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内家拳锻炼的前后次序: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老阿更 2014-08-31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有很多爱好武术的朋友到我这儿来共同研究武术,当我叫他们把身体站直,站立得要和受检阅的仪仗兵一样,挺着胸、站得笔直时,问题就来了。不是说练内家拳要含胸拔背吗?结果他们给我做了示范:前胸微向内凹、两肩扣着,这样的胸即为“含”;此时后背微驼,再加上两肩前扣,后背真的有“拔”的感觉,而且“拔”得很圆(由于两肩向前用力,应说后背是被横着抻圆的)。不管怎么说,绝对是一个小罗锅。这也许是流传中的张三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的影响所致。

    孙存周老师教我练拳那么多年,始终都要求我要把背挺得直直的,即脊骨要挺直,绝不可向前弯曲。孙存周老师不论平时还是练拳,身体总是笔直的,这也是我一直说他是个帅老头儿的原因。我认为,一个帅小伙练了几年拳,结果反到成了罗锅,穿上西装都不漂亮,这是肯定不对的。我们练武,应该是越练越健壮、越练越漂亮。下边请大家与我一同做“含胸拔背”的试验。

    首先我们做拔背。其实我们上一个试验已做完了拔背:即把身体挺得笔直,挺起胸来,站得和仪仗兵一样。这样背总归是拔起来了。这明明是挺着胸怎么能说是含胸呢?先别急,我们接着往下试。

    在站直的基础上保持身体各部分不变形,向前抬平左臂,将左臂尽量向前方伸展,只是尽全力向前伸,同时注意前伸的左臂要尽量放松。这时用右手去摸你的左胸的胸大肌(即胸脯肉),应当是软的,因为你是放松的。

    你做得越正确、越到位,你练内家拳那种感觉也就越大,你的胸大肌也越松软,甚至会感到整个左臂除向前伸以外,几乎完全放松,一点也使不上劲。尤其是将左手向上将手指竖起来,那种酸麻胀痛的感觉应该达到若不是强忍着,几乎要坚持不住。这时胸大肌会越发的松软,左臂也越发的放松。这时你放在左胸上的右手还会感觉到:胸确实是含着的呢。虽然脊骨挺得笔直,可的胸确实不是挺着而是含着的。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拔背就是将脊椎挺直,含胸就是松肩,也就是尽量的向远处伸展手臂。当手臂是弯曲的时候,则自然是松肩啰。

    请你记住这种感觉和找到这种感觉的方法,逐步地把它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去。

    你定会感觉到姿态变美,体会加深,更能体会到拳的真谛。
    垂肩在前边我们已经做过试验。垂肩就是头努力向上顶,顶得越是用力,肩垂得也越好。

    经常练习内家拳的人,确实都有些溜肩膀。有的朋友问我,练了半天结果练成溜肩膀,这是不是会影响形象,使自己变得不美了呢?其实不然,溜肩膀会使你的脖子显得略长,既然肩都练溜了,肯定是下了功夫。练到这种程度,你的脖子肯定也粗了,两肩头的三角肌(即俗称的虎头)也大了,一定会变得更精神、更漂亮。

    另外,端肩膀也绝不是什么好词,“寒肩高耸”是描述痨病腔子的形象,“像个缩脖子鸡”也不是描述形象美的词儿。这就好像你坐在最后一排看芭蕾舞,虽然你看不清演员的模样,但脖子最长的演员一定能最先引起你的注意。朋友,练吧,使你的肩垂下来,你会感觉到变得像一只天鹅一样,尊贵、高尚。

    关于坠肘,有的人认为坠肘就是“肘不离肋”,也有人认为坠肘是胳膊永远不伸直,大胳膊(即肱骨)总是有些下垂,不能使肱成水平或上举。关于坠肘我有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多年随孙存周老师学习、改正,逐步体会出来的。下边我们共同做坠肘的试验。

    我们仍以左手为例:先将左臂手心朝上,如手托一物向前自然抬起,手的高度与心口齐,这时肯定是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在这种基础上,转动手腕和小臂,使手心朝下;也可在手心朝下的基础上将手立起来,成为手掌向前推。注意,不论是手向下按(即手心朝下),还是手向前推,都要保持着原来的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

    现在结论有了,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肘尖朝下,这就是坠肘。大家应多加练习和体会,把坠肘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要形成一种习惯。由于坠肘是大臂不动,只是腕和小臂转动,所以有的书上写成“胳膊如拧绳一般”。

    经过长期的练拳,坠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这时你会发现你胳膊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当你伸直胳膊,手不动,肩也不动,这时肘可以转动,当你的坠肘还没形成习惯动作时,或称下的功夫还不到时,手、肩不动,肘是转动不了的。要是也想体会一下转肘,将手按在桌子上,这时则是很容易做到。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真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关于顶劲,前边我们已经做过头向上顶,同时也是肩向下垂的试验。顶劲,一定是头向上顶,这一点是容易统一的。可能是一提到“顶”,则首先想到了牛羊,因为它们都是用头去顶。也听到过一些行家讲解“虚领顶劲”,是将头“虚虚领起”。为什么叫“虚虚领起”呢?是因为头即要向上顶劲,又要转动自如,所以是将头“虚虚领起”。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弄不明白。下边咱们按照我的理解来做个试验。

所谓虚领的领,我不认为是“带领”的“领”,也不是“领东西”的“领”,这个“领”是衣领的领,而且是指中式褂子的立领(因为那时还不时兴西服和T恤)。

为什么叫“虚领”呢?如果你高昂着头,你的后脖梗一定和衣领贴得很紧,脖子和领子贴得很紧则应称之为“实领”。如果我们收一点儿下巴,把颈项竖起来,这时你的后脖梗会与衣领似挨不挨,这不就是“虚领”吗?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把武术中的理论,或者是人们心中神秘莫测的高深理论看得太简单,说得太通俗,是不是对武术理论有些贬意?其实真是没有贬意,这么多年来老师是这样教的,我也是这么练的,绝对是从实践中体会来的。再说,理论是指导行为的,如果不说简单,人们又如何去练习呢?别看说得通俗简单,真的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应记住这样一句话:越是简单的也就越复杂。

在“虚领顶劲”的试验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做得正确、到位时,你的脖子会梗梗着,会感到有劲、精神,似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尚武气概。

有些事情确实是相通的,不信你注意一下美国拳击运动员泰森,他比赛时虽然赤着背,但你看他的脖子是不是也在做着“虚领顶劲”?!

在练拳中,“虚领顶劲”要变成一种习惯动作:精力特别集中的练,瞪着眼、自己真有一种像牛犊子似的感觉,即所谓“气惯于顶”,这样确实会加强头部的冲撞能力。中学时曾逞能将一个一公分多厚的松木门板用头撞得断裂,除了头有点疼的感觉基本没事。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去做撞门板这样的试验,没有意义。我说这些绝不是吹虚自己武功有多强,只是把我做过的傻事告诉你们,叫你们别去干。你想,当年头撞木板时要真是把脑袋撞出毛病,哪可能现在和大家谈练武术的自身感受。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垂肩坠肘、虚领顶劲

注意:现在讲述所有试验均围绕着内家拳的“正”和“整”。开始先将“整”搞清楚,这是所谓内劲的基础;“正”则是为了更进一步“整”和规矩。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增加形意拳基础训练的原因  

    形意拳动作朴实无华,看似简单,真正想学好就会感到有一定难度,真是应了:“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的”那句话。很多人认真的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动作仍不规范,且练拳的效果也不明显。

    形意拳的基础是三体式,练习三体式确实有一定难度。多年来形意拳的教学都是上来就学三体式,用三体式来练三体式。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一开始就练三体式,就像没上过小学的孩子直接上中学,肯定极为困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教?如何学?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循序渐进,都应有基础才行。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所以我在形意拳教学中增加了基础训练。完成基础训练后再练三体式,腿的肌肉有一定力量后才有资格练习三体式,就相对简单易学了。

基础训练一  蹲起

   (1)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脚尖略外展,使两脚成约六零°,身体直立,挺胸抬头,两眼看天花板,这是为了确保你挺直脊背,两臂弯曲并抬起使小臂与胸平行,与肩同高,两手自然握拳。

   (2)两腿弯曲下蹲,眼睛一直看着天花板,这是为了保证你下蹲过程中躯干始终保持竖直下降,不会出现弯腰撅屁股的错误动作。

    下蹲时膝关节的方向要与脚尖方向一致,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只有这样膝关节才符合运动生理学。今后无论作何种动作都要注意这一点。若膝关节方向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则膝关节将受到损伤。
    下蹲时尽量蹲的低,当然刚开始要求你蹲的和我一样低是不现实的,因为我已蹲到最低
点,屁股已经差不多是坐在地上了。但只要你有往低处蹲的要求,尽力而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会逐渐增强,即通常讲的“开胯”。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步的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否则将使你受到伤害。柔韧性的提高了对今后练拳大有好处,练拳的动作容易达到标准。应当注意的是:提高柔韧性不是单靠蹲起实现的,在今后练拳的过程中,你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逐步提高。

点,屁股已经差不多是坐在地上了。但只要你有往低处蹲的要求,尽力而为,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柔韧性会逐渐增强,即通常讲的“开胯”。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要逐步的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否则将使你受到伤害。柔韧性的提高了对今后练拳大有好处,练拳的动作容易达到标准。应当注意的是:提高柔韧性不是单靠蹲起实现的,在今后练拳的过程中,你各方面的能力都会逐步提高。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二:转身卧腿下蹲  

        (1)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臂侧平举,身体直立。

                                             (2)向左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左转体一八零°,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成为左腿在前的卧腿姿势。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左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的右脚跟上。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3)转体起立:身体向右转动,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身体起立恢复两臂侧平举的站立姿势。

            (4)向右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右转体一八零°,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成为右腿在前的卧腿姿势。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右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的左脚跟上。

(5)再转体起立,继续做向左转体卧腿下蹲。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做下去。

尽量坚持用力,感到累,再停下来休息。

转体卧腿下蹲练习不但对增加腿部肌肉力量、耐力大有好处,而且对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三  面对墙壁下蹲法   

(1)预备式:面对墙壁,双脚并齐,使两脚脚尖顶到墙根上,面对墙壁站直,这时你的鼻子也贴在墙上,就这样面对墙壁站直站好。

(2)下蹲:若想下蹲,只能是鼻尖贴着墙,膝盖贴着墙向下滑动。两手在身体两侧或背着手,这时屁股要用力向后撅,而且要往上用力翻,使脊椎挺得成反弓形。

开始练习时可能蹲不到底就会因向后摔倒而失败,但只要你坚持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你一定能完成这种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下蹲动作。这对你的控制能力及腰肌都非常有好处,这样做不仅使你的身体强壮起来,而且会使你思想上有所提高。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稍加努力即可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事,从而对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更有兴趣和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你腿部的肌肉已经具有一定力量了,这时你已具备了站好三体式的条件。可以进入下面三体式的练习了。
内家拳基础:蹲起开胯、转身卧腿下蹲、面对墙壁下蹲


内家拳锻炼的前后次序: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腰脊是第一主宰,喉头是第二主宰,心地是第三主宰;
丹田为第一宾辅,掌指为第二宾辅,足掌为第三宾辅。

《心会论》出自何人之手,已经无法考证了。但它作为一篇指导传统武术练习的古籍理论,在中国武术史上占的位置不可谓不重要。言辞虽短,但言简义赅,发人深省。我在早年习武时就读过。终因经历尚浅,未能得其真意而弃之不顾。庚辰年春,一向不言武事,也不准我们探问武术之道的恩师,忽然要给我们讲一讲中国的武学,于是就有了这几篇文章。
《心会论》知道的人很多,能做出科学解释的人就不多了,能挖掘出内在真意的人就更少了。通过恩师的讲述,我才知道,《心会论》不仅指明了武学的进阶之路,而且明示了武学的三个层次:术,功,道。及其必不可少的练功步骤和方法:腰脊,喉头,心地。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供有志于武道者参考。由于未取得恩师的许可,以及文字整理上的一些问题。只整理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最根本最基础的部分。师曾语余:这点内容,就是拼着命,也够你练三年的了。
《心会论》,所谓“心会”就是用心来领会,就是“意会”,让你来体会炼功过程当中体内有这么一个主宰。他说第一主宰是腰脊,可是我们在炼功是首先是神做主宰。其实这两个并不矛盾。在传统气功的歌诀里面是紧挨着的。如《心会论》和《周身大用论》。
《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和意静”,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神做主宰。实际从整体来讲,应该是神作主宰。神怎么主宰我们的形体?意念一动形就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做不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手要拿东西,意念一想手动手就动了,但是你没有体会到身体里面是怎么运动的,那就不是有意识的自觉地动,你要做到有意识的自觉地动,那就需要炼。
怎么炼呢?这两个歌诀就把炼功的前后次序关系讲清楚了。一开始你做不到用神主宰身体,那就先用腰作主宰。歌诀中讲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宾辅。这个第一主宰不是第一重要,而是讲从炼功步骤上首先要炼腰作主宰。腰主宰形体得通过气,这就需要把气和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气沉丹田。练静功要气沉丹田,练动功也得气沉丹田,气沉丹田后再和腰脊结合起来,“腰脊是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就是这个意思。
气向丹田集中需要意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但气怎么和腰结合起来?《心会论》里一是腰,二是喉头,三是心地;《周身大用论》里第一是心地,第二是遍体气流行,第三是喉头。其实按练功要求来讲,应该第二是喉头,第三是气遍体流行。气遍体流行关系到腰和丹田相结合的问题。尽管古人把腰和丹田问题作为一个诀窍指出来了,但是没有明确讲怎么解决它,我们研究松腰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旦腰松了,气机变化会非常快,那时练拳就是真练了,现在顶多算是活动活动筋骨。
如果你腰松了,看别人练拳,就能看出有的动作能连到腰上,但只能连到腰的外圈,连不到中心点。而大多数人连外圈也连不上。
只能先说这么多了,关于隐于其中的具体练法,请结合其它两篇文章(《周身大用论解秘》和《苌乃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的内功心法》)来领会。

   
内家拳锻炼的前后次序: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内家拳锻炼的前后次序: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不能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
《周身大用论》讲:“一要心性和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第一要点是精神要静,精神安静后去统帅身体。这是以神做主宰。从整体来讲,神应该是作主宰。神主宰我们的形体,意念一动形体就动。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周身大用论》里第一是心地,第二是遍体气流行,第三是喉头。《心会论》里讲一是腰主宰,二是喉头主宰,三是心地主宰。最重要的是心性,喉头是第二位,丹田是第三位。其实按练功要求来讲,应该第二是喉头,第三是气遍体流行。而《周身大用论》里没写丹田,说的是“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全身气流行本身就是丹田和腰结合的问题。
松腰练的是丹田气和腰结合起来,遍体气流行了,气足了,意念的统帅能力就强了。如果腰解决不了,你光练力由脊发,将来会力由脊发了,弄不好就会出毛病。腰松不开,气机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转换。很多练太极的,到了晚年红头涨脸,那是虚阳上越了。有的得半身不遂,就是因为腰没解决好。力由脊发,必须松腰。《心会论》里的第一主宰,要当作宝贝来练,它是炼功夫的最最根本的基础!!!
如果不从气上走,不从腰上走,光从形体上走,那样炼一辈子拳,到最后从“武”上没解决,从身体好上也没解决,甚至于寿命也不长,就白练了。
“三要喉头不能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喉头的问题关系到练功进入到一定层次后的具体功法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功夫是怎么来的?光有了指导思想和原则还不行,练的方法要全,针对自身特点,练的要细致周到,练的部位(形、气、神)要全,要“表里精粗无不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歌的关键。一般解释为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吾师在讲解《心会论》时提及“十三势歌”,说:这么解释也不能算错,因为练太极拳关键在腰,但就不够深刻了。有的拳谱讲“命意源头在腰际”。从文字上来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具体到练习上就有区别了。“腰际”,腰那一片。范围已经很大了。究竟在哪儿啊?
我所得的师传真谛是“腰隙”,腰的缝隙,腰椎当中那个缝隙。它的精确位置就在(从解剖来说)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之间。(从气功和中医来说)即“命门穴”,那个地方是人的元气生发的地方。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难经》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我在随师学习的时候,恩师曾明确指出:人体里面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和先天气在那儿混合,变成人体生命的整体的气。
“命意源头在腰隙”关键是这个“在”字。简单点说,就是我们人的气和神意的发源地在“腰隙”——命门。练十三势要从那儿发出“意”和“气”。要特别特别注意:不是想到从命门那儿出来!!!得是真真正正从命门那儿出来才行!!!这才叫“命意源头在腰隙”!!!
可能有人要问,意识不是在脑子里吗?怎么能跑到那儿去呢?这就需要练。练太极要练气,太极之气得从丹田出来。《心会论》里讲有三主三宾。腰为第一主宰,喉头为第二主宰,神意为第三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手为第二宾辅,足为第三宾辅。
一般对《心会论》解释不够全面,就以为“主”是重要,解释为:第一重要是腰隙,第二重要是喉头,第三重要是神意。恩师在讲《心会论》时予以点破: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这种秩序是讲的练功的步骤!即:第一步要以腰为主宰,丹田来辅佐他。用丹田气来辅佐腰就是“气贴于脊”,把丹田气收到腰那儿去,宾和主结合到一起。
怎么结合?就先得注意腰隙,老注意他,注意得非常好了,一动,意念就在那儿。一动弹丹田就连着手。丹田连着手也就是腰连着手了。“一身备五弓”,五张弓就连上了。练太极拳不是丹田气直接过来,而是从脊柱“一身备五弓”这么过来的。命门相当于“一身备五弓”中脊弓的弓背。从那儿一动弹,全身整体的动。
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是气和意念真正要从腰部命门那儿出来。把丹田气收到腰,在通过腰形于四肢,认真练他,就从太极拳进入到太极功的层次了。练法是:一开始先注意命门,意念把气引到命门,气集中到命门之后,命门升发的气和全身的气连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那儿发出来。把我们的神气形往命门集中,等集中好了,习惯了,再从那儿爆发到全身。不是光注意他就完了,要从那儿发出来。
认真练第一主宰,从外在的形体到内在的气机都会发生变化,到一定程度,呼吸会变得深细匀长,命门那儿会自己“呼、呼”的开合。在《苌乃周“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的内功心法》一文中介绍过山东师兄的练功景象,此不赘述。
一旦腰松了,身体气机变化会非常快,身体素质也会迅速提高。腰松开以后,气往脊骨里面走,脊骨里面的气会和四肢连起来。意念一动,气往回走。就是练形意拳要求的:用顺力之法,“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合而不流。”
练太极拳都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练松腰也是为了气沉丹田,上面讲了丹田是第一宾辅,是来辅佐腰为主宰的。练太极气沉丹田不是目的,是为了让气更好的贴于脊,以便于力由脊发。


内家拳锻炼的前后次序: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