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讲写对仗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蔡宝瑶

 冷鳳 2014-09-01
  写对仗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宽对”:顾名思义,就是比较宽松的对仗,只要平仄相对、同词性的词相对就可以了,不讲究词的具体门类。写诗只讲工对不行,大多数情况离不开宽对。
    第一、严格的工对很难,一般也没有必要那样苛求。在不以言害意的前提下,尽量求工,是必要的。但如求工过切,即会妨害诗意的顺畅表达,甚至由于用词总是局限于狭窄的范围而造成同义反复。好的工对,往往属于“妙手偶得”,不是刻意雕凿出来的。所以多数诗作,用的都是不太严格的工对、邻对(把相邻的门类合用,如把天文、时令、地理方面的词,合在一起用),还有宽对。即使总体上算工对的对仗,往往也有少量或个别的字用了宽对。在七言诗句中,前四个字对得较严格,后三字,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讲究的情形,比较常见。特别是最后一字,连词性都不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李白《寄淮南友人》)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刘威《游东湖》) 
     第二、首联和尾联的对仗,本属可用可不用,如果用对仗,就更允许宽松些。有不少就是半对半不对。似对非对,这都是可以的。例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君游丹陛已三迁,我泛沧浪欲二年。”(白居易《夜宿江浦》)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王安石《金陵怀古》)
     
第三、错综对,是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出句和对句中,同类相对的词,在位置上不对应,错了位。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几例,都是对得特别好的流水对。 实际上,流水对与一般并列对仗相比,在字词的选择上,余地更小些,难度更大些,其中有些字更难免用宽对。 
   
    【一】多用宽对。由于工对的范围很窄,求工太过,常犯“合掌”如“室”对“房”,“别”对“离”。
而宽对则不受词类的束缚,较自由地表现文思,抒发情感以及意境上的优势,弥补遣词上的松泛。杜甫格律严谨是世所公认,但有许多超乎寻常的宽对,值得学习:
    1.词性不同,也用作对仗的,如: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
    2.超乎宽对,令人感觉似对非对的,如:
     “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送贾阁老出汝州》
    3.仅前二字相对者,如:
     “黄云高未动,白水已扬波。”(《日暮》)
     “菱热经时雨,蒲荒八月天。”(《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
    4.以疑问句作对仗,如:
     “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高三十五书记》)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观兵》)
    5.只有一字相对者,如:
     “久待无消息,终朝有底忙?” (《寄邛州崔录事》)
    6.语法结构不同,也作对仗,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侯孝琼教授说:“杜律正是有如此众多的宽对和似对非对的对仗句式,使得杜律能曲折尽意,既守‘法’而又不为‘法’所拘缚。”此话诚然。
    【二】多用反对。
    刘勰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
    侯孝琼教授说:“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其间虚实、上下、是非、有无等等,都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 矛盾对立面,而律诗中的‘反对’巧妙地用对仗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社会中矛盾的‘趣合’。在这类对仗中,矛盾的双方既向外延伸,各自走向一极,形成一个有 张力的‘场’,又向内聚合,说明一个共同情理。” 
    杜甫绝对是这方面的高手。下面是他一些反对例子:
    有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动静:人幕旌旗动,归轩锦绣香。 (《魏十四侍御就敝庐相别》)
    多少: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摇落》)
    落生: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遣意二首》之一) 
    去来: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梅雨》)
    短长: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秋野五首》之三)
    新旧: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有感五首》之一)
    明暗: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重轻:烟花山际重,舟辑浪前轻。(《泛舟送客》)
    深浅: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七)
    暖寒: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十月一日》)
    非是: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
    去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合分: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严中丞枉驾见过》)
    【三】多用流水对。
    流水对是指构成对仗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因为这种对仗形同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叫“流水对”。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杜甫《畏人》)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杜甫《示侄佐》)
    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 (杜甫《收京三首》之二)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杜甫《蕃剑》)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 (杜甫《月三首》之一)
    看花虽郭内,倚仗即溪边。 (杜甫《倚仗》)
    那因丧乱后,便作死生分。 (杜甫《怀旧》)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 (杜甫《寄贺兰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
    流水对以五言为多见,也有十四个字分两句的。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人唇。 (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
    唯将午夜常开眼,报答生平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 (高适《闲居》) 
    【四】尽量采用不同语法结构的对仗句式,语法结构种类繁多,尽可让我们随意采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种不同的语法结构。
    相邻两联的结构应尽可能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句式结构,一是词语结构。下面举几首为例(所举都是颔联和颈联)。
    “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颔联两句是一四结构;颈联两句是二三结构。颔联出句把白露一词分开,对句把明月一词拆散。颈联是个有无对
    “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杜甫《春宿左省》)。颔联两句是四一结构,颈联两句是二三结构。词语结构两联各异。
    “
残云--太华,疏雨--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颔联是二一二结构,颈联是二二一结构。残云”“疏雨树色”“河声结构不同,归太华”“过中条随关迥”“入海遥结构也不同。
    “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颔联四三结构,颈联二二三结构。自去自来老妻画纸相亲相近 稚子敲针梁上燕为棋局水中鸥作钓钩结构都不一样。
    
    五,戒忌两联内容重复雷同,避免同类连叠
    对仗两联的意思最好有所分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或一联说理,一联叙事。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近体中二联一景一情,法也。”
    要避免同类连叠。就是将同一类名词叠用。例如李商隐《马嵬》的中两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说:“此诗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
    如果同类名词都用在同一位置上,那更是诗家之忌了。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中两联: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六,
“合掌”之忌 
    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
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例如: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诗。” 
    前一联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联的“短李”、“迂辛”是人名,总之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专用名词。两联都是以专用名词开头,句子后三字 的结构也一样。这就是“合掌”,是对仗之大忌。上面例举的两联中,有四个专用名词,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诗人有办法规避它。这两联,白居易实际上是 这样写的: 
    “高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这样一调整,就避开合掌之病了。 
    
还有人认为,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
    
又如出句用“河”,对句用“川”;出句用“红”,对句用“赤”,出句用“兵”,对句用“卒”,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
     一 、造成合掌的三种情况:     指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相似,犹如两掌相合。律诗字少意丰,必须惜墨如金,以有限的字词表达更多的情景意蕴。写律诗合掌是乃作诗之大忌。我们在写律诗时,往往会犯了合掌的毛病。常见的合掌有如下三种情况:
    其一,一联内用同义字、同一字相对。
    如:“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皆”、“尽”合掌。还有其它同义字如“犹、尚”、“因、为”、“听、闻”、“知、觉”、“如、似”等等常会构成合掌。
   如:“谁闻陇水回肠后,更听巴猿掩袂时。”(联中“
闻”、“听”合掌了)
 

    其二,对偶句中出句与对句部分词语意思相同,也是合掌。
    如:“仙人洞里怀先哲,会议厅中忆昔贤”“怀先哲”与“忆昔贤”合掌了。
    如:“古迹高昌遗址破,交河故地旧城残”“遗址破”与“旧城残”合掌了。
   

    其三,“事异意同”即对偶句中的出句与对句所用辞藻典故虽不同,但两句含义一样或相近。
    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虽写两种动物,两种神态,而含义均是思乡。两句不可一意。
    如:“力锤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纪昀曰:“二句亦合掌”。
    如:“抗日军民驱虎豹,歼敌劲旅战熊罴。”(明显合掌)
    如:“每借浮云遮丽日,常生迷雾蔽晴天。”
(明显合掌
    如:“千山披素裹,万壑挂银装。”
(明显合掌

    二、举例分析合掌原因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二句,一般应当内容不同或者相反,如果上下二句意思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或者     对仗的方式相同,或者用了同义的实词,都称之为“合掌”。
    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加以讨论。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王藉。
    王藉在诗中两句都以描写声音的字来衬托“安静”的诗境,其中“噪”对“鸣”、“逾静”对“更幽”,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相对,视为合掌。
    (2)“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唐.郎士元)
    诗句中上下句的后三个字“不可听”与“岂堪闻”句意相近,所以也是合掌。
    (3)“蚕屋朝寒闭,田家昼而闲。”(宋人.耿湋)
    此写出村居景象,“朝”、“昼”都是实词,都是表示白天的意思,词义相同,所以合掌。
    (4)“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林黛玉、史湘云)
    红楼梦中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句,为什么说合掌呢?因为牛女就是织女,而“织女,天帝孙也。”牛女与帝孙是一个人的意思,所以这个诗句合掌了。
    (5)“继往开来鸣玉振,承前启后响金声”。
    今人徐先生在贺湖北诗词学会成立的七律。这一联对仗句中的“继往开来”与“承前启后”是近义词,所以视为合掌。
    以上五个例句,上下句的意思重复,符合合掌的定义,应视为犯了合掌的毛病。

    三、再举几个不算合掌的例子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杜诗《客至》中“缘”与“为”是同义词,王力先生在评论这一联时认为:“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合掌。
    (2)“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
    颔联中的“如”和“似”是同义词,也不应视为合掌。虽然,“如”和“似”在这里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意思是“像”,但在一首诗中,上下二句意思相差甚远,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没有给读者形成重复的感觉,不算合掌。
    (3)“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林从龙)
    著名诗人林从龙“情寄新章柔似水,愁牵微雨细如丝。”的诗中,也将“似”与“如”相对仗。这种情况与杜甫的七律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中的“如”和“似”相似,但两句的意思极为相近,所以应视为合掌。
    (4)“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元,萨天锡)
    诗固好,但“闻”、“听”字意重。宜改作“地湿厌看天竺雨”原诗是合掌的,改了一字,避免了合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