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慎给孩子贴标签

 昵称0byAj 2014-09-02

  经常听到周围大人说:“你孩子真乖啊,我家怎么那么淘气呢?”“怎么这么胆小啊!”“我们家的孩子特别不听话,犟得很。”孩子小小年纪,就被人贴上了不好的标签。

  贴标签会影响到大人对待孩子的行为。如果你对孩子是正面的评价,比如乖、听话、勇敢,那么你就会对孩子做出更多的正向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良好互动;如果你对孩子是负面的评价,比如不乖、不听话、胆小,那么你就会对孩子做出更多的负向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不良互动。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她。皮格马利翁给她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对她说话。有一天,雕像真的开口说话变成了真人,做了他的妻子。这就是赞美和期望产生的作用。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在加州一所学校随机挑选出A、B两组学生,并对教师说,“经过测试,A组学生智商很高,将来必定有大成就。”尽管实验者告诫教师,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这些孩子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然而,一年之后,A组学生的成绩比B组显著优异。也许,正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导致了对待学生不同的行为,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

  这一实验结果,甚至在老鼠身上也得到了重复。1963年,罗森塔尔告诉学生,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分为聪明鼠和笨拙鼠。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聪明鼠更快的走出迷宫,找到食物。也许,拿到聪明鼠的学生更多的鼓励老鼠去通过迷宫。

  家长一旦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对孩子就有了一个或明或暗的预期。这个预期,会让我们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孩子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会根据我们的感觉、我们头脑里的框框、我们的判断,自上而下的去评判孩子行为,而不是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和真实反应来看待他们。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我们也会更容易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沮丧和愤怒。

  举个例子。A家老觉得自己孩子不乖、倔强、胆小,B家觉得自己孩子挺好。有一天,两家一起去玩,看到一个玩具,两个孩子都很想买,于是和家长理论。A家长觉得孩子太不听话了,都说不买了,还找这么多借口,于是训斥一顿;B家长觉得孩子挺有想法和主见的,能够想到很多办法争取、协商,这个品质值得鼓励,于是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经过考虑后再决定买不买。

  在路上,遇到几个大哥哥在和一只小狗玩,两个孩子都远远看着,又舍不得走开。A家长看孩子畏畏缩缩的样子就着急:“怎么这么胆小,小狗有什么怕的,想玩就去啊!”B家长觉得孩子是在观察,于是耐心等着孩子:“你在看大哥哥和小狗玩,看起来挺有意思的。”等孩子想去玩了,再轻推一下:“你也想去试试看。我们一起去?”

  长久下来会怎样呢?A家的孩子,可能真的越来越不听话、不讲理、退缩;B家的孩子,可能学会了自主、协商、有判断力、自信。

  我们一旦给孩子贴上了标签,就会更多的注意到孩子符合标签的行为,而对那些不符合这个标签的行为,常常忽略了。尤其可怕的是,有些本来是中性的行为,家长都给归类到负面行为去了。结果,家长越是不想孩子胆小,越是强化了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也给孩子自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我就是胆小,我什么都不敢做。”慢慢的,孩子真的胆小了,总算符合家长的预期了:“看,我早就说过他胆小,你们还不信。怎么样?”哀哉!

  给孩子贴标签,请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