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气兼顾谈脉诊

 zpc538 2014-09-15


                     作者:御源堂学术交流会

 

 

 

交流会内容:

1.诊脉的对象是什么 主讲人:刘杰

2.诊脉如何兼顾形与气 主讲人:刘杰

3.诊脉的训练层次有哪些? 主讲人:刘杰

4、诊脉具体案例分析 主讲人:刘杰

5、参会专家讨论提问

2012年818(星期18:30PM~20:30PM,第届北京御源堂学术交流会在诊所会议室举办,御源堂出诊专家、医师、实习医师及外部特邀人员应邀参加交流会。本次交流会由刘杰医师主讲,陈刚华医师主持,会议围绕脉诊在临床的应用心得展开讨论,参会专家互相交流,现将会议内容依次录于下。

陈刚华:那么我们开始了,第八届御堂学术交流会,我是做主持,刘老师讲主讲,气兼顾谈脉诊,气的问题其实是诊脉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有形的,一般我们都不能很好把握,刘老师是有内证的,所以这个问题他讲的非常深刻欢迎大家参与,咱们有什么问题当然可以多多问刘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从那边掏些宝贝出来。

刘杰:那下面咱们就开始,咱们是第八届御堂内部学术研讨会,大部分都参加,我发现咱们研讨会呢,一个是大家开诚布公的来交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我看像龙老师胥老师每次都很耐心地陪着大家一,真是很感动我记得上次我缺席,我听录音,龙老师说吧,我就不明白,你们没有内修怎么能诊出脉来,说了一句大实话然后我就想,是啊怎么诊出脉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我经常在想这个问题,我们都号称在诊脉,那到底诊的都是什么,这也是本次讲座我选题的一个初衷

因为上一次孙喜冬大夫讲脉诊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要不然我是不敢讲,因为我自己没搞清楚孙喜冬大夫就讲的天地气机跟人的相应,我想从我不成熟的临床实践,抛砖引玉嘛,就是这个砖先扔出来再说,谈一谈如何形气兼顾看诊脉,今天给大家汇报的主要是这几部分

首先讲一个实际的非常简单的一个脉案通过这个脉案大家先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或者说感知,然后再看形和气在脉诊当中的的内涵和作用,然后是脉诊的对象是什么,我们诊脉诊到底诊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了好长时间,是个非常可笑的问题,作为中医,你不知道诊脉诊的是什么吗?这还真的需要去研究一下然后脉证相应的原理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诊脉真的能诊出病来吗?这是一个问号,我相信很多中医大夫行医多年的人,可能心中都还有这个疑问,诊脉真的能诊出病来吗?它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能诊出病来,如果我们知道它为什么能诊出病来,我们就可以自己去摸索,如果说我们是有生命的它能够自己繁衍如果说我们的生命是死的,它只能排列组合,它不能衍生出新的东西来,所以脉证相应的这个原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就是脉诊的主体是什么,这又是很怪的一个问题,诊脉究竟是谁在诊脉你说那当然是我在诊脉,那这个“我”分成哪些因素呢如果这个问题不去解决,这脉恐怕是。。。除了跟龙老师这种有真传以外,如果是自学的,我觉得是诊不出来的,或者是诊不准的,就好像打仗,有陆海空不同的兵种,针对不同的敌情派出兵种是不一样的。根据自身的不同层次,意识的不同层次去把握应用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其次是诊脉如何区兼顾形与气我们诊到一个脉究竟是在形的层次上的反应还是在气的层次上的反应还是两者兼有呢怎么去区别它,在临床上是有必要的最后关于诊脉训练的层次,就是我们如何练习自己诊脉的能力

因为时间有限,讲一个脉案某男,慢性腰痛两年余,胃寒,主症舌淡红,苔薄白,他的脉左边是沉细,整个脉位是沉,脉形是细,略微有点,稍微有点紧,然后稍微有点硬,左边关动脉,下边一半,靠外侧浮取有点紧,左边尺动脉上面一半内侧中取,略微有点虚涩,就是你的指力按到它的脉中间的时候,略微有点虚涩的感觉那么我分析是左边肝经肾经有阴虚,左边的照海穴,复溜穴,蠡沟穴紧痛这是指你如何证明它阴虚,那么你要在相关的经络上找到特征性的穴位点,有没有阳性反应?这是指的气机方面的,那么形体方面呢,第二腰椎,从上往下看,顺时针旋转向左前偏,相应的后面的棘突左了,所以棘突左侧有紧痛,经查符合。他的脉右脉比左要略微偏浮且宽,右面关脉靠下面的那一半外侧浮紧,而且有力这个就是从有形的方面提示他整体的重心略微偏右,第三五腰椎从下往上看,逆时针旋转向右前偏,棘突向右偏。俯卧位查体三四五腰椎的棘突右边痛,从左边按不那么痛,右边的承山穴紧痛。如果他均匀的站着,重心往右前的话,他右边的小腿肚子就承重多,所以他那个承山就紧痛这是诊脉分析的问题和找到的验证点,那么经过检查这些都是符合的治疗呢,就是让他坐在那里,旋转复位搬法,他第二腰椎向左偏了,你就让他弯点腰,手按着他的第二腰椎往右一旋转,啪的一声响,就复位了,然后呢他三四五不是往右偏吗?再让他往前倾的幅度大一点,摁着他第四五腰椎那个位置,再反向的旋转,又响三声,斜着啪啪啪响三声,那么三四五也复位了,这么复位之后呢,再去看他的脉呢,左脉较前一下就变宽了而且刚开始不是沉细吗?现在浮起来了,然后左边关脉下边靠外面那个紧就消失了,左边尺脉上一半靠内侧的虚涩也消失了右关下一半靠外侧的紧也消失了方药是六味地黄汤,是陈大夫开的,这是看过的一个案例就是六味地黄汤的原方,就是补肾阴嘛治疗之后当天,腰痛消失了,一周之后老怕冷的这个症状也消失了。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很简单

由这个案例我们想到要一起探讨的诸多问题脉诊的对象是什么它怎么跟它的脏腑相应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是只是认为它是脉搏的跳动的话,你的思维很难以打开了,那么我觉得呢我看到一本书叫《金氏脉学》,这是一个盲人,他写的这一个脉诊的书,但是他的脉诊书诊的全是西医的病,很有意思,他就谈到我们诊脉实际上诊的是脉搏波脉搏波是复合的脉搏波相应的脉诊的层次我划分成3种:脉型,脉质,和脉势。这三个层次大体是对应有形的

那么第二个方面,诊脉的对象就是气脉,就是无形的。如果在无形的层次上来诊脉,那就是脉气,脉神,脉机脉机为基础的,脉气根本没有感受到,就不够进入也不能够打开,它因为是一层一层打开的在无形的脉,我是没有传承的,大家指教。

脉证相应的原理是什么首先脉位相应紧是源于脏腑的话,它的信息量是很大,如果它只是颈部或头部表面受一点寒,它的信息量很小。

讲到有形结构是复合的脉搏波,形成的根源就是脏器的结构对脉动的回应波在血脉流动组织脏器里,有一个回应波,再到下一个,又有一个回应波,它会叠加出一个一个复合的波。左右上下浮中沉,甚至不只浮中沉,还有无数层次,你觉得哪里有问题,潜到那个层次为什么要这些层次因为复合波在那个最强点,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达基本上,我觉得有形结构它在脉上的对应,大体上跟人体的遵行力学的最短路径原则比如说我左边的脏器,为什么要到右边去反应呢,不能在左边反应吗?离心脏越近的那个脏器,它波越先出现,越先返回来所以他上下深浅表里,基本上跟人体是一样的从有形结构来说是这样的,那么从无形的气机的角度来说它形成的根源是全息的,在气的层次上,可能跟这位置差别未必大但我们跟那个形去一致的取的话,它就有很好的参照性和验证性,是可以验证

那么后面说到诊脉的主体是什么我们手,触觉,这是一个基础,尤其诊有形的这个脉,它介质是力和气就是有形的你就通过力的大小强弱,无形的就通过气的强弱,去感觉,都是触觉再有一个层次就是意,意就是触觉信息的自动整合不是光是感觉,比如说我们诊脉,有些时候我们会有意识的浮中沉,有时候我们不用去考虑,你只是想这它有问题的在哪里,你的触觉自动整合,就给你显现出来,那么缺陷就在于,你的经验是狭隘的,你得出的结论就有问题,怎么让头脑里的经验更全面一些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诊脉主体的话,你就会进一步想,我们怎么去训练,不同层次上怎么去训练、控制和把握,有时候咱们这手一搭,或者是被诊者毫无感觉,就是没有气进去有的时候手一搭就进去了,就相当于说我们说打仗,你不是说我派一个团,还是一个营,我一说打仗这部队一下全都上去了,这仗怎么打,当然了,这部队能上去,总比上不去要强,但是,你上去没有控制,你这部队的纪律性不严的话,也不行,所以我们怎么在触觉、意、识神、元神、心我们自己去监控,看我们都在用到什么程度,这是说诊脉主体的问题

诊脉如何兼顾形与气,这个我觉得可以作为后面一个讨论的内容,就是可以做为讨论的内容,诊脉训练的层次其实,我自己因为没有一个系统的传承啊,自己归纳出来,在有形之脉这方面,首先是对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如果我们把脉当成脉的搏动,你很多东西就诊不出来了,如果你能认识到它是脉搏波,你有这个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那么具体来说就是精细触觉和脉形的提取能力

无形之脉呢,它的难点就在于气的直接感知和解析的能力,就是我们有没有感觉到有气的存在,如果你这个都没有感觉这个就不好办了那么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察气与明心。

刚华对脉的把握像取类比象一样直觉的去把握大家应该风寒暑湿燥火全明白了自己慢慢去琢磨元神是什么样,意是什么样。

高其武感谢刘老师能把这么精深的东西讲出来,希望对气的质地有更好的把握

先从大的差别去感受,建立起感觉,再去感受细微单说气的质地,它的密度也是不同的,说木头,和一块铁块的差别,是肯定是不一样的,性质也不同。

徐大夫:那如果达到那种层次的话,还用号脉吗?

荣东:其实这个也有一个体会啊,粗守形上守神。关键你解释那个什么叫形,什么叫神?“具视独见”都在看,老师看的见,我们看不见,还口不能言,还说不出来我认为中国的学问呢,有一个境界的问题什么叫境界,不太好说是吧。

帅江:可以说,大家看那个大姐,再看那个小孩子的投影,仔细看一下,看到那个头部的投影,头部有点白白的,上面有点灰灰的,仔细看,这不是幻觉,就是这个。

荣东:我感觉这不是理论问题,会摸脉的人不一样。

帅江:所以病人一进来我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观察,很简单,就跟刘老师说的一样的,没事就去观察,每个植物都会发出不同的波,波长波短,比如说松树的波不一样一个方法,躺在树底下感觉,大概经过两三个月以后会不一样,我们家就是这么训练的。

荣东:阳光,有水,有树,气场环境不一样。一个楼的后面,阴暗的地方,你感觉很凉快,实际上对身体不一定好,一定要找阳气旺的地方

徐文波:加拿大中医院学院就是互相摸、互相感觉,先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刚开始应该先摸

胥荣东:实际上我去中国福利院中国学是一个境界的东西,达到那个层次以后,你没办法和别人讲,完全不信,能治好病很容易,多跟老师

刚华:今天咱们还有两位专家,一个是刘德会老师,一个是周鹰老师下面刘德会老师谈谈针下面的气和脉的感觉。

刘德会老师:很高兴认识大家,来的有点晚,但是我在听的过程中是受益匪浅刘老师特别谈到几个层次,很少有人谈,识神啊,元神啊,非常好,那么就我对脉诊的看法,从我针灸专业在用药也用脉诊,怎么去在临床上指导用针和用药如果是单纯指导用针,和单纯指导用药是两回事,那么怎么把用针和用药,同时结合起来,这又是一个课题那么在内经里面,对脉诊要求也非常高,它提到三焦用针必先诊脉。那么针灸前需要诊脉,看六经虚实;针灸完之后,通过脉诊看虚实兼然,来判断你针下病情,是效癒还是失效。那么脉诊是指导针灸临床疗效非常重要的手段应该在针灸的过程中,留针的过程中,应该再去诊脉,可以随时调整针灸,可以多加一针也好,多取一个穴位也好,都可以

至于针药并用,你认为用针和用药,是拮抗作用,还是协同作用,这又是一个问题可能你用针很好,但是用药不好的话,可能你的疗效会大打折扣,这个可能形成拮抗作用你用针用的不是太好,但是你用药用的很好,反而起到一个协同的作用,那么如何让他更好的达到协同作用,而不去产生一个拮抗作用

刘杰:它视角不同,会形成一种干扰。

:临床上也挺有体会的,药性为什么不准,是不同的医家脉的模型不同。不同的医家用的词组都是相同的,堆积在一块,所以如果用药时用的不是他的脉法,可能效果就不太一样。诊法和治法模型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统一,你的治法,可能疗效就有所差异

文波:就伤寒论对人体有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下用的这些药,按照他模型走非常契合,你没理解他这个模型,你用你的思维、对这个药的认识,肯定就不行。伤寒论那个时代用的神农本草经,与现在的药物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陈刚华:刘老师,那个针灸的手法有影响吗?为什么要讲手法呢?

刘德会:针灸里面,最高的境界就是手法手法会影响到一切什么叫手法手法就是由进针开始,到行针到运针最后到出针,一系列的过程,才叫手法而不是单单指的是我们行针进针的手法手法可以双向调节,双向调节指的是没有用手法的时候,我们的针刺入穴位,身体自动一个调节而不是手法真正的手法有一定的意义的,有空间结构上的意义,那就涉及到灵龟八法,这些都会涉及到

刘德会:我们谈到一个核心就是脉诊对针灸的影响针灸是以十二经络,经络辨证为基础。现在我们用药以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不是传统的经络辨证。什么是经络啊,经络是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因为临床上发现用针的时候,采用的是经络辨证用药的时候,你会发现,马上转到了脏腑辨证上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用针的时候在于调气,你调的非常好,但是开的方子,恰恰是脏腑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你的药气没有进入到经气里,所以产生了一个不能很好的协同作用我们把药和针的诊法分开了。

其实也很简单,如果我们按照内经的做法来看的话,我们药气恰恰是经所为,所以通过针的话,也可以体会到药气在经络里面的作用。

刘杰:《伤寒论里面有一条,服桂枝汤吐者刺风池风府,欲反烦本来它是桂枝证,但是吃了之后并不解,还烦躁,不是你用药用错了,是你要刺风池风府这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脏腑辨证很对,但是关键的路不通,要解决

陈刚华:我从来没觉得针药会矛盾,肯定是增效的,因为我是神气层用药的,针、药都有针对性。但是刘老师说的很对,这个可能是不协调我是基本上不做手法,就是身体在自动调节,加上我的药,你说手法一做,他可能就改变了。

胥大夫:因为从有形开始到无形,如果说一眼就看明白了,是吃多少亏的。这不是说你刚开始就看到,这是不可能的,应该经过这个过程。

刘德会:如果谈手法的话,离不开补泻提到针法的,多是说“泻而不补”。

针药协同和拮抗作用呢,历来是个很大的课题我们翻开千金方,发现在各种不同的主治下面,都也有灸法和针法,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并用这种并用你看在千金方》里面,实际上是以药为主,针灸为辅,那么回过来,王韬《外台秘要》看的这些,还是以药为主,那么你要谈针药结合的话,你首先解决一个问题,是以针为主还是以药为主,针主辅药,这是一个针药并用,如果以药为主,以针为辅,这是一个针药结合,那么不管你是哪种结合,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很容易产生一个分离这就产生一个用方之后,总体产生的药气,能不能与经气相互之间配合。

陈刚华: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把握的是一个趋势

周益:比如说刚才刘老师提到的病案,基本上我觉得把趋势很重要。

刘德会:其实陈老师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药量得轻如果你按照原方,原用量不动,你谈针药并用的话,要么就是病不到,要么气就乱

刘杰:还有就是这个轮子,转一圈360,转一圈之后病就好了,那医生你要转多少度,假如说我只转30度,就能让轮子自转,就是陈老师的气论,我是这样理解的

刘德会:实际上脉诊在指导用针的时候,至少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首先患者是不适合用针,内经有云:脉阴阳俱小者,勿施于针。如果脉诊诊到是绝脉的话,是否要用针。

龙帅江:还有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其他治疗手段顺序对于针刺的影响,比如艾灸。

刘德会:伤寒里有火逆之说,因为他用的是八木之火,不是艾灸,性比较燥烈,

胥荣东:另一种情况是泡脚,有人泡着脚头晕,这就是正虚。

周益:我临床用脉气转化为对病人心理状态的把握。一种是对当下患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有一种是疾病对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可以追溯的,另一种是通过有形的可以反推出无形的包括性格等无形特征。

刘杰:如果我们单纯用医学思维的话,我们都要打上疾病的标签模型其实都不是,所以我觉得您刚才提心理因素心理的结构非常非常重要

胥荣东: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说医患,这种二元的关系。其实应该放下这种,都是人嘛,诊脉,更多的是帮助他,而不是对立。基础的东西越牢越好,包括犯罪学、心理学等等,然后再超越,不可能一下子就到高的层次,需要大量的实践。

徐文波:非常感谢周大夫,因为临床有时我对元神、实神的把握不太容易分辨。但是和龙老师一起时看诊就不会。所以对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自己身心的各个层次的把握。

提问:您觉得扎针调气与经脉循行的关系是什么?调的是营气?卫气?

刘德会:“气至病所”有三层含义:一、气至针下;二、气至病所,像飞经走气;三、针尖得气的前提是针尖侯气。

提问:刘老师,您从脉象上如何分辨风和寒?

刘德会:浮则为风,紧则为寒,但要分清人的体质,分清风多还是寒多以及病位,同时指导用针。中气下陷的人或者误用寒药败胃得人表浅的咳嗽可能很快下去,用针应先考虑百会,陷者升之。要开门逐盗,切忌闭门留寇。

刘杰:如果你在意的层次上,不去加后天意识的干扰的话,允许它生成,那它就生成的是意象这个意象它不一定就是表达出来的东西,比如说小女孩,它不是说小女孩的元神就是它的形象古人在易经里面有非常好的阐释,但是易经不是生套的如果我们诊脉,能够善于进入意象的世界,把气定住心定住,心自动的给它解码的话,引导出它本身的内涵,这个恐怕是只有特殊素质的人,有这个意识的人才可以。否则你意识乱生成像的话,是不稳定的元神是你本然就具备的

提问:诊寸口脉,是诊的哪个层次?

刘杰:有祝华英道长写的一个书,他对这个有非常细致的解释,而且他还有很多医案,这个脉法,有什么样的医案,怎么去处理的,写的很清楚。

提问:问一个具体的问题吧,您诊断治疗的时候,选用的手法是正骨还是整体因为现在有一种脊柱引起的脏腑病症,是不是挺普遍的,利用脏腑辨证法,您在这个形气脉这方面有什么心得体会?

刘杰:我自己的体会是,有些确实是这样的,可以直接用脊柱来去解释,但还有很多是身体的不正,投影在脊柱上的结果所以要看是脊柱本身引起的错位影响到神经,还是外周的不正投影引起的我们不能诊脉的时候老是一个思维逻辑,这个就是肺气虚,就是心气虚,它可能就是颈椎第几节有点小错位而已,你把它纠正过来,再看看,它还虚,那就是那个问题,如果它解决了,就不用那么复杂了,你甭想用药,就是这样。对照西医的说法有可靠性,但是不能一根筋临床上比这个范围要广的多,所以我就觉得调形、针刺、用药之间是有差别的希望留在以后的课题,就是如何选择最优治疗方案。但是我接触到很多高手,是一招打遍天下那我们要回到起点,就是我们水平不行的情况下,什么是用调形,什么时候用针,什么时候用药。

刘先利:刘老师,你说寸口脉弱的话,可以是心火盛,胆火盛,肝火盛,怎么区分这个,因为这个比较重要。

刘杰:从某种程度来说,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肝火,对胆火,对心火怎么去认识就是像刚才周老师说的,有逻辑的模式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注意去读这个经典肝火的表现成因,心火的表现成因,胆火的表现成因,当你有这个积累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学中医学到一定程度是学而不用,就是你学了很多知识,在临床中不要用脑子去提取它,等候它的自动生成是在象的层次上的表达。辨别的话,手上的触觉也是,就是你的心神定下来之后,内在的感觉还有刚才陈老师说时空的问题境界的问题,要进入肝经的境界,它的管辖范围和你在胆经的管辖范围,差别很大的就好像你的心神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上,是截然不同的感觉

徐文波:脉诊是中医诊断中不可缺的环节,因为它关系到后面的治疗。也感谢龙老师,是他让我更接近中医。发现看病的乐趣,诊不同的脉就像展开不同的画卷,脉象的东西太丰富。

帅江:大家还是多学一点,中医永远不可能是单靠一种方法治病的。到你成为大师以后,你可以像刘老师说的一样,去影响病人。但是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另外,好好的去摸,好好的去学,好好的去体验,多摸几个人的脉去比较,再多看些书,多跟老师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文波和各位老师沟通的,现在的年轻大夫,最大的问题就是上来就开方子,一开方子就要有疗效,这个思想一定要改变。

陈刚华:今天很成功

文波:今天非常感谢主持人、主讲人及各位老师

文字录入:丁美慧

整理校对:孙雯

审稿:徐文波

北京御源堂中医诊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