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例

 杏林脉香 2014-09-06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中风先兆证30

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是世界公认的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中风先兆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在防治急性脑血管病工作中,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短暂脑缺血发作已被认为是一个关键性的重要环节。笔者总结我院20041月至200610月住院或门诊病例,用中药辨病辨证结合西药治疗中风先兆症30例,并与同等例数的单纯西药治疗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符合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我们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按病人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治疗组)30例,男16,女14例;年龄4865岁,平均(57.38+10.69)岁;病程0.610d,平均(7.1±3.2)d;原发性高血压病12例,高脂血症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17例,其他l例。B(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663岁,平均(56.7±10.4)岁;病程0.59.8d,平均(7.0±3.3)d;原发性高血压病11例,高脂血症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17例,其他2例。中医辨证:两组共60例,其中气虚血瘀型28例,痰瘀阻络型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气虚血瘀型:平素头晕头重,偏侧肢体麻木,动则加剧,劳累则易引发,神疲,气短,心悸,失眠,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细涩。

痰瘀阻络型:肌肤不仁,偏身麻木,头晕,痰多,便干,舌质暗,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1.3纳入标准①符合TIA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②年龄在35岁以上,70岁以下。③入选1个月前未服用其他防治TIA的药物。

1.4排除标准

①年龄35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②偏头痛、癫痫、周围神经炎、美尼尔氏病、急性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③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5剔除病例标准

①因不良反应而被终止治疗者。②不按时复诊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③不依从设计方案规定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A组病人根据临床辨证应用中药(痰瘀互结型用导痰汤加减、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加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日早餐后口服100mg治疗,中药为每日1剂,12次;疗程均为14天。

肠溶阿司匹林:为湖南南光药业有限公司出品,(国药准字143021815)

2.2对照组B组只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剂量服法同治疗组,疗程为14天。两组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有同类作用的药物,如有严重的高血压可酌加降压药物。两组患者均低盐低脂饮食,忌烟酒,慎起居,调情志。

2.3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各观测1次。①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②临床有关症状、体征的变化。③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检测。

2.4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IO.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治疗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证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以疗效百分数为主要依据,适当参考理化指标评定进行评定。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总分数一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5%;显效:疗效百分数为60%一94%;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59%;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3.2研究结果

3.2.1 A组与B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缩短,治疗期间复发率降低,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

3d症状改善   7d症状改善   14d症状改善   治疗期间发数

A  17(56.7) 29(96.7) 29(96.7)  O(0)

B   7(23.3) 18(60)28(93.3)  9(30)

3.2.2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变化(x(-)±s)

病例数 全血黏度低切 全血黏度中切 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

A(治疗前) 30   10.02+0.92  5.53+0.22  1.91+0.18  0.48+0.12

A(治疗后) 30   10.01+0.47  5.33+0.32  1.87+0.68   0.47+0.65

B(治疗前) 30   10.03+0.91  5.06+0.20  1.89+0.19   0.47+0.14

B(治疗后) 30   10.02+0.85  5.16+0.36  1.87+0.56   0.47+0.52

3.2.3结论

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中风先兆证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3.2.4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表明中药辨证治疗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4.讨论

中医对中风先兆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言:“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日微风”,微风当理解为中风先兆之意也。至金代刘完素首先提出了“中风先兆”的命名,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后世医家多沿用这一概念,并提出许多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办法,综合起来看,多以虚、瘀、痰立论。现代很多临床资料也表明,中风先兆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亏虚,气血虚衰。标实多为风火痰瘀。病因病机多为:①年老体衰,脾胃亏虚,运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力运血,瘀血内生并阻于肢体脉络;②脾胃亏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故治疗上多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主。本研究所选择病例均辨证为气虚血瘀型和痰瘀阻络型,辨证所用之补阳还五汤和涤痰汤有益气活血、涤痰通络之功,整体调理机体的阴阳,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

中风先兆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现代医学认为,TIA是一种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h的栓塞或血栓性血管性疾病,TIA是脑卒中的危险信号。TIA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对本病的防治大多以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药物为主,临床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症状的改善不甚明显。本研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辨证应用中药结合西药治疗中风先兆证。结果表明: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3天的改善率为56.7%,7天有效率为96.7%,治疗期间无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天改善率23.3%,7天改善率60%,且治疗期间有9例复发。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另外,现有一些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TIA主要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关系密切,曾有资料显示:70%以上的中风病患者处于“浓、粘、凝、聚”状态。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是TIA发病的重要信号之一。因此,积极有效的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是防治中风先兆证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本研究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对降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对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意义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