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首发] 诊余杂谈(三十八)最近几例发烧病案 [复制链接]

 123xyz123 2014-08-28
本帖最后由 悬壶先生 于 2013-12-26 17:53 编辑

1、我儿,8岁,一月前周日练武劳累后受凉发烧,舌淡红苔薄黄腻,右脉不足,左脉濡滑,予解表、芳化、清热利湿稍佐健脾不效,反而见口干、疲倦、温度升高至39.8°C。思之良久,认为应为东垣之清暑益气汤证,但左手脉大,当去当归加青蒿,一剂体温正常,次日下午两点过又烧至38°C多,查舌如前,左脉变小,右脉已出,以清暑益气汤原方一剂烧退,未再起。后以甘淡实脾,化痰祛湿之剂调理而安。
后在医馆门诊遇一小孩,男,6岁。发烧、咳嗽、疲倦、口干,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滑而数,以清暑益气汤两剂而安。

2、11月30日,我下午门诊回家,感觉怕冷、咽痛,身体局部肌肉跳动感,咳嗽黄痰,量体温38.2°C,查舌淡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沉紧力度不足,尺部紧象尤其明显。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六君加连翘、冬瓜仁。服药后盖厚被子而睡,早晨六点过汗出,烧退,其余诸症皆愈。此次受寒起于前三四天,因十来年未发过烧,所以发现得晚。

3、12月11日,徐XX,女,1岁。腹泻一天7、8次,渐渐成稀水样,体温在40°C左右,咽红有滤泡,舌淡红苔白腻,舌边尖有红点若干,左手指纹紫暗,而右手指纹几不可见。考虑脾虚而夹湿热,受风寒后内陷,予七味白术散加葛根10g、桔梗6g、黄芩4g、黄连2g、生甘草2g。一剂即烧退而大便成型,纳眠皆可。

4、12月14日,孙XX,男,7岁。恶寒,发热,咳嗽,嗓子不红,大便偏软,解起来爽快。舌淡苔薄白而腻,两手脉沉细无力。此脾虚之体,受风寒而内陷,给予小剂量升阳益胃汤2剂,不意一剂即诸症皆愈。16日晚复诊,处以调中益气汤合二陈汤3剂善后。

5、12月23日晚,卿XX,女,36岁,感冒发烧、咳嗽,浑身自觉冰凉发紧,痰黄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紧,尺部甚。患者阳虚并精血不足,受风寒之邪直陷下焦,而上焦痰有化热之象,以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和汤加陈皮、茯苓、胆星、瓜壳。一剂退烧,两剂咳减痰退

按: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伤之人,颇易外感。治病不分清内伤在何处,外邪陷于何处,没有不动手即错的。至于以几个经验方想通治发烧类疾病,无异于守株待兔。而寒在何处,热在何处,也必须计较清楚,分经分脏腑而议,投以归经之有效药物,才能达到以平为期的目的。案1为劳累、外感引动暑湿、暑热伏邪,故以脉症考虑为清暑益气汤证,因左脉大不可进一步补肝,故去当归,而易以青蒿将湿、热从肝经外透。案2、5有类似之处,均中下不足,故需固住中下焦以解表,所不同者,案5为女性,且脉细,故合用有熟地之阳和汤。案3、案4均为脾虚之人,受邪而内陷至脾胃,案3因左手指纹紫暗,心、肝经有郁热,故合葛根芩连汤;案4为典型之升阳益胃汤,以风药升举,脾胃以甘味药接住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