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诗余话(17):押韵随写 因与木兰云丛先生、钓鳌词客先生、踏浪无痕先生讨论押韵的问题,又说了许多话。现略加整理,抄录在下面: 1汲汲于“古诗词”的名目,是毫无意义的。不但用“新韵”不算“古诗词”,用“旧韵”的也不算,古人写的才是“古诗词”呢。后人依照前人范式写的,应是“古体诗词”,“体”者,范式也。 2那前人的范式,是否包括“旧韵”呢?本来是不包括的,如曹操、陶潜写的四言诗,明显和《诗经》的读音不同,韵脚的读音自然也不同。李白拟写的五言古诗,大体是阮籍的路数,可是李白用的是唐音。从来就无人指责曹操、陶潜、李白。 3押韵用“旧韵”(实际上是《切韵》系统的“旧韵”)是宋以后的事。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能单单指责儒士抱残守缺(当然也有抱残守缺的成分)。在我看来,在元朝,由于异族的入侵,北音成了官方语言,可是儒士发音,仍是南音,用“旧韵”,反倒是近乎“读写合一”的。《中原音韵》的整理,是为了什么?是推广“普通话”?不是的。是因为写元曲唱词要用北音,不然就无法演唱。可是元曲繁荣,需要大量南方儒士编剧本,才会需要这样的工具书。发北音的作者编词儿,不需要韵书,许多民间艺人,字也不识,一样编了许多好唱词儿。 4明初光复,有《洪武正韵》,实际是“南音官话”,和今天的“南音普通话”相类,能听懂,调调却不同于北京音(那时是大都话)。按说朱元璋一伙,不过是淮、浙两集团,不用乡音为官方语言,实在是元朝“官话”通行多时,用乡音就无法办公。可是儒士写诗词,还是乡音舒服,科举又不考诗赋,所以未能推广。 5但是到了明清两代。不但“官话”(北音)与“旧韵”发音不同有许多,就是南方儒士的实际发音,也和“旧韵”有了许多不同。此时南方儒士的乡音,估计也是无法纯正,与“南音官话”杂交了不少。近代南方,有身份的人日常也是说“官话”,乡民倒是方言,就是证据之一。此时重修“旧韵”,应是理所应当的,可是没有,这就是抱残守缺的表现吧。不过此时诗词业已衰落,不过是儒士的无聊消遣。尤其是清儒,重要的工作是考据,从《诗经》直至李杜诸人,都是清儒注释得最好。而“做学问”,非得精熟“旧韵”不可,就是隋唐以前的诗文,发音也是离“旧韵”近些。 6纳兰性德是满清亲贵,说话纯正“京片子”味儿无疑。他是极好词的,竟然要重新修订《洪武正韵》,为何呢?据我的猜测,他是觉得依照实际读音写词,更为惬意,就想为其师友做点儿实事儿吧。因为对于《洪武正韵》的所谓“修订”,只能照着他那帮子操着“南音官话”的朋友们的发音修订,别无另路可走的。可是他早死,他的儒士哥们儿也不领情,就毫无结果了。 7从以上源流来看,并无拟古就要依着“旧韵”的规矩,“旧韵”(南音旧韵)与今日的读音部分脱节,实在是南音儒士不注意随时整理的缘故。实际上,韵也总是与时俱进的,只有不关乎实用的小圈子里,才会有填词写诗填词必须用“旧韵”的奇谈怪论。 8举昆曲为例:昆曲是南方人总结旧曲创新的,用“平水韵”,另有北昆,用《洪武正韵》。其实昆曲中既有南曲曲牌,也有北曲曲牌。要是依着“旧韵”的规矩,北曲就得用《中原音韵》,因为北曲的“旧韵”正是北音!可要是如此拘泥,新编的唱词,演员唱不好,观众听不懂,只能剧团倒闭。 9以上虽是“学问”,但是也是废话。如何用韵,才是符合“规矩”,只要提一个问题,就是非分明:“押韵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也只能是追求诗歌的声韵美,舍此无他。写罢诗词,诵读出来,不合辙押韵,说当初合辙来着,有用么? 10古体诗韵脚粗疏,近体诗和词则不同,这两种文体,是以严格的平仄和韵脚来追求诵读之声韵美的。看杜甫长律,无一邻韵,下了好大功夫。可惜由于语音的变迁,无论平仄,还是韵脚,都是斑驳了。今人读某些近体诗与词,与唐人读《诗经》是近似感受,是无法完全体验其声韵美的了。如“即从巫峡穿巴峡”,按北京音来读是“仄平平平平平平”,哪还有读律诗的感觉?!所以要欣赏近体诗平仄韵脚之和谐美感,一是选取那些语音未变的旧作,二是依照自己的发音另写新作。想想费劲巴力,挑选平仄韵脚,写出来的东东,自己一读,还是“古体”感觉,多冤! 11再补充一点对付胡搅的言辞。要是有人说:“唐诗宋词出生时,用的就是‘旧韵’,所以现在写‘古诗词’就得用‘旧韵’,要不就是‘新诗’、‘现代诗’。”可以这样回答他:“唐人把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可是无论写那种,都是用唐音押韵。也没见哪个唐朝人说,用汉魏六朝的韵写,才算‘古体诗’,要不就是‘唐诗’!” 12对于“新韵”,我是颇有意见,不过是北音十三辙的些许改动,竟敢说是“中华新韵”,真真欺世盗名。另外写古体,写词,都可用十三辙类的宽韵,写近体诗应当严格押韵,eng、ing、ong之间乱跑,就不是律诗的感觉了,应当“韵依汉语拼音方案”。 13对于南音旧韵,应当整理发展,使其符合“南音普通话”的发音。吴、闽、粤等地发音不同,似乎应有多个版本。要是完全用方言押韵,有苏州评弹、布袋戏、粤剧等项,其辙口正可作良师。南方的朋友写诗,依照“旧韵”还好些,起码有入声,要是按照北音,就更是“读写不一”了。新旧韵之争,不要落到“一统”的泥潭里,才是实事求是,才能回归追求声韵美与追求“读写合一”的正道。 14如何“食古”,是一个问题。白石老人言:“似我者死,学我者生。”值得借鉴。 15词客兄就是高,我与云丛先生讨论的是“术”,您说的可是“道”啊!拟写“古典诗词”,“才情”当然是第一位的,于“古”之“体”,大致凑合就成。当初诗词之优劣,尽在“才情”,如今之优劣,能归于形式乎?可是“才情”之外,也要稍有“学术”,起码可以防身。要不是有些个半瓶子醋,企图把我辈从“古典诗词爱好者”中开除,我也不会说许多闲话。 2012.5.15.(2012.5.17.重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