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0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如何才能不走回头路?

 惊涛拍岸849 2014-08-20
据报道,为了改变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改变“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相关部门已经明确了改革方向: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而这600多所院校,恰好大多又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当年大多都是以职业教育为主,此后在办学目标、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地折腾了15年之后,又重新回归职业教育。15年是不短的时间,但恍然间感觉时光停止了,一切仿佛还在15年前的原地踏步。当然在事实上,不是原地踏步,而是教育改革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1999年,是注定要写入中国教育史的一年。当时一系列决策的负面影响,今天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在当时的决策面前,作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各高校,尽管对此或多或少有所质疑,但却无从反对。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开始了,不能说这场改革没有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代价实在太大。“大学生过剩”和“技工严重缺乏”,只是诸多后遗症中的一种。

毫无疑问,这次决定将部分高校转为职业教育,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对过去草率决策的纠偏,表明主管部门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有反思,就会有进步,教育行政部门有反思是好事,但反思似乎还可以更加深刻。反思的深度,决定今后改革的高度。

之前的改革之所以会有种种后遗症,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高度的行政化,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无从反对和规避。因此,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应当以此为重点。对于一些具体事务的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体制上,不能够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那么改革仍然会停滞在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境地。

将600多所高校转为职业教育,有充分的民意基础,其中绝大多数高校会举双手赞成的,事实上,在这之前,已经有很多学校自觉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会不会也有个别高校不愿意将自身定位为职业教育,而更愿意学校朝着“研究型”、“学术型”的方向发展呢?如果一刀切,那么这些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不是又一次被侵犯了呢?

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此次改革,希望能够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少一些行政指令,更多地采用一些引导性的手段,促进这些高校顺利转型,同时也能尊重少数高校的意愿,任其自主发展。如此,才能达到此次改革理念、手段、内容以及目标相对完美的统一。

 

本文发表于2014年5月12日《新快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