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统一时的“精神战”:刘秀和公孙述的正统之争

 小记历史馆 2014-09-10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皇权是相当神圣的。“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掌控政权、笼络人心的理论基础,也是有志于夺取政权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农民起义者也常加以利用。为加强和维护皇权,欲掌控政权的新旧统治者都拼命利用“五行”、 谶纬的学说以宣扬自己是正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不仅是以“秦王公子扶苏”的名义发难,而且“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利用谶纬学说以蛊惑人心,集聚力量了。不过谶纬学说的大兴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所谓谶纬,谶本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生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统称为“谶纬之学”。此外,中国从战国时就开始盛行“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五行”和谶纬争正统,在西汉末年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而刘秀公孙述关于“正统”的精神战更是十分有趣。

    一.刘秀以图谶说起兵和称帝

    西汉末年,王莽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而篡汉。王莽要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首先承认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才使自己的“受禅”变得顺理成章。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本是在汉初由董仲舒等大儒以儒学为骨干,辅之以道、法、阴阳而构成所谓的“经学”体系,其主要落脚点在于论证汉代秦立、皇权独尊的合法性。王莽“继体受命”,显然不能再沿用经学,于是谶纬的出现就成为必须。

    王莽说他受命的关键是符命铜匮图书上说“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明言汉为火德,色尚赤。汉初的经学家已经论证汉为尧后,王莽就自诩为舜之苗裔,以应尧舜禅让故事。这是王莽篡汉的重要理据之一。所以,谶纬的出现和流布,当在哀、平之际,因王莽篡汉而起。

    因为谶纬学说的大兴,所以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就不可能免俗,他就是以图谶而起兵和立国的。

    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堂兄刘縯(字伯升)起兵于南阳。他们之所以起兵,即有图谶推助之功。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谶言的出现,应该与王莽篡汉时许多人竞献符命,且明言“献者封侯”一样的道理。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谶纬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所占的地位: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矫托谶记以为之功。

    刘縯死后,刘秀潜伏忍耐,后伺机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的部从数议上尊号,刘秀不从,但后来却因为谶记而改变主意。据《光武帝纪》:

    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