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谈【避免败局】(二) —————————————— 1.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家在几年乃至十几年的经营历程中一帆风顺、从来就没有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企业,那么,要么它是一个上帝格外呵护的异类,要么它根本就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泡沫。
2.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经济”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该国拥有量大面广的中型现代企业,它们以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这个国家经济进步的孵化器和推动力;二是管理成为一门技术被广泛地应用,由此出现了一个具有职业精神的专业型经理人阶层;三是在经济生态圈中形成了一个成熟而健康的经济道德秩序。
3. 我们需要来研究的是:作为奇迹创造者本身,在一鸣惊人之后,如何竭力地遏制其内在的非理性冲动,迅速地脱胎换骨,以一种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成为经济生态圈的一分子。这是一种中庸的回归,但这同时更是一种活得更长久一点的生存之道。
4. 企业长久处在新闻的焦点中心,最终引起了公众的反感,一旦出现舆论反弹,其新闻波便对企业自身造成了致命的杀伤。
5. 90 年代中国民营企业的诸多败局,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慢性失血型,如太阳神等;一是突发崩盘型,如巨人、三株等。然而,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这些企业的失败都是由经营决策上的困顿、巨额投资失误、市场信誉危机爆发等原因而诱发的,最终反映出来的是主打产品的滞销。
6. 一家没有稳定而有效的财务保障体系的民营企业就好比一辆没有保险带和安全气囊却在高速公路上超速疾驶的汽车,企业的发展越快,在市场上的成功度越高,其缺乏财务前瞻性的危险就越大。
7. 轰炸式的广告投放在进入市场之初,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可是在随后必然会面对两个挑战:一是持续的轰炸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关注度衰退,轻者阅读疲劳和麻木,重则带来反感和厌恶。二是仿效者蜂拥而入,新鲜度下降,使广告效应互相抵消,最终造成一种没有广告就不动销的依赖性症状。 8. 战略的错误可以导致公司的失败,但战略的正确却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成功的公司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战术执行力上都很到位。何况在战略上完全踏空而失败的公司并不多,更多的公司是几乎同样的战略方向下在竞争中拉开了距离。战术的执行力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持久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执行战略,而且可以在过程中巩固、优化战略的方向。 9. 诞生于市场竞争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政商博弈中的弱势地位有目共睹,企业家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也可谓“血流成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于越来越错综复杂的政商博弈之中,将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10. 中国政商博弈的败局有三种景象:一是产权明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二是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三是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
11. 企业“原罪”是制度建设滞后的产物。中国企业改革的“自下而上”特征,决定了制度的变革往往会落后于企业的实践,使企业家自然养成了“绕道前行”的职业习惯。这也最终成为企业“原罪”滋生的缘由之一。有时候,“原罪”甚至是政商共谋的结果。
12. 对于企业家来说,你很难分清楚“野心”与“梦想”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不讲究出身与背景的竞技场,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勇于追求的人。然而,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13. 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因为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经营的惨败和自信心的丧失。在写作这些案例的时候,我不由得会想起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那句被咒骂了数百年的格言——“存天理,灭人欲”。对于企业家来说,“存商理,灭人欲”也许是一个值得记取的生存理念。
14. “革命”是一个有血腥气息的字眼,除非公司身处难以逆转的险境,百般无奈之下或可用霹雳手段一试。 15. 以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为中心,将会有大量的新兴行业和成长机会产生,很多传统行业将在这种变革中被急剧洗牌,利益将在新的交易平台上进行重新分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