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沪者也 | 黑白记忆·上海1980’s:粮油店的记忆
2014-04-22
微观上海
本版照片所反映的人们购买粮食及粮食制品的场景,通常发生在那个年代上海各区属的核心商业地段。我要说的,则是谢伟民先生镜头之外的“粮食的故事”。 1987年6月,位于福建中路广东路口的黄浦区第六粮油商店的柜台前,营业员正在热情接待顾客,以做小生意闻名的该店,是当时上海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每笔生意的平均利润只有区区的几厘、几分铜钿。 我幼时居住的五角场国定路550弄,在80年代,是一个由五角场生产大队的农户与城镇居民混居的里弄。和其他地方的农村不同,550弄的农户们并不种粮食,他们拥有和居民一样的购粮证和粮票。通常的粮食采购,大家必须前往五角场镇上唯一的粮店,粮店距离里弄的距离,大约有4公里。也有例外——镇上的粮店送粮进里弄的时候。 具体的频率我记忆模糊,大致是一月一次。那个日子,几乎是里弄内孩子们狂欢的节日。现在回想一下,那种兴奋多少有点无厘头。粮店的设备前一天就运到了居委会常年闲置的一大间平房里,和镇上的一样,两只储米柜,一只存粳米,一只存籼米。每个柜子有一只方形斜斜向下的出米口,正对出米口的地上,放置一张方形木托盘——经常有顾客米袋口没收紧,造成米粒倾泻满地。 正式卖米的那天,通常是休息日,里弄里半大的孩子和成年闲人,早早就在临时粮店外排起长龙,大家吵吵嚷嚷互相追打调笑,队伍可以长达数十米,和今日排队抢购爱疯的场景有一拼。 卖的还是那点米,呒啥大花头,而且可以卖一天,但大家每次依旧很踊跃。很久之后我才有所感悟:除了轧闹猛的成分,里边其实还有一点对于粮食的原始尊重。仪式感里,平添了几分神圣。 1980年12月26日晨,杨树浦路上一家粮店,买切面的生意特别的好。 记忆里,那个年代的人们,饭量极大,每次不到一个月,一袋米一家人就吃得精光。于是,去镇上买米的任务通常就落到了十一二岁的我的身上。没有自行车,没有公交车,15斤的一袋米,我搭在肩膀上,一路走回。80年代初,如今紧靠复旦新闻学院北墙的政通路上,小河潺潺,杨柳依依。 我记忆中的粳米价格,永远停留在每斤一角七分一。 1983年5月11日,上海南市区(今属黄浦)第六粮店的工作场景。买切面,要半斤,手一抓,分量基本正确;进货、出货盘点,算盘一打,从没兜不拢和错账;粮店里,赤豆、黄豆、大西米,样样卖。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城区,在我们每家每户的不远处,都有这样一家家我们所熟悉的粮店。 在我小时候的回忆里,我们凭购粮证和粮票购米,那时和爸爸一起去粮店买米,觉得是件好开心的事,带着自备的米袋,套在粮店储米柜的出口处,营业员一声,准备好了吗?然后,听到“哗”的一声,米从大漏斗中一倾而下的情景,曾给我很美妙的人生记忆;当时也常听父母讲,粮店的营业员们和蔼、可亲,他们诚信经营、老少无欺。利润薄、分量实、服务好,是80年代申城粮店的普遍特点。 米店画面之外的镜头:80年代的上海,上海市民要凭票才能购买到粮油、副食品等商品。图1981年12月30日晨,排队领取粮票的人群在杨浦区鞍山二村票证发放点门前等开门。 1980年,我成了一名摄影记者以后,经常喜欢朝粮店跑,我镜头里记录下这些画面,曾是那个时代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