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惆怅者莫过于沈园遗迹。因为有些事情或是悲苦或是壮烈,还不十分难过,唯独这种啼笑不敢之情,深微幽郁,好像有虫在心里蛀似的,最难为怀,树百年后,登石桥,坐石阑上,倚天灯柱,望沈园墙北临河的芦荻萧萧,犹为怅然……
——知堂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陆放翁去世前一年多(1208年),八十四岁的时候再到沈园,写下的凭吊前妻唐婉的最后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唐琬最深的怀念之后,1210年,这位伟大的诗人追随着唐琬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凄情传千古】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陆游十九岁时,从山阴到临安应试,就在临安舅舅唐闳(仲俊)家住着待考。 唐闳有一个女儿,唐婉,字慕仙,自幼文静灵秀。她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年龄又与陆游相仿,而且,二人小的时候就曾在一起玩耍过。可以说两个人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次陆游再来唐家暂住,虽然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他们却也相伴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十九岁的陆游再次见到温柔娴静的表妹,自然为之怦然心动。 绍兴十四年(1144)春正月十五,临安城内大张灯火,庆贺元宵佳节。这一天陆游同表妹一同观灯,才华出众的唐婉对诗词有相当的有修养,两个人吟诗作对,情投意合,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他们心中自然渐渐滋生了。
也就是在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满二十岁的时候,陆唐两家结成了亲家。陆游和唐婉的婚姻本是本当户对,亲上做亲的,这在旧社会来说,也是最为常见,最为理想的。又加上,他们两个人自幼两小无猜,兴趣相投,心心相印,因此婚后的感情很好,堪称知己,恰正是情意缠绵,厮抬厮敬,婚姻生活幸福美满。这从陆游对“菊枕”往事的深情怀念中可见一斑:新婚燕尔,举案齐眉、两情相悦之际,两人一起采集菊花作为枕囊,唐婉亲手缝制了一对“菊枕”。为此陆游当时写了一首“菊枕诗”,作为他们夫妻新婚定情之作,并被缝进“菊枕”中。这首“菊枕诗”,当时广为人传诵,可惜却没有流传下来。不过“菊枕”浓情却永远留在了陆游的心中和晚年的诗篇中(详见后文【情意缠绵菊花枕】)。
“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好物不坚牢。”可惜好景不长,唐婉的才华横溢以及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虽经种种哀告和百般解释,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和拒绝。恳求无效后,二人并未就此放弃努力,而是万般无奈之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办法。表面上把唐婉休回家,暗地里却在外面另租的一所房子,常常私下和她相会,常言道“纸包不住火”,过了没多久,这个秘密被陆母发现,便寻上门来,幸亏陆游事先得知消息,他俩避开了。不过,这样的生活实在也无法长期继续下去,最后忍痛分离,终归走到了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地步。
唐琬就被逐出陆游的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此其一;又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公、婆婆二人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此其二。 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提到:“放翁少时,二亲督教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这也说明为了儿子的仕途前程,陆游父母认为唐婉整天的与他花前月下吟诗作对,耽误了陆游的前程,荒废了学业。于是,导致了“遣妇”悲剧的发生。 诗词歌赋与吟诗作对并非古代女子必修必懂的内容,而唐婉具有这样的才学,显然也是她不受欢迎的原因。她的才学虽然深得陆游的欣赏,但在婆婆的眼里,这些类似靡靡之音的东西,只会阻碍儿子的前途,对于陆游的仕途之路毫无益处。 婆婆想要的是一个能相夫教子,贤妻良母似的媳妇,而不是唐婉这样的“才女”。显然唐婉的才学也得罪了陆游的母亲,同时也成为了自己婚姻悲剧的一个诱因。
再加上唐婉对陆游的浓浓恋情,也受到了婆婆的指责,婆婆认为唐婉与陆游一天到晚的花前月下,情意缠绵,足以让陆游荒废学业,阻碍他的前途。还也许因为情太浓,使陆游忽视了对母亲的关爱,而唐婉可能遭到了心理失衡的婆婆的嫉妒。也正是因为情太浓,唐婉不忍陆游左右为难,选择了离开。更是因为这份割不断的浓情,让唐婉过早的抑郁而终。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因“游园惊梦”便抑郁病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的杜丽娘;更不能不让我们想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由此而不能不感怀无数前人留下的生生不息的血脉精神,滋养着代代后人。 后有研究者认为导致唐婉被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其根据是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 古代统治阶级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叫做“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人们可以凭借其中任一条来解除婚姻关系,做妻子却没有离婚的自由和权利,只能从一而终。显然,陆游的母亲看到他们两个结婚有年,虽然唐婉温柔娴静,但身为媳妇的唐婉却犯了“七出”中的首出“无子”,她没有为陆家传宗接代,这个事实让唐婉失去了婆婆对她的喜爱。无子不单单是婆婆不喜欢的她的原因,也许陆游自己也觉得无子这个事实,让他没有充足的理由和自信去说服母亲,因此不得不休妻,并接受母亲的安排,另娶王氏。在古代不能为家里延续香火,意味着断子绝孙,这么大的“罪过”,深爱陆游的唐婉也是不会忍心让陆游背负太久吧,于是,只能忍痛离开。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陆唐分离,都是后人寻索出来的。但二人被迫离婚并终于劳燕分飞的悲剧结局确是不肖争辩的事实。而这一爱情悲剧并未因此匆匆结束,它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系列千载传颂的诗词名篇。并引得历代无数后人感伤凭吊,当然更滋养启发了无数后人。 仅从离我们最近的清代举例来说,曾国藩将《沈园》二绝句收入《十八家诗钞》。
寺桥春水流如故, 我亦踟厨立晚风。 这也是清人咏沈园的诗句。
禹迹寺前春草生, 沈园遗迹欠分明。 偶然拄杖桥头望, 流水斜阳太有情。 则是周作人先生吟咏沈园的诗句。若论对陆游这个人和他的诗文的钟爱程度,可能作人先生当之无愧应排在最前列。他直接借用《老学庵笔记》行为本身已经足以作为力证,我们不用多说。在他的著述中屡屡提及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并在至少三篇文章中都曾直接引用《沈园》二绝句,或全部,或一或二。他更是多次结合陆唐情事评述二绝句,或借陆唐情事的“幽怨”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获得了深刻的个人体悟: “我平常很怀疑心里的‘情’是否可以用了‘言’全表了出来,更不相信随随便便地表得出来。……死生之悲哀,爱恋之喜悦,人生最深刻的悲欢甘苦,绝对不能以言语形容,更无论文字,……那么,我们凡人所以可以文字表现者只是某一种情意,……表现出来聊以自慰消遣罢了。” 知堂老人在日本侵华国难当头的特殊历史时期所说的“自慰消遣”当然与我们今天轻飘飘的用法迥然不同。我犹豫再三,也不愿意将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调适等做任何形式的嫁接。私人觉得,那太低俗无礼,对不起前人!所以,将本篇移出《陆游身心调养之道》系列,独立出来,以陆游先生词语“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为标题。 应该说,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在放翁的一生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痛,他有恨,有怨,有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唐婉难以割舍的情爱思念。垂暮之年的老人依然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为他的爱情写下一篇篇不朽的诗章。虽是《钗头凤》中说“锦书难托”,可放翁却用尽平生心力凭借诗歌一“托”再“托”,在放翁八十五年的人生长路上,六十五年都“消磨”在这种悲情追思之间,尤其生命最后的二十年——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绍兴十七年,陆游和唐婉三年明暗相间的婚姻生活最终结束了。陆游接受母亲的安排另娶王氏。后来,唐婉也改嫁了同乡皇族赵士程。 虽然,两个人的婚姻生活结束了,但他们的爱情悲剧却没有结束,我们也可以说是才刚刚开始。
【生离死别《钗头凤》】
陆游与唐婉内心钟情于对方的爱恋并没有因为被迫离分而湮灭。 爱情悲剧发生后,陆游曾满怀信心的意图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他参加了当时的考试,并以第一名进了复试,也就是进士考试。满以为这次考试肯定能取得功名,得偿所愿,赢得为国出力的机会。不想,结果却事与愿违,虽然他的成绩再次名列进士第一,却也触怒了大奸臣秦桧的怨恨,他随便的捏造了个理由便把陆游除名了。年轻的陆游仕途一开始就遭到了风雨,当他回到家乡山阴,看到家乡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心中更加怀念那份失去的爱情。
绍兴二十五年春天(1155),陆游为了排遣愁绪,一个人到禹迹寺南的沈氏园去游览,他漫步在桃红柳绿,满圆春色的禹迹寺宫墙下面,试图忘却他那无法挽回的悲剧爱情,忘却那无能为力的渺茫仕途。恰巧,就在这一天,唐婉同他的丈夫赵士程也来沈园游玩。这时候距离二人分离已近八年。八年来,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更没有彼此的消息。 唐婉发现了踽踽独行的陆游,于是,她便告诉了丈夫,值得欣慰的是赵士程也是一个文雅洒脱的人,叫家童给陆游送去了一份酒菜致意。“赵遣致酒肴,翁怅然久之。”这时候陆游也看到了他们夫妻俩,看到他们送来的美酒家肴,想到从前的伉俪情深,想到忍痛仳离,想到别后几年的消息隔绝和人事的变迁,也想到自己的仕途坎坷,遭人排挤。 酒入愁肠更添惆怅哀怨,便提起笔来,在沈园壁上题下了那首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虽然只有这么寥寥数语,却淋漓尽致表达了陆游内心的痛苦。虽说他痴心不改,但是,这样一片赤诚的心意,又怎么样才能让唐婉知道呢?明明相爱,却又不能去爱;明明不能去爱,却又割不断这缕情丝,那是怎样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啊!
数百年过去了,这首词让我们身处事外的人读了,都不禁为之动容,为之叹息,更何况唐婉呢!唐婉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到墙上这剖肝沥胆、痛彻肺腑之言,那颗久已封闭压抑的心无法不重新打开。积蓄多年的柔情,隐忍多年的委屈一下子奔泻而出。于是,回到家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雨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借以诉说了她内心永无休止的悲痛。 应该说,唐婉所承受的痛苦是她无力完全承担的。从昨日的美满婚姻到如今的两处相思;从昨日的被迫离异到如今的被迫改嫁。 本已如死灰的心,经过沈园邂逅,再也难以平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似水的往昔,怨叹炎凉的世事,她日臻憔悴,抑郁成疾。如杜丽娘般在秋风萧瑟的时节,悄然魂化一片落叶随风逝去(在史籍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 从这首《钗头凤》我们看到了唐婉那“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刻骨相思与深深的幽怨,终至因情而死的诚笃悲壮。正因此,后人为之所发的唏嘘叹息、吟咏凭吊,永难衰绝!
【情意缠绵菊花枕】
唐婉抑郁离世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入蜀任职。虽经历几十年的颠沛风雨,依然无法排遣心中的眷恋。
陆游六十三岁的时候,偶然,有人送来菊花缝制枕囊。触物伤怀,睹物思人,想起了自己与唐婉新婚燕尔一起采集菊花作为枕囊,唐婉亲手缝制“菊枕”,自己提笔写“菊枕诗”的陈年往事。于是,又一次提笔写下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菊枕诗”:题曰: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 采得菊花做枕囊, 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 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岁曾题菊枕诗, 残篇蠹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 只有清香似旧时。 从这二首《菊枕诗》,我要连带提到一首放翁78岁开春作的《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历代评家都关注诗中的“天真烂漫”,有的还特别强调“无所寄托”。我有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这首诗不但有所寄托,且有非凡的寄托。将这首晚年的《梅花绝句》与《菊枕诗》,尤其是放翁八十一岁时所写《十二月二日夜梦沈氏园亭》绝句二首和临终前一年所写《春游》联系起来,会发现,“身千亿”的放翁实在就是“沈家园里更伤情”、“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的放翁啊!(以上诗篇内容详见后文【断肠幽梦沈园情】)
现世的情爱因唐婉而一去难重温,但即使生命无多,自己早已将思恋的心魂化为点点滴滴的精髓注入生活中的有请万物,便似乎实现了一种不会枯涸断绝的永恒。也就是说“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是瞬息间将心中的思恋包括全副身心全然寄托幻化为“一树”“千亿”“梅花”,通过花的神髓以幽通亡故的唐婉的不知漂游“何方”的神魂。这也才有了三年后的梦游沈园绝句中直接写出梦醒后的深深失落“香穿客袖梅花在”“只见梅花不见人”。虽不见人,亦难见鬼。但毕竟这份苦苦思恋成就了绝世永恒!一直到汤显祖让因情杜丽娘而死,为情“花落重生灯再红”。
如网友感叹“也许,就单是这一对‘菊枕’,已经足以让情爱‘一粒粟中藏世界’且‘化身千亿’,更不用说恩爱夫妻之间‘有甚于画眉’的‘闺房记乐’了”。 用菊花作内芯的“菊花枕”,古谓能清头目,去邪秽。放翁在《剑南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老态》诗之一写道:“破榼愁春近,空囷畏日长。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冉冉残年逼,悠悠万事忘。有儿堪晤语,无客亦何妨。”风烛残年的老人愁绪满怀、哀怨幽幽,多少凄然无奈在其中。而今世医家、养生家纷纷只引“头风便菊枕,足痹倚藜床。”说是“菊枕”治好了放翁的“头风”,那真是仅仅菊花的疗效所可以么!?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恐怕那“菊枕”的缕缕“似旧时”的“清香”才是治疗“头风”的良药吧。
“菊枕”及“菊枕诗”让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贾宝玉送林黛玉的那“旧帕”和题帕三绝,以及黛玉的其他诗稿,以及《芙蓉女儿诔》等等。也许我们真的再没有机会读到《红楼梦》原作的后四十回了,但从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心眼神魂来推想,雪芹后四十回除了悲剧性的归结红楼梦,其“痴”心文眼的精髓当是“旧帕”与“题帕三绝”等诗稿诔文唤起的摧人心肝的爱情悲剧的高峰与滚滚少人解得的情“味”浪潮吧。 多言无益。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诗歌中的“菊枕”等旧物是那么的无足道哉!实际上,又实在是那么的奢侈!那么的遥不可及!其“药疗”之功效不说也罢。
【断肠幽梦沈园情】
放翁余生的后二十几年是“白日消磨断肠句”最多的一段时期。
南宋邵熙三年壬子(1192)陆游六十八岁,偶然经过沈园,想起了自己多年前在这里曾与唐婉不期而遇,并在壁上题《钗头凤》的往事。
而这时沈园已经三易其主,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怅然赋诗“诗题: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懈叶黄, 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悠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 回向蒲颌一炷香。
庆元五年,已未(1199),陆游七十五岁,在唐婉逝世近四十周年时,陆游因为对唐婉的深厚情思,鬼使神差又来到他梦魂萦绕之地——沈园。
“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遂泫然落泪写下了哀婉动人,数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沈园》二绝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嘉泰元年,辛酉(1201)陆游七十七岁,游云门,龙瑞,禹祠时看到怡人的风景,想到自己的爱情悲剧,感触良多。 遂赋《禹寺》—— 暮春之初光景奇, 湖平山远最相宜。 尚余一恨无人会, 不见蝉声满寺时。
开禧元年,乙丑(1205)陆游八十一岁,陆游在夜梦中见到了沈园, 醒来后又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沈氏园亭》绝句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 墨痕犹锁壁间尘。
除了这些广为传颂的诗句,《剑南诗稿》里还有一首陆游八十二岁时所作悼念唐婉的绝句,也许因为未曾收入周密的《齐东野语》,流传不广。
开禧二年,丙寅(1206)陆游八十二岁,作《城南》怀念唐婉——
城南亭榭锁闲坊, 孤鹤归飞只自伤。 尘泽苔侵数行墨, 尔来谁为拂颓墙?
嘉定元年,戊辰(1208),陆游这时已经八十四岁了,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多。行将就木的他仍然不忘他的爱恋情愁,步履蹒跚的最后一次踏进沈园,为唐婉写下了这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 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 不堪幽梦太匆匆。
【不负王氏不负卿】
陆游虽然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由于爱国思想的驱使他坚持抗金,因而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曾几度被当局所不容,在他七十五岁的时候,被罢官回到了故乡山阴家里。浪迹天涯数十年,或许如很多评家所说企图借此忘却他那凄婉的爱情。可是当陆游先生回到家,故乡风景依旧,而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于是就更加的怀念唐婉。
尤其是王氏去世以后,更加让陆游感到人生中心心相印爱情的重要。于是,怀念唐婉的凄美篇章便接二连三的涌现闪烁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星空。我们不能说这是放翁对王氏的不忠,因为他和唐婉的爱情在前,去凭吊唐婉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年,唐婉的去世无疑给陆游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但他的身边还有一位相夫教子的妻子王氏。人生常常会这样给你开玩笑,婚姻和爱情往往会出现荒谬的背离,仿佛有情人终成眷属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罢了。
总之,陆游心里对唐婉一直怀着深深情意,但他却也没有因此冷落身边的王氏。他和王氏五十多年的婚姻生活虽然称不上美满,但也是和谐,亲密的。 乾道八年(1172)陆游赴南郑,曾写《离家示妻子》流露的就是对王氏和儿女的思念之情。宁宗庆元三年(1197)五月,陆游七十三岁时,比他小两岁的王氏逝世,陆游写了《令人王氏圹记》:“呜呼,令人王氏之暮,中大夫山阴陆某妻蜀郡王氏,享年七十有一,封令人。”次后,陆游还写了一首《自伤》也是怀念他的妻子王氏的。 以上可以证明陆游对王氏的感情,而且,大家应该注意一件事,作为至情至性、善于养生的放翁的妻子,王氏罕见的活到了七十一岁高寿。这足以证明陆王夫妻生活的和谐。这些也许是在失去唐婉后放翁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寄托吧!
而早在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的时候,臭名昭著的大汉奸秦桧病死之后,而立之年的陆游重新被朝廷召用,一腔报国的热情有了用武之地,他尽力为政,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事业的忙碌或许可以平复排遣凄婉的爱情悲剧带给他的内心煎熬吧。后人也视这种化悲痛为报国的行为为陆游的第二精神支柱。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天山”与“沧州”大概是有“实指”也有“虚托”吧。也许放翁根本不需要我们后人随口便说的什么精神支柱。好好的从生到死做一个人,努力做好一个人当做的事。则生而可做放翁,死而犹有情义,死生坦然无间矣。
【千古犹凭吊】
最后,让我们以被乾隆称为“江右两名士”之一的蒋士铨先生的《沈氏园吊放翁》来凭吊陆游和唐婉这段凄情千古的爱情故事吧——
母不宜妻斯出耳, 人间恨事无过此。 孝子长怀琴琵悲, 离妻不抱蘼芜死。 肠断春游沈氏园, 一回登眺一凄然。 绿波难驻惊鸿影, 坏壁空留古麝烟。 四十年中心骨痛, 白头苦作鸳鸯梦。 故剑犹思镜里鸾, 新坟已葬钗头凤。 暮年清泪向谁收? 香炷蒲团缕缕愁。 无多亭榭频更主, 半死梧桐尚感愁。 广汉姜郎宁悔错? 瑟瑟暮唱风波恶。 红酥垂手酒犹温, 柳絮过墙情已薄。 国耻填胸恨未平, 忧时恋主可怜生。 诗人岂似朱翁子? 孝子忠臣定有情。
『若您感兴趣此类内容或其他内容,只需点本篇右上角关注——
“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
——关注后,输入关键词,比如“千古绝唱”或“陆游”或“心的传奇”,即可获得您需要的内容』
本公众号zixuezhai秉承一贯的传统文化传习、社会自助互助、人文关怀、危难援助等宗旨,倡导基于人间温情、友爱的日常性自发、自愿、自主的学习交流、人际关爱等自助与互助之风习。
若喜欢,您可以点本篇右上角关注“紫雪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或扫描二维码即可。 本公共号五项原则—— 一、中国为根本,人类为根基,宇宙为家园; 二、关注人、社会和大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三、居仁由义,与人为善,但不作“乡愿”; 四、支持理想人生,倡德才兼备,质朴无华; 五、说真话,但不全说;做实事,但不尽做。 紫雪斋谨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