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芝润斋 2014-08-21

                              哥 窑 散 论  之二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龙泉大窑是每一个古陶瓷研究者、爱好者不得不去的地方,这不,故宫博物院

王莉英女士、省考古所的沈岳明研究员、龙泉博物馆的吴秋华馆长和笔者又到

大窑拜窑神去啦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跟随陈万里先生寻觅章氏兄弟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莉英老师说:

“下一届中国古陶瓷年会就放在“万里亭”开了,到这里坐下来把“哥窑”、

“弟窑”、“章氏窑”、“龙泉仿官窑”等问题搞搞清楚,真的搞不清楚,问

问前辈也方便些。。。。。。”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大窑,古名琉田。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就诞生在这里。这里山林茂密,溪水清澈,地

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制瓷原料,一千七百年前,这里的窑工就在此地创烧了青瓷,经

现代考古调查,这个山坡上共有大小窑址五十多处,从唐代始到清代止,这里一直

是龙泉青瓷的中心窑场。宋代的章氏窑场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三、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至今,关于“哥窑”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以浙江龙泉窑的考古发掘为标志。1956年,浙江省文管会对龙泉窑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对文献记述的章氏“哥窑”遗址所在的龙泉大窑、溪口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1963年发表了《浙江省龙泉青瓷窑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据发掘者称,龙泉宋元窑场发掘的大批量瓷片可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据多。黑胎青瓷量少,大多与白胎青瓷混烧。这些窑址中发现的黑胎青瓷的器物特征同文献记载的“章生一”主烧的瓷器所具备的特征相吻合。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大多数文献的记载是基本与事实相符的。这一重要发现,使得自明代以来多处文献述及龙泉窑“章生一和章生二各主其窑”的记载的可靠性有了事实依据。但是,大量发掘的实物资料中并未发现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等所藏的“传世哥窑”相似的遗物。发掘者在考古发掘报告中明确指出: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所藏的“传世哥窑”器物不在龙泉地区烧制。这一考古结论给古陶瓷界研究“哥窑” 带来了第一个学术热潮。

   关于龙泉的黑胎青瓷是否是“哥窑”问题,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发表了研究文章。学术界便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古文献所述的“哥窑”产品无疑,其特征与文献描述十分吻合[11];另一种则认为龙泉窑黑胎青瓷不是哥窑,它是仿南宋官窑的作品。器物造型与杭州郊坛下官窑相类[12][13]图一为宋代龙泉章氏哥窑。其特点是:“釉色青,浓淡不一,多断文,号百圾碎”。黑胎为主,少量呈深灰、浅灰。胎体致密,其断面呈夹板状,器物足部露胎处经二次氧化呈黑或灰黑色,称“铁足”,口沿挂釉较薄,有的甚至芒口。在高温烧成时,由于流釉使得口沿呈紫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器物造型”绝类古官窑”。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图一为宋代龙泉章氏哥窑

   为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验证龙泉黑胎瓷是否是“传世哥窑”,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龙泉大窑出土的黑胎青瓷和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传世哥窑”瓷片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者分别对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了化学测试,结果表明[14]:“传世哥窑”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纹片颜色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都与发掘出来的龙泉黑胎青瓷不同,比较说来反倒与江西地区的仿哥、仿官以及碎器一类产品接近。”科学研究的结果排除了龙泉窑烧造“哥窑”的可能。科学研究的结果与考古发掘现实严重不符的事实,使得一些学者对“传世哥窑”是否能代表“宋哥窑”产生了疑问,有学者明确指出“传世哥窑”为后人仿哥之物,与明人所述的宋“哥窑”不符。更有知情的研究者指出[15]:当时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得到的那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拨赠的“传世宋哥窑”样本,并非是清宫旧藏,而是1940年孙嬴洲先生从北京古玩铺购得的。这说明这件标本的可靠性有问题。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错在过程上,也不是错在方法上,而是错在取样的母本上。在我国古陶瓷史上堪称经典的“科技考古”合作,由于原样品出了问题,导致其研究结果错误。误导了近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教训是深刻的。

学术研究的争论,使得“传世哥窑”与龙泉窑黑胎青瓷何为真正的“宋哥窑”这个问题成了一个“谜”一样的学术难题。

   第二阶段,是源于70年代南京汪兴祖墓出土哥窑瓷盘[16]和80年代初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了8件被发掘者称为“官窑”的黑胎青瓷[17]还有元大都出土的两件与哥窑相关的遗物[18]连续不断的田野考古新发现,一件件重见天日的惊世之作,给“官窑”、“哥窑”研究带来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哥窑”与“官窑”实在是很难分辩的两个窑。故发掘者把墓葬出土的几件黑胎青瓷定为“官窑”或“哥窑”器都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曾在上海举办了“哥窑瓷器学术座谈会”。这次学术会上,来自北京、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和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举办者的目的十分明确,希望借助于近几年南京、北京、上海三处元、明时期的墓葬发掘资料,试图通过学术讨论会搞清楚“哥窑”的真正面目,会上许多著名学者都发表了自已的学术观点,会议对近些年考古发掘出来的元明时期一些窖藏和墓葬中与“哥窑”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专家们首先肯定了哥窑的存在,大多数人认为它属官窑性质,产品仅供宫廷使用。典型的哥窑器具有米黄釉和“金丝铁线”的特征,这一特征是龙泉黑胎青瓷所不具备的,因此“传世哥窑”被认定为“哥窑”的标准器。其次,关于哥窑瓷器的产地,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杭州、二是龙泉、三是北方地区。最后是关于哥窑的时代,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典型哥窑器基本上属于元代,也有可能早到南宋后期,但大多数应在元代早期和中期。关于几处考古发掘中出现的青瓷器,汪庆正先生指出:“上海青浦县任氏墓群出土文物中有几件与宋官窑十分相似的瓷器应就是上述早期哥哥窑瓷器,且年代也相符合;而南京明初汪兴祖墓出土的瓷盘和安徽安庆、江苏溧水窖藏出土的器物则更接近元未新烧的晚期哥哥窑器”。这一观点与考古发掘报告的结论并不完全相符。这次会议的学术成果,全面地否定了明代及明以后先人关于哥窑研究成果的文献记载及作用,基本抛弃了“龙泉哥窑、弟窑”之学说,认定龙泉出土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而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无关;这次学术会议上学者们虽然达成了一些学术上的共识,但学术争论激烈,特别是对“传世哥窑”的性质、出处、时代等关键问题,各舒其见,最后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官窑”否?“哥窑”耶?前人的探索为后人研究“哥窑”和“官窑”提供了空间和思路。

   关于哥窑探秘的每一个热潮的到来,往往伴随着最新的考古发掘的结果。第三次哥窑研究高潮的到来也不例外。1996年秋,杭州凤凰山与万松岭之间发现了老虎洞窑址。1998年至2001年,杭州市考古所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老虎洞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凤凰山与万松岭之间,现场为一山岙平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距南宋皇城北城墙不足百米,距郊坛下官窑遗址约2.5公里,属南宋皇城保护区范围。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图为杭州老虎洞宋元窑址发掘现场                   杜正贤先生摄

   据发掘者称[19]:“老虎洞窑址地层堆积比较丰富,叠压关系清楚,可分为五个大层次:第一层为近现代扰乱层,第二层为元代层,第三层为南宋上层,第四层为南宋下层,第五层为北宋层。其中,南宋层与元代层是老虎洞窑址最为重要的文化堆积。在对老虎洞窑址元代层的发掘过程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类似于南宋官窑的瓷片。而且还出土了印有八思巴文的几件窑具。”“从总体上看,老虎洞窑址元代层出土瓷片的制作不及南宋层精细。”这次发掘者秉承上海会议的精神,没有把元代类官窑的黑胎青瓷当作“仿官窑”,而是一口咬定:“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说明,杭州老虎洞窑址不但是一个与南宋官窑密切相关的窑场,而且还是元、明、清多处文献记述的“哥窑”之产地。”为此,许多学者对老虎洞窑址的性质进行了研究[20][21][22][23],多数学者同意发掘者的意见,认为此处窑场的元代层便是“哥窑”产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老虎洞窑址出土的瓷片作了材料分析,认定:“北京故宫博物院提供的所谓传世哥窑和元大都出土的哥窑型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都和老虎洞元代堆积层出土瓷片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比较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所谓传世哥窑和元大都哥窑型瓷片就是在老虎洞元代时烧造的制品”[24]。考古的结果加科学的结论并取得一致,应该是完美的结论。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掘不但解决了修内司“内窑”的问题,而且还意外地解开了“哥窑”产地之谜。获得了一石二鸟的成果。这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陶瓷界乃至世界同行的关注。2004年,由杭州市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联合在杭州召开了“老虎洞窑”学术研讨会,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对老虎洞窑的“官窑”和“哥窑”的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讨。结果大致形成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杭州老虎洞窑址是南宋修内司官窑,入元后被官方继续延烧,所谓“哥哥洞窑”、“哥哥窑”、“哥窑”便是出产于此[25][26]。另一种观点认为[27]:此处就是元代烧造“哥哥洞窑”之处。但不承认此处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事实。还有学者把杭州老虎洞窑与龙泉窑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老虎洞元代晚期主窑的便是龙泉窑章氏窑业集团的后人[28]。笔者有幸被列为应邀的学者之一,笔者对此窑的认识是:此窑并非是南宋新造,而是从北宋沿续而来的;其性质是北宋时期的临安府所属还是由更早些的吴越钱王所管尚不能确定,但到南宋时便为修内司管辖成为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烧造场所;该窑至迟从南宋设立官窑起便由龙泉“章氏窑业集团”掌窑烧造,南宋官窑的工艺技术完全是承继宋龙泉章氏哥窑的技艺,其风格与哥窑基本一致;器物造型是根据宫廷内府用瓷的对象和要求而设计的;南宋消亡后,停弃。不久,此处继续恢复烧造,其产品“绝类官窑”。笔者认为此窑场绝非“传世哥窑”之产地。笔者一直关注该窑址的发掘全过程,并未发现有与“传世哥窑”相类的遗物出土。恰恰相反,在该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与龙泉黑胎青瓷相类的瓷片,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南宋层大量出土的白胎青瓷,不论是釉色还是胎色,或者是器形及装烧方式都与龙泉大窑烧制粉青釉“弟窑”相同,如果不是在窑址发掘出土,以笔者对龙泉青瓷二十多年研究的经历也难相信这些瓷片会是从杭州窑场中出土。见图二,(a)龙泉大窑烧制的白胎青瓷、(b)杭州老虎洞出土的白胎青瓷。其实是一路货色。可见此窑与同时期龙泉窑关系之密切。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a)龙泉大窑烧制的白胎青瓷 龙耳簋式炉 (南宋)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杭州老虎洞窑址发现的瓷片堆积坑,这是一道皇家御窑特殊的“工序”

[转载]哥窑散论之二 <wbr> <wbr> <wbr> <wbr> <wbr> <wbr>关于哥窑的考古学研究

(b)粉青莲瓣碗  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

图二 ,(a)龙泉大窑烧制的白胎青瓷、(b)杭州老虎洞出土的白胎青瓷。

  

   综上所述,三次考古发掘及学术研讨的结果,尽管成果斐然成章,但并没有使得“哥窑”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值得反思的是:一些考古结论原本应该是正确的,但一经研讨便成不正确了,一些研究结果实际上是错误的,却被学术界引为真理,广泛应用。结果反而使“哥窑”、“官窑”、“龙泉窑”三者的关系更加复

杂。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