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疼痛不要忘记查颈椎

 玄德玄同 2020-05-01

大家都知道下肢疼痛多是下肢的毛病,最多与腰椎有关。但疼痛门诊有时遇到的病人诉说走路如踩棉花感,头重脚轻、摇摇欲倒。发病初期常是间歇性,劳累行走过多等可使症状加剧。有的病人猛然仰头时感到全身麻木,双腿发软,甚至摔倒。随着病程发展,症状可逐渐加剧并转为持续性,表现为不全痉挛性瘫痪,以致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膀胱、直肠括约肌症状也较常见,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无力、大便无力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这些症状是由颈椎病引起的,有一种脊髓型颈椎病,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以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各型颈椎病的10%—15%。临床上不是每例颈椎病都会发展为脊髓型,况且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是可以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在退变的病理基础上向后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或钙化、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等,突入颈椎椎管,对脊髓造成直接的压迫;同时,在颈椎活动时,脊髓在椎管的凸起部位来回摩擦受到损伤,以及椎体滑移或颈椎不稳等原因使脊髓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所引起;或者由于交感神经的刺激,导致脊髓血管痉挛,造成脊髓的某一节段缺血变性以致局灶性的坏死,并由此引起的以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等肢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果该病治疗不及时,会产生脊髓不可逆的损害。

1.外伤颈椎位于头颅和胸椎之间,是人体脊柱活动范围最大的部位,受伤的机会也较多,青少年时颈部外伤是导致中年后发病的重要因素。据报道5%~15%的颈椎病人有急性外伤史。特别是颈椎骨折、脱位后出血、水肿波及椎间孔,骨折碎片移位直接压迫脊髓或血管神经而引起的病理变化,或骨折后局部形成的骨痂刺激脊神经根、脊髓,椎体脱位或半脱位,使椎管变窄等均可产生脊髓的压迫而引起临床症状。

2.颈部的慢性劳损长期低头工作或姿势不良,引起颈部的肌肉、韧带与关节的劳损,患椎骨关节增生炎性退变,颈椎生理曲度后凸,颈椎失稳、错缝,与相应患椎后方骨赘突入椎管内,均可导致脊髓受压发病。

3.颈椎退行性变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筋骨懈惰,可引起颈部韧带钙化。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等的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若颈椎间盘突出物突向椎体后方,则压迫脊髓,造成脊髓型颈椎病。

4.椎管狭窄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向椎管内膨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突向椎管内,导致椎管狭窄。同时,椎间隙发生变窄时,黄韧带松弛、颈椎骨关节错位、失稳,可发生代偿性韧带增厚及骨质增生,加重颈椎狭窄的发生。有的由于先天胚胎发育过程中椎孔本身狭窄,加之移位,可造成相邻椎孔间狭窄,而使脊髓受压发生病理变化。这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脊髓受压时间长,病变继续发展时,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甚至出现脊髓空洞,病变区神经根也因受压而使神经根袖纤维化,严重压迫可发生瓦勒变性。

5.髓内血循环受阻脊髓型颈椎病在病理变化中,如果引起的椎管狭窄改变到一定程度时,脊髓可受到压迫性损害,压迫应力耐受较弱的髓中心部灰质及侧索等部位,使髓内血循受阻,受压部位发生血管扩张,甚至断裂。局部病变组织因血瘀气滞,组织血氧供应减少,可出现神经细胞萎缩坏死,空胞变性及出血等。说明脊髓由于受压、缺血可引起组织病理性改变。在颈部屈曲时,脊髓张力增大,脊髓腹侧受椎体后缘骨赘的挤压而变为扁平,脊髓前后径减小;同时脊髓侧方受到间接的拉力而使脊髓横径增大;颈椎椎管狭窄,致使脊髓累积性的缺血损害,脊髓受压节段的前2/3部分缺血,颈椎由于退变而出现的节段性不稳定以及骨刺,可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而使脊髓血管痉挛,脊髓缺血,导致脊髓损害症状。

6.颈椎不稳定也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之一。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不稳定,椎间关节松动可引起供应脊髓的动脉血管的痉挛,不稳定的椎节可刺激交感神经,并也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上述动脉的痉挛,导致脊髓局部血流量减少。脊髓受压、不稳定椎节的反复过度活动,使颈脊髓反复发生一过性的缺血,若频繁出现、持续时间长,则可渐渐发生脊髓缺血变性而出现脊髓病变,导致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等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在骨刺特别严重的情况下,颈椎活动造成反复微小创伤比单纯的压迫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更为严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