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辨证揭隱 [1]

 SYH情丝丝 2014-08-27
 地理辨证揭隱目録

王邈達簡介………………………………………………………….4

馬序      ………………………………………………………….5

鄧序      ………………………………………………………….6

自序      ………………………………………………………….7

凡例      ………………………………………………………….8

青囊經    ………………………………………………………….9

上卷      ………………………………………………………….9

中卷      ………………………………………………………….12

下卷      ………………………………………………………….16

青囊序    ………………………………………………………….19

青囊奥語  ………………………………………………………….29

天玉經    ………………………………………………………….40

内傳上    ………………………………………………………….40

内傳中    ………………………………………………………….51

内傳下    ………………………………………………………….56

都天寳照經………………………………………………………….63

上篇      ………………………………………………………….63

中篇      ………………………………………………………….70

下篇      …………………………………………………….77—84


王邈達简介

王邈達(1878~1968),名孝檢,號若園、盎叟、覆船山農,嵊縣普義鄉白泥墩人。早年就讀于杭州紫陽書院,父芷湘命棄儒從醫,遍讀家藏醫籍。27歲在家鄉行醫,並培植學生。後至滬、杭,醫名漸著。民國8年(1919),遵父囑,在嵊縣創辦芷湘醫院,自任院長。13年,因在杭以處方一劑治癒富商沈某重病而被譽為“王一帖”。34年後,與史沛棠等合辦杭州六通中醫療養院,自任院長兼中醫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浙江省中醫研究所顧問,曾任浙江省政協第一、二、三屆委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與竺可楨、張味眞等友善。1953年,書面向衛生部提出振興中醫事業的建議,並將所藏醫書1692冊獻給國家。行醫60餘年,擅內、婦科。“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8年12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學術上力主醫《易》相通觀點,運用《易》理解釋陰陽之道和生理、病理、方劑諸方面,並付諸醫療實踐。畢生致力於《傷寒論》研究,辨偽存眞,補闕考訂,有不少獨特見解。所著《漢方簡義》,自序云:“漢方者,漢醫聖張仲景先師所訂之方也。方以漢稱,所以別中外、分時代也;簡義者,以簡單之辭,簡要之旨,釋明醫聖立方之精意。”《學醫十步驟》為初學中醫入門書,指引漸進途徑。晚年著《傷寒論講義》,歷時數年完成,即將出版而遭散失,僅片段刊載于《浙江中醫雜誌》。高學山《傷寒論辯似》與《金匱注》,生前未付印,且有殘缺,邈達以重價購得手稿,加以詳校補訂,於1955年由新醫書局出版。


  

《易·繋辭》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是故,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蓋非極深研幾,不能以與於此。《漢志》敘隂陽五行、天文曆譜、蓍龜雜占、形法數術,大抵皆易之支與流裔,若其書有《堪輿金匱》及《宫宅地形》諸目,疑與後世相墓書爲近。世傳相墓書,雖多出唐後依託,然其術之精者,亦自有法度,固不能人人而喻。得其趣者,必於象數有合,不可誣也。葬法本取諸大過[1],藏其形魄,所以厚終,非所以徼福。俗師不足知此。禮失而求諸野,楊曾之流,皆生五代亂世,或其有託而逃者歟?晦庵、元定[2]大儒也,亦樂道之。蓋山川融結,自然之理。若元運衰旺,亦猶五德終始之説矣。清人若張惠言註《天玉》,李文田註《撼龍》,猶不能得其義。吾友王君邈達,病蔣大鴻、趙連城两家之言隱而未宣,乃發憤著《仰觀俯察》、《地理辨正揭隱》二書,盡發其秘。蓋王君晩而好易,其所得多由自悟,窮探力索之久,始灑然而不疑。時人或未能先之。以視繆希雍[3]、端木國瑚之書,迥乎不侔矣。《禮運》曰:“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此當爲塟法所祖。王君之説時位,庶幾得其義者。世之言此者,得於形未必得於氣,得於氣未必得於理。若王君之書,可謂詳且晰矣。

今年君七十,凡與君遊好之士,謀爲刻是書以夀之,囑以一言爲之引。余以君是書足以自夀,亦足以夀人,固無待於鄙言。若夫隨喜讚歎,比於進君一觴,則亦不容以固陋辭。惜乎!於君之書,未能窺其涯涘也。

丁亥[4]六月馬湛翁


  

堪輿家最上之名義曰“玄空”,玄空之學,盛於江西,自唐迄宋,楊、曾、廖、賴四大家,夐乎尙矣。明清之際,雲間蔣大鴻、武寜趙連城,分樹幟於南北。連城傳劉月泉,月泉傳蔡良材,良材傳湖北樂惟楚,惟楚還以傳之武寧錢子英,世所稱連派者是也。清咸同間,余季叔祖宦於湘,得湘名宿劉麓嚴先生《玄空闡秘》。解組後,移家湖北樊城。余十三時,侍先君至樊省視,叔祖獨將生平所得於湘劉者,悉以授余。且語余曰:“欲徹底討論此學,非求教連派之嫡系不可”。余謹誌之。弱冠,應童子試,寓武寧城,乃訪知錢子英夫子而師事焉。追随左右十餘年,盡得趙氏遺傳,反覆尋繹,較湘劉派更爲精確。叔祖見背,余來樊相墓,遷延嵗月,樊中兄弟留居,遂爲樊城人。有清季世,陽新劉君止安嘗踵余門,願受業。止安者原籍武寧,即劉月泉之五世嫡孫。呈閲遺傳《心印》,同出一源,甚相得也。民國十七年以後,止安屢來樊謁余。余亦屢至止安家,往返两千里,交益篤。安爲余言:“年來與江浙同志講求地學,均由王君邈達爲介”。余於是又因止安而獲知王君。王君好學深思,止安復出其連派精義以與之印證研磨,於是止安之學傳,而王君之著述彌富。三十二年秋後,疊接止安書,並寄示王君新著《地理辨正揭隱》,凡五卷,將付剞劂,索序於余。余維玄空之理,本隂陽開闔平正通達之大道。而先哲經義,往往託諸神奇,即有傳註詮釋,亦必隱約其旨,謂“天機不可洩漏”,以致後人讀其書不得其訣。無怪數千年來,其學或以僞亂眞,且新學家詆爲迷信,而大道愈以不明也。王君此書,取雲間蔣子《地理辨正》之名而爲之揭隱,凡以前詞意如射覆、如猜謎,令人不得其訣者,一一闡明無遺。別開生面,舉連派精義發揮而光大之,數千年不宣之秘,一旦瞭如指掌,誠昏夜之明珠,迷途之捷徑矣。余曩歲亦曾著有《堪輿源流説》,形氣合講,論挨星於天星,分別講解,分上中下三篇,計六册,未及梓而爲洪流所没。晩年整理殘篇,耗盡心血,粗具眉目,大道之行,有志弗逮。今既喜止安之能守薪傳,又喜王君之公其術於天下,俾人人得藉是錀以升堂入室,不獨吾道之幸,抑於世道人心之救濟,所關非細也。是爲序。

甲申[5]孟春之月武寧鄧玉芬蓮舫拜撰。


  

蔣子大鴻所集《青囊經》、《青囊序》、《青囊奥語》、《天玉經》、《寳照經》成《地理辨正》,蓋其意誠恐地學僞書盈車充棟,邪説横行,正理日湮,致流毒於無窮也。及閲其傳註,猶是抱天機不可洩漏之旨,以爲書可傳而其訣決不可傳。不知能善讀其書,得解其書中之意者,即其訣已寓於書之中,非書以外另有其訣也。如不善讀其書,不解其書中之意者,則書是書,訣是訣,有若非得其訣即不能讀其書也。

余研究是書已十載於茲,戀西湖形胜,寓居杭垣。丁丑[6]事變,避地来滬,應診之餘,不忘夙好。滬上同志如沈聯芳、陳叔平,均與相契於道,見余所著《仰觀俯察》,旣洞悉玄空眞理,囑余註解《地理辨正》,將其隱辭一一揭明,公諸於世,庶幾標眞諦,闢僞説,以是醫人國族,較之一診活人,一方救命者,爲仁不尤溥耶!余故不辭簡陋,起草於己卯夏,脱稿於庚辰冬,字字依據玄空眞理,將前人書中隱秘盡情揭明,纖悉無遺。書成,命名曰《地理辨正揭隱》。質之沈、陳二君,僉謂余之此作,直能抉著書者之心以爲心,且能體集書者之意以爲意,無隱不顯,無秘不宣,不僅爲蔣子作解人,楊、曾二公作功臣,洵濟世之寳筏也。余笑謝不敢承。然向來術士,夾秘自矜,與作僞欺世之惡障,固期有以廓清之矣。

庚辰冬若園王邈達序於滬上。


  

一、是書本雲間蔣大鴻所集之《地理辨正》,用武寧趙連城所傳之《星卦口訣》以揭開其隱秘,故名《地理辨正揭隱》。

二、是書既名《地理辨正揭隱》,即用其書中篇目爲之分卷,以《青囊經》爲卷一,《青囊序》爲卷二,《青囊奥語》爲卷三,《天玉經》爲卷四,《都天寳照經》爲卷五,共分五卷。

三、是書未及玄空原理者,因《地理辨正》中名篇,惟《青囊經》始言天地、隂陽、奇耦、河洛、八卦,終於干支、六甲、五子、九宫、八門,餘則言排卦、挨星、推運者居多,一經追索源流,反嫌節外生枝。

四、是書稱《地理辨正揭隱》,凡欲辨正,必先辟邪,乃未經辟邪而僅即辨正者,曾恐近時邪説横行,一經辟邪,反啓門户之爭,故只將辨正之隱秘一一揭明之,蓋因正道既明,其邪説不待辟而自遠矣。

五、是書乃培植人種之要訣,因爲歷代帝王所禁斷,不敢昌言無忌。茲將其隱秘一旦爲之揭明,未始非我國之鴻鈞大轉,而得强種强國之機會也。少年新進,實未嘗讀其書,究其理,得其訣,而夢見其中之奥妙,直斥之爲迷信,是亦妄人也而已矣。

六、是書所用通根排卦、挨星、推運各訣,係從天地之原數而出,猶算學家之用九歸,均可一一還原。

七、是書所用各訣,須分先後,先定坐山,再尋通根,而後排卦。既得卦位,又起挨星。星既合,更用推運。後學僅得一訣,而未知其全,固不可與語玄空。苟得其全,而不知用法之先後,亦未可與言玄空。

八、是書爲孝子慈孫欲妥先靈,恐被邪説所誤者而作。蔣、姜師弟雖有傳註,因嚴守天機不可洩漏之陋習,名曰《辨正》,實反滋邪。兹既得連城派之眞訣,再絞盡四十餘年之心血,一一揭開其隱秘,不僅存《辨正》之虚名,且可得《辨正》之實用也。




[1] 大過,易卦名,上澤下風。

[2] 晦庵,即朱文公熹。元定,即蔡元定,朱子先天图说得之于蔡元定。

[3] 明地理先师,著有《葬经翼》。端木國瑚,清嘉慶时人。

[4] 丁亥年为1947年。邈達先生生于1878年,其年70。

[5] 甲申年为1944年。

[6] 丁丑年为公元1937年,己卯年为1939年,庚辰年为1940年。

此《經》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古文作《堪輿篇》,邱氏作《地理論》,郭氏作《氣感篇》。中卷古文作《天官篇》,邱氏作《天元金書符》,郭氏作《神契篇》。下卷古文作《叢辰篇》,邱、郭二氏未立篇名。相傳出自黄石公,赤松子述義。然亦無記載可考。第其下卷有“無極而太極也”之句。按自上古以迄秦漢,凡言天地、隂陽、河圖、洛書、五行、八卦之學者,只有太極二字,從未有言無極者也。言無極者,自周子《太極圖説》始,蓋本易傳:“易有太極,是生两儀”以推闡之。而陳希夷居華山,已刊有太極圖。相傳希夷受之吕嵒,嵒受之鍾離權,權受之魏伯陽,伯陽聞其旨於河上公。則道家之説,其傳已久,故此《經》雖非秦漢時人所作,因其能明於天地隂陽之故,亦是通儒之手筆,絶非術士之所能爲。蔣子大鴻删去傳述者之姓氏與篇名,殆有深意歟。

   

(古文作《堪輿篇》,邱延翰作《地理論》,郭景純作《氣感篇》)

此卷言氣以成形,因形得數,分天地、隂陽、河圖、洛書、五行、八卦,爲生化萬物之原,而曰化始。

《經》曰:天尊地卑,陽奇隂耦。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作朋,四九爲友,五十同途。闔闢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終始。八體洪布,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極,臨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緃横紀剛,陽以相隂,隂以含陽,陽生於隂,柔生於剛。隂德洪濟,陽德順昌。是故陽本隂,隂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

溯自太極中虚,清陽升而爲天,濁隂降而爲地。《經》云:天尊地卑。尊卑者,非貴賤得名,實上下攸分也。陽屬氣,而氣在形先,因其首出,故得數曰奇;隂屬形,而形居氣後,因其續成,故得數曰耦。《經》云:陽奇隂耦。奇耦者,雖先後有別,實匹配爲義也。天地之尊卑既判,隂陽之奇耦既定,然後天地隂陽,以五形化生萬物,悉可以數紀之。故稱一、三、五、七、九爲天數、陽數而曰奇;二、四、六、八、十爲地數、隂數而曰耦。且稱一、二、三、四、五爲生數,六、七、八、九、十爲成數。

《經》云: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作朋,四九爲友,五十同途。因一加五得六,六去五存一。二加五得七,七去五存二。三加五得八,八去五存三。四加五得九,九去五存四。五加五得十,十去五存五。五者,土之生數也。以一、二、三、四之生數,各加以五,即得六、七、八、九之成數。十者土之成數也,亦由五加五而成。可見五行非土不生,非土不成。故曰共宗、同道、作朋、爲友、同途也。

《經》云:闔闢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終始。即謂一奇六耦在下,闔水之生成。二耦七奇在上,闔火之生成。三奇八耦在左,闔木之生成。四耦九奇在右,闔金之生成。五奇十耦居中,闔土之生成,則河圖出矣。河圖順生,起自下,而左,而上,而中,而右,而下,故一六水生三八木,三八木生二七火,二七火生五十土,五十土生四九金。金又生水,循環而不息者也。更闢一、三、七、九之奇數於四正,二、四、六、八之偶數於四維,而以五入中,則洛書出矣。洛書逆剋,起自北,而西,而南,而東而中。又自中而北。故北與西北之一六水剋西與西南之七二火,七二火尅南與東南之九四金,四九金尅東與東北之三八木,三八木尅中五土。土又尅水,亦循環而無已者也。五兆者,五行之朕兆也。因五行由河圖之順生,洛書之逆尅,以一順一逆之理,流行而爲一生一成之氣,環周於八方。若有終,其實無終;若有始,其實無始。故曰“闔闢奇耦,五兆生成,流行終始”。

《經》云:八體洪布,子母分施。即由河圖之奇耦,闔而爲四象。四象者,太隂、太陽、少隂、少陽也。洛書之奇耦,闢而爲八體。八體者,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也。復由八體而洪布於四正、正維,以化生萬物。是則隂陽爲四象之母,四象爲五行之母。五行生八體,則五行既爲四象之子,又爲八體之母。其八體各相遞嬗以分施之,則八體既爲五行之子,又爲萬物之母矣。故曰“八體洪布,子母分施”。

《經》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即聖人則河圖之四象,以四象各悉爲二,畫成八卦,故得上乾下坤曰天地定位。右下艮,左上兑,曰山澤通氣。左下震,右上巽,曰雷風相薄。左離右坎,曰水火不相射。

《經》云:中五立極,臨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緃横紀剛。即先天變後天,由立極之中五作軸心之旋轉,使得隂升陽降而乾坤交媾矣。軸心一轉,其四周之如輪廓者皆受其臨制而生變易。故北之先天坤變一坎,南之先天乾變九離。東之先天離變三震,西之先天坎變七兑。因四正屬陽,其數奇,故一爻變。四正以南北主中樞,故中爻變,即坤之中爻變陽而爲坎,乾之中爻變隂而爲離也。東西方升降,升則上爻變,降則下爻變,即離之上爻變隂而爲震。坎之下爻變陽而爲兑也。至二、八、四、六之在四維,介於四正之間,而爲南北東西,一緃一横作紀剛者,因四維屬隂,其數耦,故两爻變,以二坤居西南,即由巽之中、上两爻陽變隂也。四巽居東南,即由兑之下爻陽變隂,上爻隂變陽也。六乾居西北,即由艮之下、中两爻隂變陽也。八艮居東北,即由震之下爻陽變隂,上爻隂變陽也。故曰中五立極,臨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二八四六,縱横紀剛。

《經》云:陽以相隂,隂以合陽,陽生於隂,柔生于剛。隂德洪濟,陽德順昌。即謂:陽中之隂,乃是眞隂。隂中之陽,乃是眞陽。因隂在内,須陽在外以相之。陽在内,須隂在外以含之。故曰“陽以相隂,隂以含陽”。陽中既有眞隂,隂中既有眞陽,始由陽以成隂者,繼由隂以生陽,故曰“陽生於隂”。凡氣,以陽爲剛,以隂爲柔。凡形,以隂爲剛,以陽爲柔。始由氣以成形,繼由形以生氣,故曰“柔生于剛”。然則陽之能相,隂之能含,隂能生陽,剛能生柔,其所以能相,能含,能生生者,須本隂之與陽,各自有其德者在也。因隂之德能洪大其陽之施濟,陽之德能順就其隂之繁昌,即隂陽合德而生生不息矣。故曰“隂德洪濟,陽德順昌”。

《經》云:是故陽本隂,隂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谓化始。即總結上文而言無形之先,隂根於陽,以陽生隂也。有形之後,陽根於隂,以隂生陽也。故曰“陽本隂,隂育陽”。實隂陽之互爲其根本,交相爲生育者也。天屬氣,地屬形,形非氣不能生物;氣非形不能成物。形氣相依附,即天地相生成也。故曰“天依形,地附氣”。隂陽互爲根本,形氣两相依附,即是生天、生地、生萬物悉由此而始,故曰“此之謂化始”。

 

   

(古文作《天官篇》,邱氏作《天元金書符》,郭氏作《神契篇》)

此卷合天、地、人而言五星、五行、五德,有自然相應之理。且其應也速於機之在彀,而曰化機。

《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紫微天樞,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東宮,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五德為緯。運斡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

《經》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星之衆多,不知其凡幾,何以僅有五星?地形之變幻,不可以象求,何以僅有五行?因五星得五氣之正,五形得五地[1]之正,猶人之五常得五德之正也。故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經》云: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星,即行星也。宿,即列宿也。行星由軌道流行而不息,列宿在方位列坐而不動;山亦峙而不動,川亦流而不息者也。是則山川非星宿而常同情於星宿,星宿非山川而常同情於山川,故曰“天分星宿,地列山川”。

《經》云:氣行於地,形麗[2]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氣即五行之氣。形即五星之形。地本有形而無氣,得五行之氣行於地,而地之紀以立。天本有氣而無形,得五星之形麗於天,而天之紀以立。人生於天地之間,能因天上五形之秉賦,更察地下五氣之鍾聚,則人之紀亦從此而立矣。故曰“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

《經》云:紫微天樞,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春宫,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即承上文而言形之麗於天者,可分作四垣,惟紫微垣爲最貴,因紫微一星位居正北,以握其天樞,前有太乙以聽其駕馭,譬如人君南面而立,以治天下也。故曰“紫微天樞,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東垣八星,即名天市,因天市有四門,位列於東方,以應四時之春,故曰“天市春宫”。西垣七星即名少微,因少微纏遍於西方,有扶掖西成之義,故曰“少微西掖”。方正之垣,號曰太微,位居正南,可與紫微相對待,故曰“太微南垣”。有此四垣,其光即被於四表,故曰“旁照四極”。

《經》云:四七爲經,五德爲緯。運斡坤輿,光垂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四七,即四方各有七宿。經者,恒常也。角、亢、氐、房、心、尾箕爲蒼龍七宿,首南尾北,常居東方。井、鬼、柳、星、張、翼、軫爲朱雀七宿,首東尾西,常居南方。奎、婁、胃、昴、畢、觜、參爲白虎七宿,首南尾北,常居西方。斗、牛、女、虚、危、室、壁爲玄武七宿,首東尾西,常居北方。因其恒居常位,故稱爲經,而曰四七爲經。五德即五大行星。緯者,往來也。木爲歲星,見於東方,於時爲春,其德爲仁。火爲熒惑,見於南方,於時爲夏,其德爲禮。土爲鎮星,見於中央,於時爲季夏,其德爲信。金爲太白,見於西方,於時爲秋,其德爲義。水爲辰星,見於北方,於時爲冬,其德爲智。因其應時往來,故稱爲緯,而曰“五德爲緯”。

坤輿,即地軸也。乾紀,即天象也。七政,即五星與日月也。地軸之運轉斡旋者,即以迎天象也。天象之精光下垂者,即以合地軸也。其所以能迎能合,有條而不紊者,因五星與日月周流於六虚,交通於八荒,始而終,終而始,無時而或息。其七宿之各居於一方者,亦以七政應之,故角、斗、奎、井應歲星而爲木,尾、室、觜、翼應熒惑而爲火,亢、牛、屢、鬼應太白而爲金,箕、壁、參、軫應辰星而爲水,氐、女、胃、柳應鎮星而爲土,房、虚、昴、星以應日,心、危、畢、張以應月。雖四方各有七政,而其樞機乃握在五星與日月,故曰“運斡坤輿,垂光乾紀,七政樞機,流通終始”。

《經》云: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隂用陽朝,陽用隂應。隂陽相見,福禄永貞。隂陽相乘,禍咎踵門。地德,即地中之生氣也。天光,即天上之星光也。地氣得天光之吸引,而其德始能上載。天光得地氣之翕受,而其光常自下臨。是則天之與地,有息息相通,時時相感之理,故曰“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隂陽,即天地與形氣也。形屬隂,若所朝非陽,即塊然而不靈。氣屬陽,若所應非隂,即流散而無宗,故曰“隂用陽朝,陽用隂應”。隂陽既相朝應,即得隂陽交泰,而自然興旺,故曰“隂陽相見,福禄永貞”。隂陽不相朝應,即爲隂陽孤獨,而自然衰敗,故曰“隂陽相乘,禍咎踵門”。

《經》云: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即謂天因氣以成形,地因形以聚氣。第天之氣無形可見,須視其地之形能盛此氣者,然後知其氣之所臨,故曰“天之所臨,地之所盛”。

《經》云:行止氣蓄,萬物化生。因形既成於氣,則氣爲形之主,而氣行形亦行,氣止形亦止。欲知其氣之所蓄,但觀其形之所止。始則由氣止而其形亦止,繼則由形止而其氣始蓄。是則氣中有形,氣則資形以嬗其化。形中有氣,形即藉氣以兹其生,而化生萬物矣。故曰“行止氣蓄,萬物化生”。

《經》云: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氣,即天氣與地氣也。天地之氣本屬一貫,然須地得其所而後天氣歸之,則天氣與地氣始能两相感應。魂魄離而爲鬼,魂魄合而爲人。遺骸即魄也,魄得安於山川聚氣之處,即魄得寄於星宿所躔之宫。山川與星宿既得合爲一氣,即所安之魄、所寄之魂亦得合爲一氣。子孫之形骸,由祖宗所遺留者也。祖宗之魂魄既得與山川星宿之氣相合一,即其子孫之軀體,亦得由祖宗遺骸所受之氣與天地相合一,而康疆逢吉,富貴夀昌矣。故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經》云: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即總結上文而言天有五星以垂其象,地有五行以成其形,故曰“天有象,地有形”。天以五星之晶光下臨於地,而地下之山川即上感於五星之光,以成五行之形,是則上天與下地實相須而爲用,合成而爲一者也。故曰“上下相須,合成一體”。上下既成一體,即天地合爲一氣,而地理之道亦即在因形察氣,先於有形可見之地,測無形可見之天,再於無形可見之天,合有形可見之地。若能於地而五行得其正,於天而五氣得其正,即於人能五德具其全,五常得其敘矣。是故得氣之高厚者,産聖賢仙佛;嚴整者,産忠孝節義;秀麗者,産文人學士;濃鬱者,産王侯將相。反之則忤逆也,盜賊也,奸邪也,卑污也。甚而至於絶滅也。嗟乎!天蒼蒼兮地茫茫,氓之蚩蚩,而不知天地鬼神有一氣相感應之妙。且其感應之準速,有如影之隨行,機之在彀也。故曰“此之謂化機”。

註:以上二卷可參閲《圓天圖説正續合編》、《先天後天理氣心印》即明。

 

   

此卷言人欲求天地之形氣相交,可從五行、八卦、干支以推測之,合三才爲一貫而曰化成。

《經》曰:無極而太極也。理寓於氣,氣囿於形。日月星宿,剛氣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資陽以昌,用隂以成。陽德有象,隂德有位。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外氣行形,内氣止生。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此之謂化成。

太極者,太即至尊無上之稱,極即無以復加之謂。

《經》云:無極而太極也。非謂太極之前先有一無極,太極之上更加一無極,故曰“無極而太極也”

《經》云:理寓於氣,氣囿於形。氣,即太極中混沌之氣。有氣,即有動静之理。有動靜,即有升降之理。有升降,即有清者升而爲氣,濁者降而成形之理。形既由氣而成,形中本有氣也。始則由氣以成其形,繼即藉形以囿此氣。故曰“理寓於氣,氣囿於形”。

《經》云:日月星宿,剛氣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日月星宿爲陽精所結,氣中之有形者也;山川草木由隂液所成,形中之有氣者也。氣以陽爲剛,以隂爲柔。陽剛之氣上騰,其麗於中天者,則有日月星宿。隂柔之氣下疑,其列於大地者,則有山川草木。故曰“日月星宿,剛氣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

《經》云:資陽以昌,用隂以成。即謂萬物之所以繁昌者,須資始於陽氣之能生;萬物之所以成就者,須用終於隂氣之能成。故曰“資陽以昌,用隂以成”。

望阳按:此互文成義也,即資用隂陽以昌成之意。非必如王解之迂也。

《經》云:陽德有象,隂德有位。此即言地理入用之法。然地理之道,亦不外資陽以昌,用隂以成。第其所以能昌,所以能成者,又在陽之與隂各自有其德。而其德何在?欲明陽德,可從天象以徵之。欲明隂德,可從地位以求之。故曰“陽德有象,隂德有位”。

《經》云: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地,即地形也。因地形有高峻、卑下、横展、直達之四勢,故曰“地有四勢”。氣,即天氣也。因天氣從四正四維,周流而不息,故曰“氣從八方”。

《經》云:外氣行形,内氣止生。外氣即天氣也。行形即地形中有一高一下,一横一直,作行動之勢者,實由於外來之天氣吸引以致之,故曰“外氣行形”。内氣,即地氣也。止生,即生氣行乎地中,發而見於形巒,所稱爲祖宗、父母,以及胎、息、孕、育而終止於化生腦,故曰“内氣止生”。

《經》云: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即謂凡氣之聚散無憑,惟天空之風可證明其氣之聚散也。普天之下,何處無風?但觀其形局之環抱者,即藏風而氣聚。遇缺陷者,即乘風而氣散。故曰“乘風則散”。凡氣之行止無定,惟地面之水可證明其氣之行止也。大地之上,何處無水?但觀其川流之分奔者,即水逝而氣行。得會合者,即水界而氣止,故曰“界水則止”。

《經》云: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此之謂化成。即總括上、中、下三卷而言地理實用之法:先須順從五兆之相生。因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可仰觀俯察,以明其象之與形或正而或變,故曰“順五兆”。次須用先天之卦位,明其乾坤爲天地定位,艮兑爲山澤通氣,震巽爲雷風相薄,坎離爲水火不相射,以合先天四大之局。用後天之卦氣,以明其一六與四九爲太隂太陽相配,得金水之生成;三八與二七爲少陽少隂相配,得木火之生成,以合後天四大之局。故曰“用八卦”。至時運之往來,須從干支以推之。天干首甲,地支起子。甲子、甲戌二紀爲上元,甲申、甲午二紀爲中元,甲辰、甲寅二紀爲下元。以明其地位與天時,或得而或失。因毎元分爲二紀,三元乃得六甲,故曰“排六甲”。至風之出入,水之來去,須由城門以定之。故水從何方來者,即風從何方而出。水從何方而去者,即風從何方而入。因四正、四維各有一城門,非分而布之,無由明其水之來去、風之出入,爲吉而爲凶,故曰“布八門”。五運,即天干之十,各有其合而爲五行之運化。如甲己合化而爲土運,乙庚合化而爲金運,丙辛合化而爲水運,丁壬合化而爲木運,戊癸合化而爲火運。因其有合化之理,即可明其五運各有五行之所屬,故曰“推五運”。六氣,即十二支各相對待。如子午少隂君火,丑未太隂濕土,寅申少陽相火,卯酉陽明燥金,辰戌太陽寒水,巳亥厥隂風木,以明六氣之司天、在泉者,各有其定位,故曰“定六氣”。地德,即地氣也。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爲萬物,即地氣中具有生生之德。欲知其地德之所在,須從氣以成形之處而察之,其地德自明,故曰“明地德”。人道,即正道也。人在地之上,天之下,不能與天地之氣一息相離。人生之軀體由祖宗所遺,人生之性靈實二氣所鍾,天地本無私,祖宗乃有主,若祖宗之遺骸能得天地之正氣者,則其子孫之性靈亦得由正道而爲正人矣,故曰“立人道”。因變化者,即形無定形,氣無常氣,而工有全工也。如地得其所,則遠者能近,卑者能高,頑者能秀,醜者能美,此地形之變化也。天得其時,則老者轉嫩,枯者轉潤,涸者轉流,缺者轉完,此天氣之變化也。若人能於形之無定者而覓得其所,於氣之無常者而測得其時,即爲目力之巧,工力之全也,故曰“因變化”。原終始者,即形爲氣之終,氣爲形之始。然其間由太極中虚,分隂分陽,而天而地,以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藉作因形察氣,要終原始之規範,然後知萬物中物物各有一太極也,故曰“原終始”。

學地理者,能將上述諸法一一明其理而善用之,即地理之道由此而成,合天地人爲一貫之學亦由此而成也,故曰“此之謂化成”。

《青囊經》終。



[1] 五地,東南西北中五方之地。

[2] 麗,附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