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传符箓派──我国道教最大的派别

 归源图书馆 2014-08-25

南传符箓派──我国道教最大的派别 


  作者:李永球


道教的宗派分为符箓、丹鼎2大系统。符箓一系主要源於古代巫术,以传行符箓科仪为主,斋醮祈禳为事,兼言练养成仙。後汉末,符箓一系先建立其教团,先後有张陵开创之五斗米道与张角之太平道。太平道因发动黄巾起义失败而绝嗣,五斗米道一支传衍至今,为符箓一系之主流。至魏晋,灵宝、上清等派先後出现,《三皇》、《上清》、《灵宝》等经亦各嗣传於一时。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各於南北改革道教,陆修静尤总括诸派经箓科仪於一,诸派之学於是混融,教制为之一变,而嗣传仍各有所主。至唐宋,五斗米道流衍为龙虎山正一道,净明、清微、神霄等新符箓道派相继诞生,互相交参。自南宋末起,符箓诸派一统於正一天师,汇归而为正一派,其下分支以数十计。(注1) 

传入我国的道教符箓派绝大多数名不见经传。它们源自中国南方,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乃从传统符箓派衍化出来,不过却大大不同。它们盛行於我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地华人民间,乃我国道教的主流、最大的道派。目前,尚未见学术界对其作研究。研究我国道教史倘若忽略了它,就是残缺不全。由於它们深入民间底层,鲜少公开,且文献资料严重欠缺,欲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就十分艰难了。 

1983年,我开始涉足南传符箓派。多年来,陆陆续续收集了点滴资料。很遗憾的,还是欠缺我国各地的全面资料。限於水平不高,本文舛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南传符箓派的传人 

(1)何谓南传符箓派 

在我国,符箓派可归类为传统的正一道与南传的符箓派。前者即常见的正一火居道士,他们擅於斋醮法事,共分福建(闽南)、客家、广府(广肇)等方言帮,各帮中又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派别。他们家族代代相传,鲜少外传;後者为纯符箓派,纯粹以符箓行事,不进行斋醮法事。 

南传符箓派的历史并不久远。大约明末清初开始出现於中国南方闽粤客家人聚集之处。传习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装束,头盘发髻,多有妻室。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期间,这些客家道士云游东南亚时,向华人民间传教,且是无私的传授予各籍贯华人。与上述家族相传的正一道士比较,则显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扬。 

将南传符箓派传至本邦的,以广东客家帮道士为主,少数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诸如流民教、昆仑教、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莲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民间对其通称为“茅山”,对於学习符箓派通称为“学茅山”,符箓师父亦被称为“茅山师父”。其实,那是出于於人们的不了解,而且是错的,因为符箓派并非单单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箓教派可归类为“民间道教”。这里,为了突出其独有的南方符箓色彩,姑且称为“南传符箓派”。 

(2)南传符箓派的特色 

与道教其他宗派一样,南传符箓派的目的为成仙得道,以符箓为主要修练方术。符箓也是道士用来召神劾鬼、驱邪镇魔的一种方术。 

南传符箓派的特色乃其符箓不同於北传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箓。(注2)其符箓的文字浅白易懂,最关键的是符的下端有个“符胆”,那是许多文字重叠写於“符架”上,形成一团墨或朱砂。(注3)而且,要成为一位入教弟子,须经过一套特殊的“过教”仪式。然後经常要练习画符吞服,增强法力。此外,亦习诵念经咒、静坐等方术。 

通常学习符箓者,必须为教门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状况下书画符箓。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画的符箓,(注4)绝非符箓派的符箓,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状况下画出字迹潦草难懂的符箓,至多可称为“神符”。 

画符的步骤是:焚香请神、念敕水咒、念敕纸咒、念敕墨咒、念敕笔咒,然後持笔书符,一边持咒,後下符胆,书毕,念敕印咒,盖下符印,再催念敕符咒,最後掷“筮”求准,若准(圣筮)则此符有灵可使用。在整套修练的过程中,除了画符、念咒,还得存思(观想)、打手诀(手印)、顿脚(於念咒毕都得顿脚,左右脚各有分别)、敕法水、焚化符箓或整张吞服,显出其不同的色彩。 

(3)传入本邦 

要调查南传符箓派诸教派传入本邦的历史,乃十分艰巨之事。许多默默无闻的游方道士,在各地收了一些弟子为徒,又再云游游四海而去,未留下片纸只苹字记载。 

将它传播本邦的乃源自广东的客家帮道士,他们为火居道士,少数不婚娶。约在19世纪中叶,客家道士开始南来弘道。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观,最早的有芙蓉的天师宫,它由锺善坤道长创建於1864年,现任的第六代住持为张法景道长。怡保的南天洞,乃龚承德道长创办於1868年左右,後传与儿子龚声扬道长,第三代主持是扬至汉道长,第四代是郑理吉道长,皆已羽化,自80年代开始,归南天洞保管委员会管理。怡保龙头岩,属东华山派,锺善坤道长开创於1894年。自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长羽化後,即无盘髻道士主持。怡保东华洞,百馀年前由丘伦初道长开创,传了8位道长,当最後一位道长羽化後,一群善信於1983年成立“东华洞佛寺打坐中心”委员会,东华洞逐渐佛化。芙蓉天公五老观,为邓德华道长创於1927年。太平新路口的中华佛宫,建立於本世纪初叶,主祀太上老君、副祀真君大帝与齐天大圣。霹雳曼绒县的清心寺,由客家人(相信为符箓师)建庙於本世纪中叶,主祀太上老君。太平的仙师王爷庙,罗云亮道长成立於本世纪初叶,第二代住持为其子罗水容,现为其孙罗平顺掌庙,改庙名曰“太上老君庙”。槟城朝元洞清观寺属天衡山脉,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所创建,供奉三教圣人等仙佛。槟城莲花观太上老君、山主饶喜娘等人创於1900年。槟城亚依淡太上庙,客家道士陈某等创建於1901年。槟城亚依淡天有宫自在观,1903年客家道士卢善福等创建等。这些道教庙宇与南传符箓派关系密切。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南传本邦後,慢慢遍布我国各地,尤其客家人聚集或曾经活跃之处,如怡保、芙蓉、吉隆坡、槟城、太平、关丹、沙巴、砂劳越、柔佛等地。 

盛行於北马的昆仑教、六壬教与茅山教,即由3位客家道长──曾必齐(增城客家人)、张彪士(广东客家人)与马英(鹤山客家人)弘扬而兴盛起来。他们於19世纪末期从中国南来抵吉隆坡,与一班10馀名的符箓派道士,秘密进行反英政府活动。他们善使符咒,声称“拥有刀枪不入的法力”。不过,举事不幸失败,结果他们3人一齐逃奔至太平。曾必齐在太平与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怡保龙头岩;马英定居太平,收的徒弟不多;张彪士往北马、槟城传教,徒弟颇多。(注5)目前北马上述3个教门的弟子,并非全部源自他们门下,显然除了他们,尚有多名符箓师活跃於当地。 

另一位著名的符箓大师陈飞龙则致力於弘扬金英教。他原居广东博罗县罗浮山百鹤洞,本世纪30年代末期南来弘教,从香港到泰国,进入吉打、霹雳、吉隆坡,後回罗浮山修练。他在泰国、吉打、霹雳与吉隆坡收下多名徒弟。其中一位高足吴金洪,是太平与霹雳著名的符箓师,收有百馀徒弟,包括前金宝国会议员杜添福律师、前劳工局局长陈德平、怡保医院书记长陈永富、多位军方与警方高级人员、商人、知识份子及锡克、印度友族同胞,且多为英文教育者。(注6) 

战後,一些法坛酝酿成立新组织,申请注册成为合法团体。比如太平的金英祖师庙,即由罗水松成立於1957年,1966年注册获准。太平的昆仑静坐中心成立於1972年,注册於翌年得到批准。怡保的昆仑古洞亦在70年代末成立与注册。吉隆坡双溪毛糯的茅山教总坛乃李兴创於50年代,旋後申请注册。战後初期是符箓派兴盛期,80年代後,社会转型,时势嬗变,即由盛转衰。 

上述的法坛只是冰上一角,相信尚有众多的私人住家法坛私下进行收徒活动,鲜少公开活动。 

(4)教派简介 

除非深入调查,不然很难详悉诸教派的历史,而且多数教派历史失传,叫人无从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称“凤阳”,据说源自安徽省凤阳府,教士们多不嫁娶,善使各种奇特的法术和幻术。他们到处流浪,以走江湖变幻术或卖药为生,流民教符箓已逐渐失传,门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为教主,(注7)尊称为茅山祖师,与历史上陶弘景所开创的上清派(後改称为茅山宗)不同。(注8)本教以纯修符箓为主,教徒众多,遍布各地,教主诞辰为农历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仑教 

奉先秦时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为教主,尊称他为昆仑山天尊。发源於广东客家地区,教徒集中霹雳、北马。教主诞辰为农历七月初一。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师,其史不详。除了修练符箓,亦重视六壬神算方术。教徒遍布北马、中马。教主诞辰为农历三月十八日。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师、茅山仙师、潮源洞师为教主,尊称三教祖师。历史约300年,史料较完整,不过充满神话味道,令人难以相信。据该教《罗浮山白鹤寺金英传序》云,金英成佛时,曾与金禅老祖结义为兄弟,後因金禅打破了玉盏琉璃盆,被佛主贬斥下凡转世受苦,於是转世为唐三藏,西域取经功成,回西天极乐,并前往探访把守东河的金英。金英闻後十分高兴,决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罗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师之末师,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师,三仙一见如故,共结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为三教祖师。(注9) 

金英教的开山始祖为林显江,他原为广东博罗县罗浮山的客家道士,创教於清朝期间,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陈飞龙为徒,由他把金英教传播本邦。(注10) 

教主称三教祖师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与潮源代表仙也。他们的诞辰分别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五月初三与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马、霹雳与吉隆坡等地。 

南传符箓派诸教门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犹无正式统计数目。不过,据我的初步估计,相信至少有2万馀人,包括少数的印度与锡克同胞。单单在太平的拉律登县估计约有2000馀名。(注11)他们已不蓄发盘髻,不穿道服,与一般人无异,不知就里者根本不晓得他们是符箓弟子。从中国南来且作道士装束的符箓师,被尊称为“道长”、“道士”,至於时下的符箓弟子,则称“居士”较妥当。他们的数量远超从事斋醮的道士,居我国各道派的首名。从事我国道教研究工作,绝对不可忽略南传符箓派。 


(二)南传符箓派的内部概况 

(1)过教仪式与秘密色彩 

要成为一名符箓弟子,须经过一场严格的“过教”仪式。早期须时七七四十九天,现时革成7天或更少。弟子们每日都得服食符箓(焚化或整张吞服),师父则为他们进行封身仪式,在身、手、脚、眼、耳、嘴、头顶、喉、心等处写上符箓。(注12)复进行寄石、寄树或寄水仪式。(注13)还得以喉顶断箸,以刀斩身(谓试刀)。(注14)最重要的一道手续是焚化表章,表章上写著入教者的姓名,当空焚烧或焚於香炉中,他们也得发誓不得以邪法害人。过後,每位弟子获得一副筮与一枚符箓印章,(注15)以及赐法名。(注16)过教完讫後,他们即可以画符练法了。 

在过教的程序中,可以发现具有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一项色彩──刀枪不伤身。 

历史上,清朝乾隆年间创立的义和拳,即是传习符咒、学拳诵咒、请神附体护身,可避枪箭及刀枪不入,枪炮不能伤身,最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注17) 

流传本邦的金英教的过教仪式於露天进行时,在以前的时候,传教师一手持伞站於重叠3层的桌子上,其含义即不见清朝天。清灭亡後,即不再持伞了。文献上虽无记载,但是刀枪不入之术是会令群众著迷疯狂,勇於打斗。曾听闻老一辈的符箓师谈及,以前曾有符箓师在某些反英运动和帮派械斗中使用符箓护身。後来英政府取缔符箓诸教派,导致他们深藏民间,秘密活动。 

刀枪不入虽具秘密宗教色彩,但不代表它们全是秘密宗教。根据它们的说法,刀枪不入之术也可保平安。尤其在外头突遭人家伤害、车祸或意外发生时,身体上可暂时性受保护而体肤无损。即使在今日,“可保平安”也是其吸引人们竞相过教的原因。 

(2)修练符箓的目的 

修练符箓的目的有3:(1)得道成仙;(2)救世济人;(3)保身护体。 

首个目的少被人重视,许多弟子注重修练神通(特异功能),当获得法力(超能力),即以符箓进行次目的的救世工作,本身亦获第3目的的保身效能。 

道教文献中,记载许多以符咒召神、驱鬼、治病、隐身、白刃不伤等神通。诸如《太平经》卷1至17,便有“服开明灵符”、“佩星象符”、“佩五神符”等二十四诀,可有“变化无穷,超凌三界之外,游浪六合之中,灾害不能伤,魔邪不敢难”的功效;卷108又云“欲除疾病而大开道者,取诀於丹书吞字也”;(注18)晋·葛洪著《抱朴子》:“吾闻吴大皇帝曾从介先生受要道云,但知书北斗字及日月字,便不畏白刃。帝以试左右数十人,常为先登锋陷阵,皆终身不伤也……;服大隐符10日,欲隐则左转,欲见则右回也……;道士常带天水符、及上皇竹使符……鬼不敢近人也……;有老君黄庭中胎四十九真秘符,入山林……辟山川百鬼万精虎狼虫毒也。”(注19)在在显示修练符箓可获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 

本邦符箓弟子通过修练获得神通後,多数会以符箓救世,为人们治病、驱鬼斩邪、安宅保胎、招财转运、夫妇和合、护身保命……。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本身吞服了许多符箓後,在遭遇灾难或意外时会获得神仙扶持,逢凶化吉。 

符箓派以符箓救世,注重的是现世,关心的是受苦受难的群众,此乃它受到群众尊重及支持的主因,亦显见其顽强且蓬勃的生命力。 

(3)符箓的种录 

符箓派救世的宗旨,导致为了满足各阶级的需求,而产生形形色色的符箓,应有尽有,单单治病方面,即分内科、外科、眼科、牙科、儿科、妇科、伤科等。本世纪初所发现的敦煌唐代道家符咒,高国藩教授在《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一书中,把它分为14类。即吞符(治病用)、护身符(分百姓、官吏、仙人、和尚带的符)、吞带并用的符(可去一切鬼邪)、洗眼符(治眼病)、箭符(扎在箭上,士兵打仗用)、符印、宅符(分镇宅、房内、地窖符等,可除鬼保大吉)、门符(分门口、门上符;可使夫妻相爱)、床符(分床脚、床上、床垫符、可保产儿顺利,不做恶梦)、树符(保护树木生长)、墓穴符(安墓大吉利)、挂符(有端午驱鬼符,挂在堂屋里或室内)、乘云符(能乘云飞天)、隐形符(可隐身)。(注20) 

符箓可以千变万化,只要将其文字与符胆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则会产生其效能。一般上,师父传授的符箓正邪均有,为善为恶全由徒弟选择,这是一种考验。 

南传符箓诸教派的符箓与种类,可谓大同小异,现在作如下分类。 

修练类(供修者书画吞服,可保平安):十二元帅符、七星符、廿四节令符(30张)、初一十五符、四季符、铜人符、铁笔符(3张)、十二神符……。 

法术类(供变化各种魔术、幻术用):千斤坠符、封刀符、隐身符、腾云驾雾符、雪山符、铜皮铁骨符、吞针符、飞刀符……。 

护身类(保命护身用):十二时辰符、过身符、战符、裤带符、手帕符、卅六大符、铜人符、隔煞驱邪符、五雷护身符……。 

安宅类(安车镇宅用):隔邪安宅符、罗庚符、禁小人官非口舌符、五雷符、八卦符、九夙破秽符、毛山符、吕山符……。 

兴旺类:转鸿运符、解五方运符、贵人符、百无查禁忌符、家宅兴旺符、招财符、生意符、吕山生意符、生意贵人符……。 

治邪类:收邪破降符、镇邪符、送阴鬼符、食鬼大王符、破除恶降符、破除廿四凶神符、治邪犯煞符、冲犯符、收鬼吊犯符、斩妖摄魔符、驱邪斩鬼符……。 

和合类(用於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上司下属或其他动物的和合术,使其不吵不分离):人缘符、和合符……。 

破开类(用於婚外情、误交猪朋狗友,使分开,不可乱用):破开符……。 

治病类:眼症符、飞砂符(眼症)、心气肚痛符、癫狂病符、头风痛符、心惊符、安神符、退热符、雪山大热症符、外伤符、火烧伤符、化骨符、眼痛目肿符、止血符、止咳符、止呕符、牙痛符、牙筋肿痛符、治恶疮符、疔疮符、无名肿毒符、发冷符、治邪风符(半身不遂)、治生蛇符(庖疹)、华陀百病药符、辟邪百病符、治邪病符、怪病符、不明病符、一切异症符、瘟疫符……。 

妇科类:安胎符、催生符、治动土符(动了胎气)、肚痛符、胎前产後食符、求子符、追胎符、下胎符(用於胎死腹中,不可乱用)……。 

儿科类:小儿夜啼符、肚痛符、气痛符、小儿藏魂魄符、惊风符、猴索符、(猴症)……。

诉讼类:禁是非口舌官司符、见官府符、打管司符……。 

离失类(用於寻找离家出走或失踪者):防人走路符、找人符……。 

防贼类:拿贼符、防盗符、追物符(物被偷,令其交回)…… 

六畜类:制瘟神符、救猪胎符、六畜犯符、猪瘟符、猪羊鸡牛瘟符…… 

禁虫类:远隔蛇虫鼠蚁符、禁蚊符……。 

禳灾类:祈雨符、禁雨符、定风符……。 

斗法类:斗法符、飞刀符、飞针符、破化神功符、封山符……。 

邪法类(用邪术害人):癫狂符、收命符、飞砂符(令人瞎)、摄魂魄符(可控制人神志)、冷地方符(令无人光顾)……。 

尚有许多难於归类的,姑且不录。符箓可以千变万化,只要将其文字与符胆上的文字作出更改,要它何作用则会产生其效能。一般上,师父传授的符箓正邪均有,为善为恶全由徒弟选择。这是一种考验,少数心术不正者会以邪术害人,那是其个人之事,非符箓害人,他也得面对誓言引致的果报。 


结语 

逾百年来在我国的流传,符箓派逃不过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必然趋势,由兴盛转向衰落,原因不外为五: 
(1)庞大的符箓派弟子,[url=javascript:;]文化[/url]水平十分之低,且多数不谙教义,夜郎自大,互相倾轧; 
(2)在[url=javascript:;]科学[/url]发达的现代文明冲击下,人们的见识扩大,相对的,符箓派在民间的影响力日益缩小; 
(3)一些弟子将符箓[url=javascript:;]商业[/url]化,或以邪法害人,骗财骗色,令人痛心疾首; 
(4)教外人士的攻击与歧视,以及作出恶意且偏颇的破坏,他们妄自菲薄,全盘否定民族文化; 
(5)符箓弟子不懂得引进和宣扬高层次的道教文化,以提高本邦道教文明与知名度。 

虽然它有种种负面弊病,无论如何还是得谈其正面的贡献: 
(1)符箓乃道教的古文化,它丰富了我国的宗教文化; 
(2)科学非万能,不能完全解决人生的问题,因此,某些人需要精神上的寄托,符箓发挥了心理治疗的效用,令他们获得寄托和安慰,满足他们求财、求子、求平安、求治病、求贵人等意愿,构成社会的进步与积极一面; 
(3)教育信徒行善救世,不行邪恶之途,维持社会的道德风气; 
(4)东南亚各国民间里,有许多擅巫术的巫师,他们或使邪法害人,造成人心惶惶。无形中,符箓派在多元社会中具平衡作用,与邪巫对抗,成为华裔精神上的一大寄托; 
(5)吸引一些受英文教育的华裔入教,间接鼓励他们学习中文与书法,认识中华文化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 

道教著名学者任继愈指出,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份,长期以来影响颇大,深深渗入於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道教文化中精华糟粕混融,不乏值得批判地继承发扬者。 

南传符箓派百年流传,已成我国道教主流,它是最大的道派,拥有众多弟子,深入基层。虽然它有著迷信、愚昧且庸俗的一面,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排斥它,反而应予以协助和匡扶,以提高彼等的素质,让它在我国站起来,并在宗教界扮演其重要的角色,增添宗教文化的异彩,丰富我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因为它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份。 


注释 

(1)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页91。 
(2)北传的符箓历史较久,正一、全真道多采用,多为屈曲的符号或费解的文字图案。 
(3)书写符胆为最关键的一道步骤,更是对符箓效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道手续。换句话说,一张没有书写符胆的符箓,等於一张毫无作用的废纸。符胆的组成,为关系到符箓作用的文字、“花字”与咒语。每一张符箓的符胆文字皆不同,除此尚有许多花字,如常见的八卦花字:……。北传的符箓多数没有符胆。 
(4)南传符箓派诸教门,亦有教导神打(神志不清)、神功手(神志清醒,由神灵附于手上),那是为了方便文盲或友族;此外,盛行於中南马(甲、森、雪、柔、霹)的黄老仙师慈忠庙庙群,以及盛行北马(槟、吉、霹)的财帛星君的星君庙庙群,也是以神功手书画符箓。它们与上述神功手、神打以及跳神、扶乩所书的潦草符箓皆称为神符,不属於符箓派的符箓。 
(5)资料由苏振兴(1915-1996)提供,太平,1992年12月14日。苏氏为太平前民选市议员,12岁时,於太平拜昆仑教的曾必齐道长为师。 
(6)资料由邱福坤提供,太平,1991年8月11日,邱氏原为小贩,今已退休,60年代初,於太平拜金英教的吴金洪师父为师。 
(7)茅盈、茅固、茅衷3兄弟为道教仙人,相传於汉代修道成仙。参阅《道教大辞典·三茅真君》(中国: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1994年),页98. 
(8)上清派又称上清经派,魏晋以来蔚为道教大宗,奉上清经为主。上清派之学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发展贡献甚大。参阅《道教大辞典·上清派》,同上,页126 
(9)详见附录《罗浮山白鹤寺金英传序》 
(10)同注⑥ 
(11)太平金英祖师庙的创办人罗水松(1913-1975)生前收下千馀名徒弟,包括少数友族同胞,其馀金英教传教师前後收了数百名;昆仑教在太平计有数百名弟子;茅山教同样有数百名;其馀六壬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略少。估计有2000馀人左右。 
(12)过教的“封身仪式”,即在全身多个部位写上符箓(以花字为主),加强其法力,邪魔不侵。 
(13)寄石、寄树即以生辰八字和符箓密封於小内,寄放於深山的大树与大石下,经过此步骤,即拥有刀枪不伤及突遭意外时,身体不受伤的法力;寄水是把生辰八字书於铜板,沉入大海中,在遭水难时不会溺死。 
(14)以刀斩身等乃为证实过教者已获得法力,刀枪不伤矣。 
(15)以前的筮为一副蚶壳,现为仿蚶壳的铜制品。至於印章,每个教派略有不同。 
(16)法名均为千篇一律,只把姓名中的字改为“法”即可。本文提到的多位符箓人物都有法名。如曾必齐为曾法隆、马英为马法英、张彪士为张法士、罗云亮为罗法亮、罗水松为罗法松、苏振兴为苏法兴、邱福坤为邱法坤等。 
(17)见濮文起:《中国民间秘密宗教》(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102-105 
(18)见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国:中华书局,1960年第一版,1985年第3次印刷)页8、512 
(19)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国:中华书局,1985年)页269、270、308 
(20)见高国潘:《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中国: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68-85 
(21)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7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