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孩儿红”与 永乐白釉半脱胎瓷

 芝润斋 2014-08-22

                 

                                      
明永乐白釉半脱胎瓷碗一对 - zmh6421 - ZMH6421的博客
 
        这是两只明永乐白釉瓷碗,口径20.8公分,高7.6公分左右,足径8.2公分,重150克。碗外壁印刻五龙云纹,碗底足内有永乐年制篆书四字款外加单圈有花边图案花纹(见图1-2)。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

                           

明永乐白釉半脱胎瓷碗一对 - zmh6421 - ZMH6421的博客
                      图1 

 

 

明永乐白釉半脱胎瓷碗一对 - zmh6421 - ZMH6421的博客
                         图2

一只白中微微泛青又似刚刚剥出壳的白鸡蛋,白洁细润的透净,灯光下,映出碗壁繁而不乱的云龙纹,莹润无比娇嫩可人。另一只呈淡淡肉红色,又似鸡蛋壳。呈肉红色的只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孩儿红”, 它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它的珍贵在于一炉中有时在一个角落,只有几个匣钵窑变成功,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明太祖实录》载永乐帝朱棣语:"朕朝餐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难看出永乐帝喜欢洁素莹然的甜白瓷,因此出现白洁细润的透净的效果不是偶然的。永乐甜白釉在我国制瓷史上有着极高的声誉,也是白釉瓷造烧的一大进步,其薄胎工艺更是堪称一绝,其轻盈秀丽之态,是前代白瓷无法比拟。

 明永乐白釉半脱胎瓷碗一对 - zmh6421 - zmh6421的博客 

 

明永乐白釉半脱胎瓷雕刻云龙纹饰碗藏品考辨杂记

细细观察永乐半脱胎白釉暗刻纹饰器物,碗底微微向上外凸,足圈内底呈塌底状,该碗外壁上雕刻着精美纹饰。这二只瓷碗外壁上分别雕刻着相同的二龙戏珠纹饰,乍看无差别,但仔细比较起来,微小的区别显而易见:龙身纹饰有粗有细,龙爪有长有短,宝珠有大有小,碗身有高有低。这些都是人工雕刻的自然表现。可以想象,制作薄如蝉翼的脱胎瓷器难,在薄近一毫米的器壁上雕刻纹饰更是难上加难,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则报废,操作中稍不留神就会前功尽弃,其工艺要求是严格苛刻和极其复杂的,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

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形容它薄到了几乎没有胎骨的程度。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是最艰难也是最要紧的一道工序。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晾干,随即刮除未挂釉那边的胎体,刮到几乎只剩一层瓷釉后,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如此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刮到蛋壳那么薄。关键时刻如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若不是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肯定是不敢问津的。这件薄胎碗正是“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标准的充分体现,因为烧好后几乎抽去了胎骨,于是便有了“脱骨”之名。

    一提到脱胎瓷器,人们就会想起薄胎瓷器和注胎瓷器,认为脱胎瓷器也应该是用胎模浇注的方法制作的。其实,脱胎瓷与后两者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这个标准应该是:薄胎瓷合注胎瓷是有胎的,脱胎瓷器的器壁是纯釉制作的;薄胎瓷和注胎瓷产品规格同出一辙,纹饰千篇一律,脱胎瓷器是纯手工操作,其作品有细微的差距;薄胎瓷和注胎瓷出现时间较晚,其烧制时采用细沙垫烧,脱胎瓷特别是早期的脱胎瓷器是反扣着即覆烧法烧制的,器物的口部为芒口。

瓷器的胎有厚有薄,越薄的制作难度越高,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但薄胎瓷与脱胎瓷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薄胎瓷是有胎的,它的重量要大于脱胎瓷,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显而易见的区别。薄胎瓷器,其重量再轻,它也是有胎的;上釉时内用淌釉法,外用吹釉法,须经四十多道工序烧成。而脱胎瓷器在胎体成型后要在内壁上挂釉晾干,刮掉其外部胎体后在外壁上挂釉,胎体系纯釉制作,烧成后才会出现薄如蝉翼的感觉和亮如玻璃的视觉。因其需要在熟练工匠手中经过近百次反复修胎,才能将初坯修为1—2厘米厚的薄坯,烧制时尚需采用覆烧工艺才能防止其开裂或变形,所以烧成率极低。脱胎瓷与薄胎瓷相比,厚度窑小于薄胎瓷,透光率要高于薄胎瓷,重量要轻于薄胎瓷。

 

如何识辨注浆成型和传统模制成型瓷器

手拉坯与注浆坯的区别

先说一下注浆坯:讲到注浆坯的制作原理,要了解它的制作过程,注浆坯必须要有模具制成,而模具必须为两块或多块,注浆时合在一起,每块模具的对接处就会产生一道缝隙,从而肯定影响石膏的吸附性能,这样就造成这个位置的坯体密度与其他部位的不同,烧成后会出现一条 “合缝线”此外由于模具一般都是有底足的,在足圈内底有一圈与足相对应的下凹,俗称“注浆线”也就是说注浆瓷器外面有突出,由于坯体是靠吸附石膏才能成型的,那么内壁就一定有下凹,而下凹无法填补。

一般“合缝线”等工艺痕迹都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掩盖,所以在辨别是否是注浆胎,比较可靠的方法是观察瓷器内底部边缘是否有下凹的注浆线,再则需仔细寻找合缝线和其他一些注浆痕迹,如用手上下滑动抚摸器体,注浆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拉的再好,也难免有隐隐约约起伏不平的手感。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有一些瓷器,口子大,器型又比较矮(浅)的,这种瓷器,成型后便于车削,注浆时故意加大坯的底部厚度,再通过车削的方法让下凹的“注浆线”消失,这就是所谓的仿手拉坯。对于这类瓷器如小香筒炉、笔筒、水洗等应该格外小心了。

反之,手拉坯不是靠吸附在石膏模具上成型,所以,瓷器肯定没有像注浆坯那样的注浆线。然后,它是靠在转动的轮盘上,用双手把泥块抱正(所谓抱正就是泥和轮盘是同一个圆心),靠手工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的,所以就不存在有合模线。同时,也由于手工拉,泥土无法拉成厚薄一致,特别是泥巴的密度,再怎么通过后期的修坯工序,也难达到一致,这样一来就造成手拉坯用手上下滑动抚摸烧成的瓷器表层,会有隐约的不规则凹凸感。这也是衡量瓷器坯体好坏的一个指标,凹凸感太强,则自然没那么理想了。

     石膏模注浆成型瓷器(主要是瓷塑作品)非古玩这是常识,但如何知道它是注浆成型的呢?

一是注浆成型的瓷器比传统模制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重量轻;

二是注浆成型的瓷器比传统模制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胎壁更薄:

三是内壁的起伏凹凸与外壁的起伏凹凸完全相对应。即内壁某局部怎样突出,外壁对应面即怎样凹进,反之内壁某局部怎样凹进,外壁对应面即怎样突出,内外壁呈完全对应凹凸起伏的状态。注意:是内外壁完全对应凹凸。如果是大致对应起伏,即内外壁对应凹凸起伏的程度、形状不完全一致,则未必是注浆成型器,也有可能是传统模制成型者。必须符合“完全对应”四字,才可判断其是否为注浆成型器。

另外,内壁十分光整,这也是注浆成型瓷器一个重要特征,而一般传统模制成型或手工捏塑的瓷器都留有手工制作痕迹,远远没有这样光整。

现在有一些伪装成传统模制成型或手工捏塑的注浆成型瓷器,是在注浆成型器脱模干燥后,再在其内壁填抹瓷土,又特意留下手制痕迹。这种伪装成传统模制成型或手工捏塑的注浆成型瓷器颇能迷惑人,但细心观察,仍能看出异常。

瓷器外底平挺如玻璃板者多现代赝品:真古器均有或多或小程度的“塌底”现象 ,绝无平挺如玻璃板者。瓷器外底平挺如玻璃板者多现代赝品。

再则,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器型的瓷器,也不难看出该瓷器是否是手拉坯。手拉坯是很难做到器型、尺寸、重量一致的(尤其是瓶身直径);反之,倒浆坯一般一个器型一个模具,就很难做出器型、尺寸不一致的来(高度可能稍微有一点差异,但不会很大)。从艺术角度来比较,手拉坯属于纯手工制作的瓷器,自然比从模具里出来的瓷器艺术价值要高的多,每个瓷器都能保证了自己的独特性。灌浆坯技术是近现代才开发出来的泥土成型技术,故在收藏品里,如果是灌浆坯的瓷器,它的历史肯定不久远,不可能是来自某个朝代的藏品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我有一个比较形象,但不一定贴切的比喻来形容手拉坯和注浆坯的区别:手拉坯就是纯手绘;注浆坯就是好比贴花;仿手拉坯就是半手绘贴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