浇刷再喷用生物制菌剂,增强通风。出耳管理的关键是耳片湿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喷、少喷,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确保耳片湿润无积水。一般耳片小时少喷,耳片大时多喷;阴雨天不喷或少喷,晴天干燥多喷;一般小时ld1-2次,大时1d2-3次,确保相对湿度在85%-95%。以地面或空间喷水为主,喷水最好成雾状,忌向耳袋直接喷水。

3)接种后经过30天培育,菌丝生理成熟即可进入诱耳。用刀片在袋侧面各割“X”形出耳穴4个,穴口长短掌握在2-3厘米为适,太长出耳分散,太短出耳较小。割穴后注意疏袋散热,菌袋改为3袋交叉重叠,扩大空间。并喷雾化水于空间。相对湿度保持85%,诱导耳芽发生。夏天气温高时,可在地面喷水增湿出耳。待大部分耳芽长出1厘米后,将菌袋搬进室内出耳房或野外菇棚。室内按平地重叠可按2袋“#”字形或3袋交叉重叠;架层式以2袋“#”字形重叠或袋距10厘米平排。室外菇棚按架层式或在地面铺板块,以平地重叠方式,林地菇棚地面铺板块,平地重叠或架层。排袋后每天喷水12次,直喷耳片上,以耳片湿润为适。出耳温度以2532℃均可,每天通风12次,每次30-50分钟,气温高时加强通风,通风不良,或排袋过密,展片不好,且常会出现针状耳芽,影响子实正常生长。通风时,防止强照直射,避免耳片变色。 

8.3 管理要点

1)调节湿度

从开孔到耳芽形成的7~10天,此时管水是关键,若管理得当,从耳基形成到成熟只需15天左右,当耳基发育到灰色桑葚状的时候,就可以薄喷清水。管水的原则是勤喷、少喷,干干湿湿。耳房特别要注意保湿,一般相对湿度应保持到85~95%,方法是多向空间及地面洒水。随着耳片的长大,逐渐加大喷水量(每日2~4次),保持耳片不干而润湿。

耳片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可通过人工喷水来维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喷水时可用水管直接向耳片和空间喷淋,但主要向空间和地面上浇水。喷水要根据气候、耳片的生长状况而定,晴天、温度高、耳片大时,喷水量要大,每日喷水34次;阴天,耳片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当耳片边缘卷曲,变黑变硬时,表明环境中湿度不足,就要及时喷水。毛木耳耳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即使耳片变黑变硬,干燥卷曲,喷水吸水复原后,又能恢复生长,因此在管理上应采取干湿交潜,使环境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有利于提高耳片的质量和产量。

在高温期间,特别要做好干湿交替管理,如果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出现"流耳"。每次喷水后,结合通风换气,让耳片上过多的水散发掉。在连续阴雨天,必须加大通风换气,防止出现"流耳"

2)控制光线

为了使黄背木耳品质更佳,耳室光线就要求弱一些为好。光线强,子实体表面长毛而色浓,长势虽旺而质硬,光线较暗,耳片大、薄、鲜嫩,毛短而少。

3)加强通风

通风不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往往引起杂菌滋生蔓延,同时耳片生长畸形。夏季气温高,宜在晚上和清晨通风换气。

 

9.采收

耳片成熟时即可采收。在正常情况下,从出原基到采收一般需15-25d。初生的毛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开,长大成耳状,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直径一般为10-20cm。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开始收缩时可采收。采前应停止喷水ld,让耳片稍干,采摘时不易破碎,尽量选在晴天采耳,利于晒干。采耳方法是用手捏住耳基将整丛子实体顺时针旋转采下。如果出耳不齐,可采大留小,先采上面大的、已成熟的,保留下面小的继续生长。采收时必须把耳根采尽,以免杂菌感染或虫害造成烂耳,影响下批耳的生长。洞口如已有霉菌、应先用75%酒精涂抹,再用小刀挖除干净。耳片采收后,停止喷水3d,让菌丝恢复生长,又进行出耳管理。以后经过15d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采收一次耳,一般可连续采耳3-4次。

木耳采收后,去掉耳基根部培养料,置于竹帘上晒干,按级别分大小包装,每塑料袋装干耳200g,密封、出售。

 

10.二茬耳的管理

毛木耳正常情况下可连收34茬,12茬量多质优,3茬以后的耳质较差。采收第一茬后,为促使迅速转潮生长第二茬子实体,管理上要注意如下环节:
  
1清理耳基。第一茬子实体采收后,如耳基没除净,遇气温高时,易出现霉烂,导致杂菌污染,无法再生。为此,采收时要沿袋面整朵割下,并用利刀铲除穴口上的残留耳基。
  
2控湿养菌。采后的菌袋要停止喷水35天,同时加强通风,并把阴棚上的遮盖物拉稀,增加光照,使表面水分收缩。袋内菌丝继续吸收养分,由原来生殖生长转回营养生长,此时温度应掌握在24℃~26℃,促进菌体复壮,为第二茬出耳提供强壮的菌丝体条件。
  
3加湿诱耳。毛木耳采收后,培养基水分已消耗部分。为了诱导原基形成,必须用雾化水少量喷淋料面,每天正常揭膜通风,更新棚内空气;同时采用温差刺激,干湿交替,促进迅速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耳芽,长成子实体。
  每一茬子实体采收后,由于袋内水分、养分含量都相对减少,所以在喷水的次数与喷水量上,要相应依次逐增,也可以喷洒一些增产素,以增加营养,促使耳片肥厚,提高产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