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磐安县食用菌产业走出新路子

 老刻刀 2014-08-16

磐安县食用菌产业走出新路子

  发布日期:2012-12-03  来源:磐安新闻网  作者:张鹏  


盘峰乡黑木耳基地
 

  磐安县境内雨量充沛,日夜温差大,发展食用菌生产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磐安县食用菌从1987年开始引种、推广,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效。1995年,我县被评为“中国香菇之乡”,目前已成为全国香菇生产大县、流通大县和出口大县,其中鲜香菇出口占全国的45%以上,享有“中国香菇出浙江,浙江香菇数磐安”的美誉。

  食用菌产业是我县金字招牌产业之一,香菇种植曾在我县掀起一股热潮,据县农业局食用菌技术推广站负责人介绍,1994年至2000年是磐安县食用菌种植的巅峰期,全县年种植规模在6000万袋左右,产量3.8万多吨,销售额3亿多元。但由于前期投入大、劳动强度高、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原因,近年来,磐安县食用菌种植规模在逐年递减,年生产规模稳定在4000万袋左右,产值1.6亿元。

  为促进磐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稳重求进,切实捍卫“中国香菇之乡”的荣誉,县农业局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主动迎合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品种结构,加大了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力度,先后引进推广了杏鲍菇、茶薪菇、黑木耳、秀珍菇、金福菇、灰树花、金针菇、鸡腿菇等新品种,形成以香菇为主的多样化发展格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步伐,较好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种菇效益,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设备机械化,种植规模化,方前菇农尝甜头

  “以前,种两亩香菇都忙不过来,现在我们9户人家,种了60亩,田还不够种。”在县正炼生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种植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胡正炼开心地对记者说,自从合作社引进了一些机械设备后,种香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胡正炼是方前镇寺岙村人,已有20多年种菇经验。“以前种菇完全靠手工和肩挑背扛,一对夫妻种两亩田都累得够呛。”20114月,胡正炼觉得这种靠传统的手工劳作和单打独斗的种菇模式很难把香菇产业做大。于是,联合村里的8户农户成立了磐安县正炼生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在2011年下半年到土地相对比较平坦的高丘村承包了60亩农田,按照标准化操作要求,投入200多万元搭起了标准化的钢架大棚170个,浇起了田间生产道水泥路12000平方米,建造生产用房1700平方米。

  胡正炼说,承包了土地后,他们9户农户就从寺岙村搬到了高丘村的种菇大棚里,并花10万元钱买来了国内先进的新型灭菌灶、花4.5万元买了3台自动装袋机、花3万多元钱买了9台自动拌料机。

  “种香菇的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出菇等过程(一般一茬香菇需要八个多月,收获后,新的又可以种下去),以前所有的环节都靠人工,现在有了机械设备就不一样了。”胡正炼说,种香菇,前面的拌料、装袋、灭菌特别费人工。按以前的做法,光是做菌棒环节,9个人一天只能做出四五千个菌棒:一个人上料、两个人装袋、5个人扎口、一个人蒸灶。而一亩田需要上万个菌棒,若夫妻两个人做,一亩田需要做上近一个月。用上拌料机和装袋机后,一天四五个人就能做出上万个菌棒。“现在人工工资女的要80元一天,男的是100~120元一天,光这一项一天就能节省很多钱。”种了25年香菇的葛其兴是合作社成员。他告诉记者,以前受劳力限制,他们的种菇面积一直无法扩大,种菇用上机械设备后,前期工作省了许多劳动力,使得他们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扩大生产。

  “特别是蒸菌棒的环节,省了很多人力,而且灭菌效果更好。”葛其兴说,以前灭菌靠人工烧,三四千个菌棒一个灶,一个灶要烧三天三夜,一般需要两个人烧,人很辛苦不说,由于人工烧温度很难达到100摄氏度,灭菌效果不怎么好。今年3月,农业局食用菌技术推广站带我们去外地参观的时候,发现用灭菌灶效果不错,回来后和大伙一商量,就从淳安买回一个能放一万多个菌棒的新型灭菌灶,并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这种灶柴、电两用,你只要把菌棒放进去,开始用柴火烧,34小时温度就能达到105摄氏度。然后改用电烧,设好程序,就行了,不需要人看着,一天就能完成灭菌任务,且灭菌彻底,成品率高,成本省,每灶一万袋灭茵成本500元左右,灭菌成本比原先节约了一半。灭菌灶自8月份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为50多万只菌棒进行了灭菌,3个月不到完成了以往全年也完不成的任务。周围菇农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到他们这里来学习,有的还索性向他们购买已灭菌的菌棒。

  葛其兴还告诉记者,以前他在家种香菇时,由于规模小,很少有客商上门来收购,所以都要自己拿到县城里卖,每次来回车费要20多元,有时候一天要卖两次,每年仅卖菇的车费钱就要好几千元,现在种植形成规模后,销路不用愁了,几乎每天有县内外的客商上门来收购,以前是卖不了、不好卖,现在完全就是供不应求了。

  “因为做菌棒的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倍,现在60亩田不够种了,明年打算再租一些田,扩大种植规模,然后尝试着做菌棒出售。”胡正炼说,用了机器设备后,大家的种菇能力提高了很多,下一步他们想再扩大规模。
 


方前镇基地生产现场

       新品种,新模式,黑木耳种植带来高收益

  在盘峰乡榉溪村永安源香菇专业合作社的黑木耳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稻田里的木耳长势喜人。永安源香菇专业合作社主任孔新平告诉记者,这个黑木耳916品种是县农业局今年上半年引进的,该品种适合露天栽培,生长周期短,从接种开始50天左右就可以打孔出田,70天便可开始采收,而且比一般的黑木耳色泽更黑亮,菌朵也更肥厚,均以单片耳为主,具有省工、省料、产量高、品质优、易栽培、效益高等优点。

  在榉溪村,目前合作社共有6户农户种植黑木耳,面积23亩,菌棒30万袋,合作社实行“集中生产、分散管理”的生产模式,即备料、菌棒制作、灭菌等环节统一由专业合作社完成,菇农只管接种、发菌管理和出菇,不用添置任何生产设备,就能进行黑木耳的种植。这样的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且菌棒出菌率高、成本低,孔新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田可放菌棒13000个,每个菌棒的成本不到2元,能产出2-3斤左右的鲜木耳,按目前鲜木耳3.5元一斤的市场价计算,每亩的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县农业局组织我们去龙泉、庆元、丽水等地参观黑木耳基地,当时听他们介绍黑木耳的效益时,根本就不相信,自己种成功后才知道,种黑木耳产生的价值是实实在在的。”孔新平感慨地说。

  与以往种植香菇前期投入多,劳动量大,管理烦琐的特点相比,种植黑木耳可实行“耳—稻”水旱轮作,在秋冬农闲季节在田里打几个木桩拉上铁丝就可以种植了,不需要搭建菇棚,除平时浇点水以外,基本上不用怎么管理,孔新平介绍说。不仅如此,黑木耳的销路比较稳定,有专门的客商上门收购,较少的前期投入、良好的经济效益、广阔的市场前景,使黑木耳种植受到更多种植户的青睐,目前已有很多农户准备明年也开始种植黑木耳,预计届时黑木耳的种植面积将会达到100多亩。

荒地利用,山沟里办起了“工厂”

  “这里原本是一些荒废的田地,很多年没有人种了,如今这些土地又能产生效益了。”深泽乡马祥村村委主任陈知富指着眼前的菇棚说道。自从上海每添食品有限公司来此投产高温菇种植基地以后,村里荒废的30亩土地重新得到利用,每亩年租金为800元,增加了农户收入。

  上海每添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食用菌出口为主的企业,今年3月,该企业利用马祥村海拔高、气温低等特点,斥资100多万元,打造高温菇种植基地,准备在每年七到九月之际出菇,这段时间产出的菇肉厚、品质好,非常适合出口,由于是产菇淡季,不仅易于销售而且价格也高。到目前为止,基地内已搭建钢架菇棚30余个,生产菌棒30几万个,预计全年生产菌棒六、七十万个,产值在350万元左右。

  高温菇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使马祥村的荒地变“废”为宝,而且种菇所需的劳动力较高,所以长年雇用了15位村民,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在4000元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该村一批人员的就业问题。陈知富介绍说,目前该企业有意向和村里进一步合作,准备加大投资力度,把村里的另一块荒地利用起来,大概也有30亩,到时候还要再雇用15个人。他给记者算了笔账,30个人按照每个人4000/月的工资,仅就工资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里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相当于在村里办了一个工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