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基博

 百城主人 2014-09-09

钱基博

钱基博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他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二日,卒于1957年11月30日,享年七十一岁。字子泉,号潜庐、老泉,江苏无锡人。 与弟基厚孪生。5岁由长兄子兰授课,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10岁时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3岁读《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先后将2部巨著圈点7遍,又精研《读史方舆纪要》。16岁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撰《说文》一篇,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钱基博

  • 国籍

    中国

  • 出生日期

    1887年

  • 逝世日期

    1957年11月30日

  • 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

  • 主要成就

    国学大师,杰出的教育家

  • 代表作品

    《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古籍举要》

目录
展开

1 简介 编辑本段

钱基博钱基博

钱基博(1887年-1957年11月30日),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 早年参加革命。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

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该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钱基博思想保守,家教甚严,钱钟书是他的儿子。

2 人生经历 编辑本段

钱基博钱基博

光绪三十一年,钱基博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一心向往学习西学,与同邑吴锦如等80余人组织理科研究会,延请教师 讲授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卫生和日语等课程。后又独办一所理科学堂,自任讲师。光绪三十二年,应薛南溟之聘,任家庭教师,为其子教授算学。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臬使陶大均惊叹其文章,特以高薪招之入幕,任记室。 辛亥革命兴起,无锡光复。钱基博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光复志》。后应苏浙联军总参谋、 邑人顾忠琛之聘,去安徽任援淮部队总司令部少校参谋。不久,援淮部队改编为第16师,钱基博晋中校衔,任副官参谋,调江苏都督府,随部队驻镇江。民国2 年(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民国7年6月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民国9 年12月以后,历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国立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第四中山大学中国语文学系主任、私立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

民国14年,钱基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时发生五卅惨案,校长美国人卜舫济阻止学生在校内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激起全校师生的义愤。卜舫济召开教授会议,以开除爱国学生相威胁。钱基博在会上痛斥卜舫济压制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要卜舫济公开向中国人民谢罪。为了抗议卜舫济对中国的侮蔑,全校华籍师生纷纷自动离校,另行创办光华大学。钱基博是首批离校的教师,也是光华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民国16年9月,因北伐军兴,锡沪交通受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唐文治特聘其为教授兼校务主任。锡沪交通恢复后,便兼任两校课务。

民国26年,钱基博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随校迁江西泰和,与浙大同仁创办《国命旬刊》,并亲自撰写《发刊辞》,宣传抗战;又与浙江大学顾谷宜教授合作,从俄文本翻译《德国兵家克劳塞维兹兵法精义》。民国27年,钱基博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民国28年,应国民党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李默庵之请,赴南岳讲授《孙子兵法》。抗日战争胜利后,转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教授。

建国后,他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后改为华中师范学院)。1952年,他又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此外,尚有碑帖宇画1000余件、方志1000余种,悉数赠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泰伯文献馆。

1957年11月30日,因患胃癌去世,终年70岁。主要著作有《经学通志》、《现代中国文学史》、《韩愈志》、《韩愈文读》、《古籍举要》、《国学必读》、《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名家五种校读记》、《文心雕龙校读记》、《版本通义》、《骈文通义》、《明代文学》、《四书解题及其读法》、《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周易解题及其读法》、《老子解题及其读法》、《孙子章句训义》等。

3 详细介绍 编辑本段

钱基博钱基博

1909年,江西臬使陶大均惊叹其文章,特以高薪招之入幕,任记室。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光复志》。1913年应聘任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原名立矣实学堂》国文教员。1918年6月,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1921年起,历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教务长。1923年应聘赴清华大学任教授,1924年因病回南方,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1927年9月,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特聘其为教授兼校务主任。1937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38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武昌私立华中大学教授。钱基博是著名古文学家和研究韩愈专家,且藏书极富。建国初期,他先后将5万余册藏书和200余种珍贵文物捐赠给华中大学和改名后的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此外,又将1000余件碑帖书画和1000余种方志,悉数赠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泰伯文献馆。1957年11月30日,因病去世,终年70岁。主要著作有《经学通志》、《中国现代文学史》、《版本通义》、《古籍举要》、《骈文通义》、《四书解题及其读法》、《周易题解及其读法》、《文心雕龙校读纪》等20余种。

钱基博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推崇章学诚“记诵者学问舟车”的观点,学而不厌,“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以至“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他治学范围极广,博通四部之学,以治集部之学见称于世,有“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贯,造诣深湛。鼎鼎大名的张謇赞叹他的文章“大江以北,未见其伦。”,其学术著作主要有《韩愈志》、《韩愈文读》、《明代文学》、《国学必读》、《经学通志》等,尤其是他的<中国文学史>和《现代中国文学史》规模宏大,为其通读古今专集的基础上自出手眼的两部巨著。

钱基博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民国二年,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都督冯国璋皆因其才学,招他为秘书,他深感:“自以奉职南方军府,丈夫立身,岂容反复;议论异同,只以救世难而非以图身利。”毅然谢绝。他认为,教育救国须先重视师范教育,在<国立师范学院成立记>一文中,他写道:“而当国者乃以创制师范学校诏我亿兆有众。国无常强,民奋则强……惟师有学,用诞启民瞑。亦惟师克范,用式四方……”他认为“人不自强,何能强国!而诚窃以为此一役也,非造人,何以善后!胜,则惟造人可以奠基复兴之基;败,则惟造人乃能图报吴之举。而造人之大任,微师范学院谁与归。”从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到私立华中大学与华中师范学院教授,自小学以至大学,从事教育事业44年,弟子称颂他“精神博大,一代宗师无愧,似花工,终生灌园,五洲四海多桃李。”钱基博先后任教于无锡师范学校、清华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武昌华中大学。1952年起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1957年病逝武汉。

钱基博对自己的教学作如是评述:“其为教也,必诚必信;以为卷怀不可以宏道,乃开诚以示物;显言不可以避患,故托古以明义,务正学以直言,无曲学以阿世。”其治学之严,堪称典范。他不但重视师范教育,还提出“师范生一枝笔”的先进教育理念,注重对师范生国文基本功的训练。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中国师范院校仍在流行。

他自己一生也学而不厌。他在武昌华中师范学院执教时,年龄快70了,每天,除了教学,他总是伏案看书或钞书不辍,他看的书,多属历代文集。每看一书,喜摘取其精义名言,钞入日记,并自抒所见以论定之。学校师生听到老先生书斋里琅琅书声,便知道他正在背诵过去所读的经传子史。

在这位教育家的身上,尤其令人佩服的是民族精神的正义凛然。民国14年,钱基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时发生五卅惨案,校长美国人卜舫济阻止学生在校内降半旗为死难者致哀,激起全校师生的义愤。卜舫济召开教授会议,以开除爱国学生相威胁。钱基博在会上痛斥卜舫济压制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要卜舫济公开向中国人民谢罪。他慷慨陈词:“孔子之道无它,曰仁与义。今国人日被屠戮,而弦颂洋洋,无动于衷焉,仁安在?睹死伤之狼籍,闻呻吟之恻隐,而曾不思援手,义安在?”他极力赞成学生罢课:“此国丧也,虽罢学,何不可?“全校华籍师生纷纷自动离校,另行创办光华大学。钱基博是首批离校的教师,也是光华大学的创建人之一。

4 著作 编辑本段

钱基博钱基博

《经学通志》 《现代中国文学史》

《韩愈志》

《韩愈文读》

《后东塾读书记》(《古籍举要》)

<国学必读>

《读庄子天下篇疏记》

《名家五种校读记》

《文心雕龙校读记》

《版本通义》

<骈文通义>

《明代文学》

《四书解题及其读法》

《文史通义解题及其读法》

<周易解题及其读法>

《老子解题及其读法》

<孙子章句训义>

5 故居 编辑本段

钱基博钱基博

湖北美术学院有一部分曾属于昙华林老街。钱基博先生的故居便坐落于此。窗外,梧桐树斑驳如油画,楼里楼外,基本保持着故居原貌。皮鞋踏在楼里的木地板上,发出沉重的回声。有副矮梯直通楼上。斜斜的屋顶阳光漫洒。窗下一张年深月久的老式红木椅,仿佛还残留着钱先生的体温。 故居为青砖清水墙样式,系折衷主义风格的美国花园别墅建筑。1946年至1957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钱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华中大学)任教时,曾将毕生收藏的5万多册书、500多件铜器、钱币等全部捐给了学校。在他生前,钱钟书夫妇及女儿常到此看望老人,有时还在寒暑假陪老人小住数日。

6 钱基博轶事 编辑本段

钱基博乃钱钟书之父。钱穆晚年说平生所见治学最勤用力最劬的学者便是钱基博。

钱基博钱基博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钱基博执教于上海光华大学,任国文系主任。一次,他批给穆时英“基础国文”一科的分数为59分,需要补考。穆时英去求钱基博加分,钱不买账,坚持原立场,气得穆时英啼笑皆非。

这位穆时英虽为光华学生,但已成名,写有短篇小说<南北极>,发表于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月报>,蜚声一时,被誉为崛起的青年作家,十分吃香,各家杂志争相约稿。偏偏这么一位成名作家,国文成绩居然不及格,而且只差这意味深长的一分,可想穆时英那会儿的郁闷。

钱基博用“59分”敲打一下已有文名的穆时英,告诫其不要以为发表几篇小说就如何如何,您的国文基础还欠火候。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已成为一道过去的风景,数点那时的各具个性的人物,总会使我们自叹不如,心慕前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