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的五味

 杏林图书馆742 2014-09-17

中药的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可通过尝试而辨别。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而且还认识到五味各有不同的特性,对人体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内经”上说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便是对五味作用的归纳。

辛味:有发汗、理气、散结、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

酸味: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甘味:有缓和、补益、调补、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苦味: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的意义。

咸味:有软坚散结、润下的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虽然没有显著的味道,但有渗泄、利尿的作用,在本草上,往往以甘淡并称。金元时期名医王好古则直接说淡附于甘,故有淡味之名,而不另立一味,一般以五味来概括药性。

以上所说是五味的一般通性。五味分为阴阳两大类,凡辛、甘、淡,都属于阳;酸、苦、咸,都属于阴。也就是“内经”上所说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来源:《中医学概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