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瞬间之家乡小人物第1期:卖菜奶奶的百岁人生

 水晶宫114 2014-09-17
她,每天凌晨3点爬起来,扛起30斤菜,一步一挪爬上公交,赶到早市卖菜。她忘了过去,却从未忘记帮过她的人。她叫刘白氏,今年104岁。让我们一起了解卖菜奶奶的百岁人生。
1/12
她,叫刘白氏,生于1911年。她要每天3点起床背上重30多斤自家小园种的蔬菜,乘坐1小时公交到距离近20公里的哈尔滨太平桥早市卖菜,她笑着说:挣点钱养家嘛。4年来,夏末秋初,风雨无阻。
2/12
如今,她与5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光明村天理屯。儿子身体孱弱,只能偶尔打点儿散工,还常讨不到工钱。能够常年陪伴她的,只有这条狗。全村人都知道,这个上百岁的老太太,要用每天卖菜的钱贴补家用,给自己买最便宜的降压药、救心丸和胆囊炎止痛药。
3/12
菜已基本卖完,虽然今年不用再去早市卖菜,但她还是会经常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从茄子、辣椒、豆角地里钻来钻去,刘奶奶终于挪到了辣椒地,摘着摘着突然回头问:“你有没有辣椒,我给你摘点带回去吧”,反复问了几次……除了“不用”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份弥足珍贵的好意。
4/12
正是这双干枯、颤抖又有些大骨节的手撑起了这个家。每年夏末秋初,她都是白天择菜,傍晚为30多斤豆角、茄子和香菜打捆,常常要打到半夜。凌晨3时起床,没有洗漱也没有早饭,老人摸黑迈出家门,拖出一只袋子,走十几米,放下,再继续。因此这里经常上演200米的“爱心接力”。
5/12
早市,最不缺少的就是叫卖声,但她常常躲在摊位后面,很难被发现。“吃百岁老人的菜,长寿啊……”帮奶奶卖菜,是商贩们“一睁眼就要做的事儿”。看到奶奶的菜,很多人都会扔下钱菜也不拿就走。“好人多呗,她们都帮我”,她抖抖沾满泥巴的双手,露出“讨好”似的感谢的笑。
6/12
刘奶奶住的小泥屋像个破鸭棚,约20平方米,黑洞洞的小屋里满是呛鼻的酸腐味儿。炕上堆着黑咕隆咚、分不清是被子还是旧衣服的一堆衣物,与落满厚厚尘土的纸壳混在一起,引来几十只苍蝇“嗡嗡”乱飞。看到我们奶奶有些惊慌失措,急忙用那双刻着岁月深深印记的手推开炕沿边的衣物。
7/12
圆桌上堆满了碎边的茶杯、小锅和奶粉,几只苍蝇跌跌撞撞发出“唰唰”响声。午餐是尖椒炒干豆腐和散发着馊味的水泡饭。谈到长寿秘诀,她说:“爱吃肉,尤其是瘦肉,最爱吃饺子,一顿能吃10个饺子呢!”刘奶奶堆满岁月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仿佛刚吃过饺子那么幸福……
8/12
她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但她能对帮过她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奶奶指着仓房这些月饼、白面向我们“炫耀”式满足地说:“这都是中秋节他们送我的,家里啥都有,真没啥需要的。”看着破烂不堪的仓房,奶奶说房子到下雨天就漏水,“要是能把这小屋修缮修缮,倒是个挺好的事儿……”
9/12
粗糙的记忆大体拼凑出这个山东单县女人艰难的一生:1959年,她与丈夫带着大女儿来到哈尔滨。除了一个现在要她照顾的儿子外,她还有一个儿子死于肝硬化,一个儿子被绞死在砖厂失灵机器,这座房子就是他的命“换”来的……边回忆边皱紧眉,她摇摇头,垂下肩:记不清了……
10/12
细心的村民发现,老人的菜袋今年明显小了。“去年走路还是直着腰板呢,今年就得这样……”邻居边说边弓下身子模仿她走路的姿势。百岁母亲的内心深处好似藏着一个洞,深不见底。村民们说偶尔能看到她独坐村头偷偷掉眼泪,他们猜,“死的死,指不上的指不上,见不着的见不着”。
11/12
看着年迈的百岁奶奶努力的回忆过往,我们没有过多打扰她的生活。临走前,奶奶固执的要看着我们走出家门……或许是那孤单的身影深深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也或许是她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抑或是对一个走过104个春秋的生命的敬畏,这个瞬间,最美。
12/12她,叫刘白氏,生于1911年。她要每天3点起床背上重30多斤自家小园种的蔬菜,乘坐1小时公交到距离近20公里的哈尔滨太平桥早市卖菜,她笑着说:挣点钱养家嘛。4年来,夏末秋初,风雨无阻。

如今,她与5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家住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光明村天理屯。儿子身体孱弱,只能偶尔打点儿散工,还常讨不到工钱。能够常年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全村人都知道,这个上百岁的老太太,要用每天卖菜的钱贴补家用,给自己买最便宜的降压药、救心丸和胆囊炎止痛药。


菜园的菜已基本卖完,虽然今年不用再去早市卖菜,但她还是会经常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从茄子、辣椒、豆角地里钻来钻去。看看枯萎的豆角架,看看红了的小辣椒,看看这片养着娘俩的小菜园。踉踉跄跄,刘奶奶终于挪到了辣椒地,想看是不是要把辣椒都摘下来,突然回头问:“你有没有辣椒,我给你摘点带回去吧”,反复问了几次……看着眼前这位历经百年风霜的奶奶,除了“不用,您留着吃吧”不知该怎样表达这份弥足珍贵的好意。


正是那双干枯、颤抖又有些大骨节的手撑起了这个家。每年夏末秋初,她都是白天择菜,傍晚为30多斤豆角、茄子和香菜打捆,常常要打到半夜。凌晨3时起床,没有洗漱也没有早饭,老人摸黑迈出家门,拖出一只袋子,走十几米,放下,转身将第二只拖到第一只的位置,再继续向前拖第一只,如此反复——从家到公交站只有200米,她整整挪了半小时。因此这里也经常上演从老人手里“夺”下菜袋进行200米的“爱心接力”。


早市,最不缺少的就是叫卖声,但奶奶常常躲在密密麻麻的摊位后面,很难被发现。“吃百岁老人的菜,长寿啊……”帮奶奶卖菜,是太平桥早市商贩们“一睁眼就要做的事儿”。看到奶奶的菜,很多人都会扔下三五十元,菜也不拿就走。“好人多呗,她们都帮我”,她抖抖沾满泥巴的双手,露出“讨好”似的感谢的笑。


刘奶奶住的小泥屋像个破鸭棚,约20平方米、黑洞洞的小屋里,满是呛鼻的酸腐味儿。炕上堆着黑咕隆咚、分不清是被子还是旧衣服的一堆衣物,与落满厚厚尘土的纸壳混在一起,引来几十只苍蝇“嗡嗡”乱飞。最近儿子又出去打工,看到我们奶奶有些惊慌失措,急忙用那双刻着岁月深深印记的手推开炕沿边的衣物。


圆桌上堆满了碎边的茶杯、小锅和奶粉,敞口的月饼袋里,几只苍蝇跌跌撞撞发出“唰唰”响声。尖椒炒干豆腐,散发着馊味的水泡饭,这是刘奶奶一个人的午餐。谈到104岁的长寿秘诀,她说:“我爱吃肉,尤其是瘦肉。我爱吃面食,最爱吃饺子,一顿能吃10个饺子呢!”刘奶奶堆满岁月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仿佛刚吃过饺子那么幸福……


她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但她能对帮过她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奶奶指着仓房这些月饼、白面向我们“炫耀”式满足地说:“这都是中秋节他们送我的,家里啥都有,真没啥需要的。”看着破烂不堪的仓房,奶奶说房子到下雨天就漏水,“要是能把这小屋修缮修缮,倒是个挺好的事儿……”


粗糙的记忆大体拼凑出这个山东单县女人艰难的一生:1959年,她与丈夫带着大女儿来到哈尔滨,在天理屯里落脚。除了一个现在要她照顾的儿子外,她还有一个死于肝硬化的儿子,一个被绞死在砖厂失灵机器的儿子,这座房子就是他的命“换”来的……一边回忆,一边皱紧眉,她摇摇头,垂下肩:“记不清了……”那个依然在世、与母亲一起拥有最长时光记忆的大女儿75岁了。然而,不知何时大女儿被外孙换到另一家养老院,从此再无联系。


细心的村民们发现,老人的菜袋今年明显小了。“去年老太太走路还是直着腰板呢,今年走道儿就得这样了……”邻居边说边弓下身子模仿老太太走路的姿势。百岁母亲的内心深处好似藏着一个洞,深不见底。村民们表示偶尔能看到她独自坐在村头,偷偷掉眼泪。“想孩子了。”村民们猜,“死的死,指不上的指不上,见不着的见不着”。


看着年迈的百岁奶奶努力的回忆过往,我们没有过多打扰她的生活。临走前,奶奶固执的要看着我们走出家门……或许是那孤单的身影深深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也或许是她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抑或是对一个走过104个春秋的生命的敬畏,这个瞬间,最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