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能的父母

 熊谷幽兰 2014-08-18

    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写到的一篇博文中提到<<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有个网友在我家留言,问我对这本书感觉如何,当时我做了简单的回复,同时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专门写篇博文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时趁着热乎劲儿先写了一部分,后来,一搁笔,就放置到现在,我也知道,自己这是欠了“帐”的,虽然没有人要求我这么做,但是我要求自己这么做了,如果不完成,就会是个心结,所以,即使时间过去了快3个月之久,可这篇文终归要完成,心里才会舒服。

    对于这本书,应该说易读性不是很强,至少不像<<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陪孩子长大>>、<<为何家会伤人>>、<<做个好妈妈其实很容易>>这些书那么顺畅。

    “父母效能训练”也被称为P.E.T课程,和国外很多育儿书的作者类似,他们都会开办父母教育指导讲座或学校,并且推行自己总结出来的、可以给父母提供更多帮助的方式或技巧。

    我不知道造成这本书的易读性稍差的原因是翻译还是作者本人,但是,书中有许多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且具有吸引力的,很值得细看深读。虽然育儿万变不离其几大主题,但相同的主题下,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做法,而又没有哪一种做法是可以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所以,这样的技巧多多益善,手里多储存一些相应的方法,当作备用也未尝不可。

    以下是我对书中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的理解及原文摘录(绿色文字为原文):

    一、“可接受性行为/不可接受性行为”及“虚假接受”

    孩子的所有行为中,有的家长可以接受,有的不能接受,这被称为“可接受性行为或不可接受性行为”,但是,“可接受或不可接受”很多时候也是受家长的情绪、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接受性的比较多时,对周围人的行为也会以接受居多,而对孩子接受性行为较少的父母,往往也会对周围的事物接受性较差。

    另外就是,有时父母会对孩子做出“虚假接受”,也就是说,明明心里不接受孩子的这种行为,但表现出来的却是接受,但这样表面和内心不一致的做法,孩子是能够感觉出来,并且会给他们带来不良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接受感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个家长是哪种类型的人有关。有些父母,仅仅因为天性如此,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非常接受的感情,这类父母通常对于其他人也都非常接受。

    能够接受他人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个特点----他们的内在安全感,他们的高容忍度,他们喜欢自己这个事实,他们对自己的感觉与身边发生的事情没有什么关系这个事实,以及很多其他性格都是因人而异的。在这类人的身边你会感觉良好----你可以坦率地和他们谈话,你可以做你自己。”

    关于“虚假接受”的文字:

    “当遇到父母虚假的接受时,孩子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父母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地进行‘试探’,会致使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并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等等。”

    作者认为 “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相处的是那些甜言蜜语、‘宽容放纵’、从不发号施令的父母,这样的父母看似对孩子十分接受,但是却微妙地付出不接受的暗示。”

    “虚假的接受从长期来看,甚至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更多伤害。当孩子接受到‘令人困惑的信息’,他可能会开始对父母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他们会从很多经验中得知,妈妈说的与想的常常不一样。最终,这个孩子会失去对这样一位家长的信任。”

    “父母需要了解的是,他们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真实态度的基础上试图扩大他们的接受区域。当父母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一个孩子是否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取决于他有多少行为不被接受。无法接受孩子的很多言行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孩子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不被接受。”

    二、“你-信息”和“我-信息”

    关于这一点在以前的博客中专门写过。

    与“你-信息”对应的常常是“无效信息”,比如,当我们不满孩子的某些行为时,通常会说“你不应该那样做”、“你真不听话”、“你要是再不停止,就如何如何”,类似这样的话,往往阻止不了孩子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语气中带有指责和埋怨,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以“我-信息”的方式跟孩子说话时,他们会更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做法“我-信息”包括三个方面:

    1.对不可接受行为的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描述不可接受行为时,“我-信息”是要向孩子们传达:他做了什么事令我们烦恼,而不是我们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或评判。

    比如,有个孩子说好放学后就回家,结果回家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没有打电话通知家长。

    以“我-信息”对这种行为进行非指责性描述,即“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打电话告诉我们,我们会担心”

    以“你-信息”进行评价或评判时,即“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哪一种方式更容易令孩子接受,从例子中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其实,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关键还是在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少用指责性语言会更有利于交流。

    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居第一位.做高效能的父母

    很多育儿书中都会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在家庭有关系中夫妻关系高于其他关系,<<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对于亲子关系不可高于夫妻关系这一观点有如下描述: 

  “美国的父母向他们的孩子而不是配偶寻求首要关系。尤其是母亲们,在很大程度上信赖于她们的孩子带给她们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而这两种感觉更应当从婚姻关系中获得。”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家庭或是夫妻之间,而且我们比他们更复杂的是,婆媳关系、祖孙关系也会成为夫妻关系居家庭首位时的一个障碍。

  作者指出两种父母的不同做法:

  “有的父母为孩子做出牺牲,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长大成才上面时,父母就会一刻不停地对孩子进行看护、指导、引导、监督、判断和评价。

  这样的父母很难允许孩子犯错误或在生活中有过失。”

  而另一种“高效能的父母”的做法:

  “他们父母不会频繁地纠正孩子们,也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监督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有需要时他们会出现在孩子身边,如果孩子没有强烈需求时就他们不会不请自来地介入孩子的生活。

  他们对孩子给予关注,但不会让孩子透不过气。

  高效能的父母经常对孩子的不成熟或性格缺点感到好笑,而不是挫败。”

  那些与配偶关系不令人满意的父母为什么会发现自己较难接受他们的孩子:

    “他们太需要孩子为他们带来婚姻关系中缺失的欢乐和满足了。”

   书籍是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途径之一,当我们从国外的育儿书中看到,原来不论国内国外,父母对于育儿都会遇许多的问题时,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让我们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暂且松一口气,因为,这是所有的父母都会面临的局面,而不仅仅是某个家庭,所以,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紧,也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紧,这些都会过去的,只要我们肯给自己和孩子再多一些等待和时间。

    而且,孩子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家庭成员之一,我们爱他,享受着他们带来的欢乐与烦恼,但这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只是陪他们走一段路的人,而不是走一生的人,我们最好早一点学会远远地看着他,而不是一刻也不肯放松地盯着他,那么,当他们终究要远离时,我们才会坦然,他们才会从容。

    想想我们对自由有多么渴望,那孩子们对自由就有多么渴望! 所以,当我们给孩子应有自由时,其实就是给了他们信任,即使,将来他们走得再远,那么,远的只是距离,近的依然是那份信任。

    四、给孩子选择或提前告知

    “如果你在没有给孩子提供另一种活动之前就阻止她做一件事,通常会带来挫折感和眼泪。但是孩子常常能够毫无异议地接受一个替代品,前提是父母要用温和而平静的态度把这个替代品提供给她。”

    “孩子在轻松地应对变化方面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假如父母能够事先与他们讲座这些事情的话。甚至当孩子可能会遭遇疼痛或不适的时候也是如此,例如去医生那里打针。坦诚地和他们讨论这件事,甚至告诉他们这无疑会让他们疼几秒钟,这样就能令人惊讶地帮助他们在这种情况发生时就会自如。”

   我们常常低估和误解了孩子,总是不把他们的能力放在眼里。很多时候孩子的哭闹是源于家长行为上的不妥,而不是孩子的胡搅蛮缠。

    比如当孩子正在专心地玩儿着游戏或玩具时,家长要出门,一句话就想叫着他们走人,孩子被打断了,毫无先兆地就被通知要外出,而他们的心思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反应会慢、行动会慢,而这时着急出门的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故意磨蹭、拖延时间,就会对他们变得不耐烦。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提前几分钟告诉孩子: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出门了,回来以后,你可以继续玩儿你的玩具。这时,孩子们通常很愿意配合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提前告知,而且,这种习惯家长越早养成越好,因为当孩子越是长大,这些习惯性行为就越会融入他们的生活,配合度就会越高。

    不论是悲伤还是疼痛,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预知或预见的情绪或事件,都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难过就是难过,疼就是疼,没有必要向孩子隐藏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未必是被那些伤痛给吓到了,而是被家长的态度给吓到了,对于他们不了解的事情,他们的判断会来自父母的反应,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平静对待,孩子们也一定能够平静对待。

    比如看医生,绪绪对于打针、检查、包扎伤口等事情都表现得很坦然,因为事先我都会跟他讲清楚我们要做什么,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医生接下来的行为,他是一种“我知道你要做什么”、已经了解的心态在应对,所以他不会觉得害怕。如果某一项检查没有进行,他还会问我:妈妈,为什么没有给我干嘛干嘛?我会告诉他:因为医生说不需要。

    去年最严重的一次,绪绪在台阶上磕伤了下巴,破了口子,流了好多血,看得我心里都紧了,但面儿上还是保持镇定地告诉他:妈妈和你去看医生,医生会给你消毒,还会包扎伤口,就会好的,但是消毒的时候会很疼,你可以哭,妈妈会抱着你! 结果他说:我不哭。

    等到医生消毒时,绪绪疼得咧着嘴,就是不流眼泪,我甚至告诉他:很疼你就哭,没事儿,妈妈陪着你。可他还是跟我说:我不哭! 那时候,我都快要哭了,不是为绪绪的受伤,而是为他的坚强。

    五、明确告诉孩子事情的后果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一旦孩子了解了他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他们常常会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体谅他人的人。”

   “一旦有人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孩子是愿意体谅成年人的需求的,这种意愿常常被成年人低估了。孩子可以成为善解人意、富有责任感的人,只要成年人肯花一点时间对他们说实话。”

   很多时候我们会直接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却没有给出应有的解释。

     比如说:不要吵、不要闹! 类似这样的话在孩子听来,他的反应是:父母不允许我做,但是我就想做,因为这样很开心,很痛快。所以,我们往往得不到预期中的效果。如果换一种说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安静,不要吵闹,声音很大我会心情不好。也就是说在制止孩子行为同时,要告诉他原因,或者把我们的感受明确地向孩子讲明白,对于这样的说法,孩子通常是愿意接受并且能够配合我们的要求的。

    关于这一点我试过很多次,效果的确不错,而且,当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只要说出整句话的某一部分,比如说“我喜欢安静”、“我觉得这样很吵”,孩子就会想起我们之前告诉过他的话,他记得我们喜欢安静的原因,所以也就知道接下来他应该怎么去做。

    孩子们很聪明,一点就通,所以有些话说得简洁明了,远比长篇大论来得管用。

    六、让孩子参与决策、一个问题多种答案

    “与其他人强加在身上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他亲自参与制定的决策有更大的执行动力。”

    ●关于这一点,在企业中屡试不爽,就是员工对于自己参与决策的事项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在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包括我们家长,亦是如此,有谁愿意直接听从别人的指令呢?而有自己参与的决定,则让人更有欲望去执行!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有专门的章节来讲述父母一定要学会划分事情的归属,如果是孩子的问题,由孩子解决,如果是家长的问题,也不要让孩子插手,也就是说,界限分明,能够使家长和孩子更明晰地承担应有的责任,承担责任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解决问题。

    在“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中,作者也是告诉我们,如果出现某个问题时,家长和孩子提供的方法不能得到双方的认同时,那么大家就有必要一起讨论让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也就是第三种解决途径,不涉及输赢,看似是双方各退一步,但结果是让双方想出更多、更易为人接受的解决方案。

    让孩子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一定不是等到他长大以后才去学习的,而是需要从小就让他参的,尤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太注重“非黑即白”的教育,一路不通似乎就再无出路,但这世上,太多的事情不是只有一种答案,我们太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人有很多的路可以走,完全不是一路不通就要失去目标。

    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学会的就是“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这跟<<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中所提倡的是同一主题,就是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且不止一个答案。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机会可以让孩子进行这样的锻炼,他们随时都会遇到问题,如果他能够想出一种解决方法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你还能想到另外一个办法吗”?即使孩子的想法不成熟,我们也不要嘲笑他,而是要表扬他肯多动脑的行为,所有的成熟不都是从不成熟成长起来的嘛,所以孩子只要能够多思考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而且我们的认可就是孩子积极思考的动力,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

  看的育儿书越多,包括国内国外的,就会越来越感觉到:孩子或父母,不论国内或国外,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在走着类似的路,都在为类似的事情而烦恼。

  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家长不要把眼光只盯在他一个人身上去看他的成长,当目光狭隘时问题就会被放大,要记得这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成长过程,有些问题只不过有人出现的早、有人出现的晚而已,但都会过去。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长不要把视线只投注到身边有限的范围中去,要看到所有的家庭都会有同样的育儿经历,所谓的经验和智慧,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积累出来的,这是身为父母依靠“实战”才能体会到的。

  而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幼儿教育的眼界就得放之天下,才能够看清我们所经历的以及将会经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