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肌腱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 组织, 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是由于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每一块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两部 分,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较硬 ,没有收缩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长肌的肌腱多呈圆索状,阔肌的肌腱阔而薄,呈膜状,又叫腱膜。此处的肌腹即为一些人口中所说的红肌,而肌腱即为白肌,分别控制肌肉的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疾病常识
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肿都是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常见于手工操作者、运动员和家庭妇女等。肌腱和腱鞘是人体运动系统中的二种重要结构,二者之间的关节犹如剑和鞘 。正常生理情况下,腱鞘除保证肌腱有效滑动外,还能分泌少量滑液营养肌腱。 腱鞘炎是肌腱在腱鞘内长时间的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其病理 改变主要是腱周组织出现炎性细胞。而肌腱炎则是一种肌腱本身的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组成肌腱的胶原纤维发生退变,常与年老、显微损伤和血液损伤有关。至于腱鞘囊肿则是一种发生于手和足部的良性肿块,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是关节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所形成。 1.屈指肌腱腱鞘炎本病多见于拇指、中指和 环指,发病部位在掌骨头相对应的屈指肌腱腱鞘起始部。当手掌握物时,腱鞘受到物体和掌骨头的挤压而损伤,腱鞘长期摩擦而逐渐形成狭窄,相对应的肌腱亦可变成梭形或 葫芦开膨 大,肌腱滑动发生困难,手指屈伸时产生板机样动作或弹响声,故本病又称为板机指或弹响指。本病治疗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局部固定、理疗、热敷、中药熏洗等。亦可腱鞘内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但注射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一般每周一次,3-5次为一疗程。如仍无效者,可考虑手术纵行切开狭窄腱鞘,必要时可纵物切除一小条腱鞘。术后24小时后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腕部桡骨茎突骨槽与上方腕背侧韧带共同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拇短伸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经过这一鞘管后折成一定角度,当拇指及腕部活动时,肌腱与鞘管摩擦而易产生腱鞘炎。如果同时存在鞘管内迷走肌腱,则更易产生腱鞘炎,本病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表现为桡骨茎突处局限性疼痛,有时可放射至手、肘、肩部、腕部及拇指活动时可加重疼痛,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本病早期保守治疗同前。保守治疗无效者建议手术治疗。术中注意探查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两个腱鞘。如有迷走肌腱,须切除之。术中还应注意勿损伤神经和血管,术后鼓励早期活动。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肱二头肌长头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之间形成的结节间沟内。当肩关节活动时,此肌健即在沟内滑动和摩擦,过度活动可引起腱鞘炎。本病也可因肩袖损伤、钙 盐沉着,肩关节内病变等累及腱鞘而造成腱鞘炎。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是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单一疾病,应与肩周炎分开。主要临床症状为肱骨结节间沟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 ,抗阻力屈肘和前臂旋后时疼痛加剧。早期治疗除上述保守治疗外 ,还应避免提拳重物及外伤。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个别病例。手术将肱二头肌长头切断, 远端与肱二头肌短头缝合或固定于肱骨上端,效果很好,但肩部功能完全恢复需6个月 。 4 .肌腱炎是肌腱组织内发生退行性改变,单纯肌腱炎是跟腱和肱二头肌腱等发生自发性断裂的主要原因。其典型的病理改变包括肌腱细胞内细胞器减少,粘多糖和水分减少,胶原纤维直径增粗和明暗带增加。一般认为上述病理改变与肌腱内血供减少有关,上述病理改变结果导致胶原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最终导致肌腱发生自发性断裂。 临床上常见的跟腱和肱二头肌腱断裂多发生于运动员和中年以上病人。对于急性完全性肌腱断裂者,应予手术修补。而对慢性部分损伤者可予保守治疗 。
5.腱鞘囊肿临床比较常见,好发于足部,多见于青壮年。囊肿一般发展缓慢,除局部肿块外,很少有症状,偶尔局部酸痛。个别囊肿发生于腕管或踝管内,可压迫神经引起相应症状。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复发。多数囊肿可持续增大或存在,应予治疗。早期可予保守疗法,常用局部挤压破裂或用针头将囊液 抽出后注射类固醇类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予手术切除。由于腱鞘炎、肌腱炎和腱鞘囊肿是临床上运动系统的常见病、多见病,而且这些疾病与某些职业和操作技术有关, 因此除对这些疾病予以有效治疗外,还应注意防治结合,增加疗效,预防复发。 在防治这类疾病中应注意下述几点: ①局部制动,动静结合。限制损伤的动作,鼓励其他方面的动作。 ②局部注射类固醇类药物,剂量及次数要适当控制,特别注意不要将药物注射到肌腱内。 ③对于局部有细菌性炎症及有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局部禁用类固醇药物。 治疗与预防: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1.非手术治疗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的松龙0.5ml,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手指腱鞘囊肿—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 。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边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相关粘连肌腱与骨完全粘连时,粘连区远侧一个或几个关节特定的主动活动丧失;由于粘连的肌腱会起到如马勒一样的作用,因此,特定的被动活动也会受限。例如,如果指深屈肌腱粘连在近节指骨上,该指远侧的两个指间关节就不能通过指深屈肌腱完成主动屈曲,但近侧指间关节可通过指浅屈肌腱完成主动屈曲动作。掌指关节也可通过指浅、深屈肌腱及手内在肌的共同作用完成主动屈曲。指深屈肌腱与近节指骨粘连时,还会限制远侧两个关节被动或主动的完全伸直;此时被动屈曲近侧指间关节可使远侧指间关节的主动背伸增加;同样,通过被动屈曲远侧指间关节,也可使近侧指间关节的主动背伸增加。由于肌腱粘连,腕关节背伸时,可引起掌指关节的屈曲。 肌腱与骨折处粘连。肌腱与骨折处的粘连常与下述情况有关: ①指骨骨折复位不良形成掌侧成角畸形; ②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外部的压迫使肌腱贴在骨折处; ③挤压伤; ④腱鞘撕裂伤。 指浅屈肌腱常与近节指骨粘连,导致近侧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指深肌腱常与中节指骨粘连,导致远侧指间关节的屈曲挛缩。尽管极少粘连,但伸指肌腱一般与掌骨或近节指骨粘连。通过主动锻炼,经测量邻近关节的活动度确定肌腱粘连仍未能松解,应行手术治疗。 粘连肌腱的松解。平行于受累掌骨的外侧缘做一纵形切口,避开以前的瘢痕。自骨上游离肌腱,用骨锉或骨刀锉平骨面。去除肌腱上的所有瘢痕组织。在骨面上放一硅膜,四角用缝线固定。术后制动5天,之后开始主动活动。预料1年内功能将会改善。 损伤起因最常见的是肌腱间和肌腱与腱鞘粘连形成,肌腱间粘连可发生单独屈肌腱或伸肌腱系统,也可两者同时存在。肌腱损伤表现为远侧指间关节不能屈曲;指深浅屈肌腱均断裂 ,则远近侧指间关节均不能屈曲,由于手内肌仍完整掌指关节屈曲不受影响。伸肌腱不同部位断裂其相应关节不能伸展并可出现畸形肌腱损伤修复肌腱损伤修复。 肌腱愈合总体来讲,肌腱愈合与韧带愈合或其它结缔软组织的愈合无多大差异。受损部位血肿形成并机化,血管侵入,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侵入,Ⅰ、Ⅲ型胶原基质沉积。这些肌腱位置表浅,邻近骨膜,肌腱的撕裂伤也常伤及骨膜或骨质,因此易发生肌腱与深部骨质的粘连。屈肌腱Ⅱ区内,肌腱愈合的环境最差,节段性腱纽血流使腱纽间相对缺血,肌腱损伤常使腱纽和局部血管损伤,使整段肌腱缺血,甚至坏死,肌腱粘连严重, 阻碍肌腱的滑动。早期保护下的被动活动可促进肌腱愈合,减少粘连,改善功能,肌腱修复术后第3天开始保护下轻度被动活动。5-14d后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循环增加、肿胀 、不能耐受较大张力,可在保护下中等量被动活动。 肌腱损伤多为开放性,以切割伤为多见,常合并神经伤或骨折等;也可发生闭合性撕裂。肌腱断裂后,相应的关 节失去活动功能。指深屈肌腱断裂后远侧指间关节不能屈曲,如深浅肌腱同时断裂,则远近指间关节均不能屈曲。伸肌腱不同部位的断裂,使相应的关节不能伸展,并可出现畸形。有时肌腱不完全断裂,关节虽仍能活动,但抗阻力试验无力和疼痛。对12h以内的伤口,如伤口较整齐,污染不重,肌腱缺损很小,只要条件允许都应争取早期缝合肌腱 。 修复原则1、注意防止感染。如为咬伤,不可一期修复肌腱。 2、掌握修复肌腱的时机,二期修复时指关节应具有满意的被动活动度。 3、操作时尽量减少创伤,吻合处对合准确,减少肌腱粗糙面裸露。 4、选用刺激小而坚韧的缝合材料,及适当的缝合方法。肌腱断裂缝合后,近侧肌肉回缩力大,应予克服,需用外固定,2周内绝对避免强力自动收缩。 5、肌腱周围需有良好的滑动组织,不可置于瘢痕组织中或贴于骨面。 6 、在指骨和掌指关节凹面,如有滑车或横韧带破坏,作二期处理。 7、肌腱应有良好的皮肤覆盖,不可行游离植皮。 8、术后活动至关重要,近年来早期被动活动正受到重视,但相应实验研究工作尚少。提倡在保护下尽早开始轻柔活动;过迟活动易发生粘连。术后第1周作轻度被动手指活动,第2周作中度被动活动,第3周作较大被动活动及轻度主动活动,满3周作大幅度被动和中等量主动活动。满4周去除外固定,积极进行主被动活动。 9、肌腱移植术:开放性损伤不作肌腱移植,如有肌腱缺损,应在伤愈1月后进行移植。如伤口有感染,应在感染治愈炎症完全消退,关节被动活动正常时,作肌腱移植手术。一般在伤愈合2-3个月进行。 二 腱鞘
三 韧带 韧带(拉丁语 Ligamenta,单数 Ligamentum)是可弯曲,纤维样的弹性结缔组织。韧带连接骨与骨,为明显的纤维组织,或附于骨的表面或与关节囊的外层融合,以加强关节的稳固性,以免损伤,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还是支持内脏,富有坚韧性的纤维带,多为增厚的腹膜皱襞,使内脏固定于正常位置或限制其活动范围;此外还有为某些胚胎器官的残存遗迹,如动脉导管韧带。韧带来自于胶原。若韧带超过其生理范围地被弯曲(如扭伤),可以导致韧带的延长或是断裂。在生物学中,贝壳类动物连接两片壳的组织也被称为韧带。 韧带损伤强调确切诊断、早期处理、全面修复。早期处理的基础是确切的腹腔诊断,处理的要求则是全面修复。否则任何遗留的未修复的韧带损伤,都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最终会导致晚期症状的发生。一部分损伤可行直接修复,损伤严重者则需以邻近的肌腱、筋膜等组织一项转移修复。 最具有代表性的韧带损伤为膝关节韧带损伤和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疾病介绍: 膝部关节韧带较多,对关节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主要韧带有: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和髌韧带。 发病机理: 当膝关节微屈时,突然受到外翻或内翻应力,即可引起内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由于膝外侧容易受到外力的冲击,使膝过度外翻,故内侧副韧带损伤。部分断裂,完全断裂,合并半月软骨损伤或膝交叉韧带损伤3种类型。损伤部位可发生于韧带本身,也可由附着处撕脱骨片或嵌入关节内。 临床症状: 以内副韧带损坏伤为例,伤后膝内侧肿胀、疼痛、压痛、皮下瘀斑、活动受限,不能完全伸直。小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如为完全撕裂,则小腿外展范围增加,内侧关节间隙加大,有时于内侧可触知两断端之间的凹陷。半月软骨或膝交叉韧带损伤时,关节内有积血。如抽出的血液中有脂肪球,则可有撕脱骨折。 诊 断: 1、有外伤史。 2、以内侧副韧带损为例,伤后,膝内侧肿胀、疼痛、压痛,皮下瘀血斑、活动受限,不能完全伸直。 3、小腿被动外展时疼痛加剧。 4、X线拍片。 撕裂的后交叉韧带 辅助检验: 双膝伸直外翻位,拍正位X线片。如内侧关节间隙明显加宽,为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或可发现胫骨棘撕脱。 治疗方法: 1、部分断裂:关节内无积血,外翻位X线片显示内侧关节间隙不大,可做局部封闭、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早期锻炼股四头肌或用踝上长腿石膏托固定于膝内翻和稍屈位3—4周,石膏完全干后可开始股四头肌锻炼和下地行走。 2、完全断裂:原则上应行手术治疗如韧带断裂,可直接缝合;如骨附着处撕脱,可用钢丝贯穿法固定或直接缝合于骨膜及软组织上。如有撕脱骨片,则用钢丝或螺丝钉固定。如合并半月软骨损伤,应予以切除。合并前膝交叉韧带损伤者,应先修补。术后石膏固定4—6周。 3、陈旧性损伤:积极坚持股四头肌锻炼,以增加关节稳定性。经积极锻炼后,关节仍不稳定者可行手术修补。用阔筋膜或半腱肌,股薄肌腱代替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受伤机会很少,很少需要手术治疗。 4、膝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合并胫骨棘撕脱骨折者,可用膝过伸和后推胫骨使之复位,用长腿石膏固定4—6周。对于未能复位者,应及时手术修补。将骨折片用钢丝固定。单纯韧带断裂者,用石膏固定。对陈旧性损伤,以保守治疗为主,经锻炼后,关节仍不稳定,亦可考虑手术修补。后交叉韧带可不修补。 四 筋膜
1)浅筋膜 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脂肪的多少因身体部位、性别和营养状况不同。临床常作的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浅筋膜内。 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肢体伸面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 (2)深筋膜 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肌或肌群、腺体、大血管和神经等形成筋膜鞘。四肢的深筋膜。伸入肌群之间与骨相连,分隔肌群,称肌间隔。 筋膜 深层筋膜 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包盖在肌浅面者为深筋膜浅层;包被深层肌者为深筋膜深层。四肢的深筋膜还深入肌群之间,深部连于骨骼,特称肌间隔,肌间隔是包绕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身体各部的深筋膜,其厚薄强弱有所不同,躯干部者较弱,四肢者较强,上肢者较弱,下肢者较强,腕踝部深筋膜浅层特别增厚,形成支持带。某些部位的深筋膜作为肌的起止点,增强成腱样结构,如胸腰筋膜,髂胫束等。在某些部位两层筋膜之间,或在筋膜与肌、骨等器官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称筋膜间隙。深筋膜(或有骨参加)还可形成包绕血管神经束或包被某些器官的囊鞘,称(骨)筋膜鞘(囊)。各处深筋膜的厚薄、纤维走向及与肌肉的关系、肌间隔、血管神经鞘等不同。筋膜组织在各关节处,肌肉组织活动频繁处,肌肉交会处,形成团块状、片状,大小不一富含脂肪的组织叫筋膜组织缓冲区。如下肢有腘窝、上肢有腋窝等处。这种缓冲区有调节周围筋膜紧张度的功能。支持点筋膜: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 五 滑囊 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为滑膜,有少许滑液。少数与关节相通,位于关节附近的骨突与肌腱或肌肉、皮肤之间。凡摩擦力或压力较大的地方,都可有滑囊存在,其作用主要是有利于滑动,从而减轻或避免关节附近的骨隆突和软组织间的摩擦和压迫。许多关节的病变都可以引起该病。
疾病概述为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充满滑膜液的囊状间隙,位于组织间产生摩擦的部位,如肌腱或肌肉经过骨突起的部位。滑囊对正常运动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运动各部位之间的摩擦力。滑囊可与关节相通。滑囊炎最多发生在肩部(肩峰下或三角肌下滑囊炎),其他常见发病部位有肱骨鹰嘴(矿工肘),髌前(主妇膝)或髌上,跟腱(跟腱滑囊炎),髂耻部(髂腰部),坐骨部(裁缝或织工臂),大转子和第一跖骨头(踇囊炎)。 滑囊炎病因可能与肿瘤,慢性劳损,炎性关节炎(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感染(如化脓性细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很少引起滑囊炎)有关。滑囊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处的一种缓冲结构,其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层为滑膜,平时囊内有少量滑液,以利滑动。长期、持续、反复、集中和力量稍大的摩擦和压迫是产生滑囊炎的主要原因,病理变化为滑膜水肿、充血、增厚呈绒毛状,滑液增多,囊壁纤维化等。 多无明确原因而在关节或骨突出部逐渐出现一圆形或椭圆形包块,缓慢长大伴压痛,表浅者可扪及清楚边缘,有波动感,皮肤无炎征部位深者,边界不清,有时可误诊为实质性肿瘤,当受较大外力后,包块可较快增大,伴剧烈疼痛,皮肤有红热,但无水肿,包块穿刺,慢性期为清晰粘液,急性损伤时为血性粘液,偶尔因皮肤磨损而继发感染,则有化脓性炎症表现,需与结核性滑囊炎,类风湿性滑囊炎相鉴别。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多可明确诊断。 辅助检验:X线拍片无明显异常发现。 治疗:应针对病因,结合临床表现,采取不同措施,急慢性损伤性滑囊炎,可穿刺抽液后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因骨骼畸形引起的滑囊炎,应矫正畸形,应加强劳动保护,少数慢性病人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疼痛较重,囊壁肥厚,影响活动者,可行滑囊切除术,有继发感染者,应行外科切开引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