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木柳书屋 2014-09-16
 

 

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来源:中国网 2014-07-16 14:59:00 

    (转自:今视网)

          

    秋瑾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15日凌晨,浙江绍兴轩亭口刑场,一代革命女侠秋瑾从容就义。作为一名壮志未酬的女性革命先驱者,秋瑾以她的牺牲进行了革命启蒙,辛亥革命后被誉为“祖国女界革命军中开幕之第一人物”,她短暂的一生也被赋予了悲壮和传奇的色彩。

      “人生在世,应当为国报效”

      秋瑾(1877—1907),别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祖籍浙江绍兴。自幼随兄于家塾读书,尤喜杜甫、辛弃疾诗词,后又从表兄学骑马、击剑,豪侠之气渐长,喜着男装。1896年,奉父母之命嫁给湖南湘潭富豪子弟王廷钧。1902年,王廷钧花钱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其前往北京。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残墙断壁的破败景象深深触动秋瑾的忧民忧国之心。在1903年写作的《满江红》中,秋瑾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然而,王廷钧对秋瑾很不理解,他热衷名利,整日奔波于权贵之门,应酬于酒榭歌楼,两人关系渐趋恶化。秋瑾终于愤然离家出走。她说:“人生在世,应当为国报效,扶助贫困,实现自己的抱负,怎么可以伴随柴米油盐等琐屑之事度过一生呢?”

      1904年6月,秋瑾只身前往日本留学,临行前特作《鹧鸪天》一首以言志: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写下七字绝命诗

      在日本期间,秋瑾结识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从此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1905年,秋瑾回国筹集革命经费,到上海拜谒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后经徐锡麟介绍入会。7月再赴日本,途经黄海,写下“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著名诗句,一时为众多革命志士所传诵。

      1906年,秋瑾回国积极联系浙江各地的会党组织,为发动起义做准备。次年5月,秋瑾召集浙江各地会党首领成立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她任协领,一起商议起义事宜。其时,徐锡麟通过关系找到庆亲王奕劻的女婿、时任安徽巡抚的恩铭,并在其帮助下被任命为巡警学堂警察会办。不久,恩铭又授给他陆军学校监督一职。在获得了恩铭的信任以后,徐锡麟即与秋瑾定下“皖浙同时起义”的盟约。

      1907年7月6日清晨,徐锡麟寻机将恩铭击毙,并率百余人占领了军械所,随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终因力量悬殊,激战4小时后被俘。当天深夜,徐锡麟被剖腹挖心,英勇捐躯。举义失败的消息直至7月9日才传到秋瑾那里。其时,她已将浙江起义的日期推迟到7月19日,在获悉安庆起义失败后,仍计划按照约定日期举兵。但此时清廷早已开始四处搜捕革命党。7月13日下午,清军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率领未撤走的学员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她苦心经营的光复军起义,就这样尚未正式发动便被镇压了。

      据秋瑾弟弟秋宗章回忆,山阴(绍兴当时分山阴、会稽两县)县令李钟岳率军包围大通学堂时,曾在门外向士兵大呼“但加逮捕,弗许伤害”。秋瑾被捕后,先是押在山阴狱中,绍兴知府贵福要李钟岳严刑拷问,但是直到第二天,李钟岳仍不肯刑讯逼供,只是让秋瑾写供词,于是留下了传世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字绝命诗。

      贵福怀疑李钟岳有意偏袒秋瑾,在得到浙江巡抚张曾敭同意“将秋瑾先行正法”的复电后,立即召见李钟岳,令他马上执行。李钟岳先以“供、证两无,安能杀人”为理由拒绝行刑,最终却不得不执行命令。

      时已子夜,李钟岳提审秋瑾,告诉她“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亮之也”。说完,他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7月15日凌晨,秋瑾慷慨就义。据当时《时报》报道,行刑队伍“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
          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

      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掀起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浙江巡抚张曾敭只好称病乞退,后被调任江苏巡抚,但这引发了江苏省绅学界颇具声势的拒张运动,他尚未履任,又被改派山西,不久以病免职。绍兴知府贵福的处境和张曾敭大同小异,他眼见同情秋瑾、痛骂凶手的风潮日起,入民国后只好易名而存世,终生难以解脱。而山阴县令李钟岳每天受到良心的谴责,经过两次自杀未遂后,在秋瑾死难3个月后,终于自缢身亡。

      舆论的声讨,让本来希望通过秋瑾一案获得朝廷赏识的张曾敭等人美梦落空,反而遭到铺天盖地的责骂。而此后案件主要办理人的仕途几乎无一不受到影响,也反映了清末社会舆论对现实政治的不可忽视的牵制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就写下了《对酒》这样豪放的诗句,表达自己以生命换取革命胜利的决心。而在她就义之后,各地民众对她的怀念与歌颂,最终演变成辛亥革命爆发的疾风暴雨。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

      秋瑾牺牲一年之后,她的绍兴老乡、同为留日学生的鲁迅在东京加入了光复会。日后,在《坟·杂忆》中,鲁迅回忆了这个时期,他写道:“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还有一部分人,“则改名'扑满’'打清’之类,算是英雄。这些大号,自然和实际的革命不甚相关,但也可见那时对于光复的渴望之心,是怎样的旺盛。”在短篇小说《药》中,秋瑾被写成了隐含的主人公,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夏瑜。小说中,一位名叫夏瑜的反清革命者被处以死刑,小店主华老栓为给儿子小栓治病,从刽子手那里买了蘸有烈士鲜血的馒头。显然,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永远藏有对这些革命先驱的怀念。

      烈士遗骨几经迁葬,直到辛亥革命胜利后才得安息。1913年,经湘浙两省人士商议,决定尊重烈士“埋骨西泠”的遗愿,将秋瑾遗骨由湖南还葬西湖西泠桥畔,与岳飞、于谦、张煌言等民族英雄以及秋瑾的革命战友陶成章、徐锡麟并峙湖山,孙中山特题赠“巾帼英雄”挽幛。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代英魂从此与青山碧水同在。百年之后,革命女侠秋瑾的英勇与传奇事迹,仍然为人所传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