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家溍《杨小楼先生的金钱豹》

 昵称14979747 2014-09-19
杨小楼先生,生于清光绪四年,岁在戊寅,到去年戊寅为一百二十岁。感谢中央广播电台,在“空中大舞台”栏目中安排一项“纪念杨小楼先生一百二十岁诞辰”的节目,内容是访问朱家溍和杨老先生的曾孙杨长秀同志。我们两人各自叙述一些杨先生的表演艺术和高尚品德,电台还播放了杨先生演“长坂坡”“霸王别姬”的唱念录音资料。最后杨长秀同志说:今年(指戊寅年)十一月初十日,我的老祖生日,将举办一场纪念演出,我将要和朱家溍老师合演一出“镇潭州”,我儿子演一出“夜奔”。遗憾的是因长秀生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

《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向我提出希望在封面刊载一幅我拍摄的杨小楼先生舞台实况剧照,并写一篇千余字的短文。我选择一幅“金钱豹”,是1937年卢沟桥炮响的前夕,在长安戏院拍摄的,应该说这是杨小楼先生一生最后的一幅剧照。

1937的上半年,杨先生的永胜社长期在长安戏院演出。第一天演“英雄会”,杨先生演黄三泰,钱宝森窦尔敦,迟月亭计全。这出戏虽然是武戏,但情节中没有杀人,所以戏院开张取其吉祥。在我从小到大,看杨先生戏的年代里(共十五年),第一次看“英雄会”是1928年杨余合作期间,永胜社在开明戏院营业戏的第二天,杨和钱金福合演“英雄会”,大轴还有一出杨余合演的“阳平关”。张伯驹家堂会演过一次,长安戏院这一场是第三次。1937上半年杨先生在长安演出期间,每周除常见的剧目以外,不常演的有“英雄会”“麒麟阁”“赵家楼”“金钱豹”,都是难得一露的。

杨先生的“金钱豹”,我第一次看是1925年杨余荀合作期间,配演孙悟空的是刘凤奎。我从迟月亭老师学戏时听说,原来给杨先生配演悟空的是迟先生,年纪到四十以后不能再摔“可子”所以换人了。第二次看杨先生的“金钱豹”在开明戏院,悟空是骆连翔。第三次看杨先生“金钱豹”是在华乐戏院每星期五夜戏、每星期日白天戏的期间,悟空是霍明如。第四次就是长安这场戏,悟空是郭庆永,丫鬟是邱富棠。这场戏我拍了一卷,除作废的以外有三幅保留下来。刊载的这一幅,是金钱豹拜寿回来,坐下念对“适才赴宴转回归,一见佳人魂魄飞”时抓拍的。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杨小楼的表演艺术,有什么特点,或哪一点好?或杨有什么绝招?这些问题我都无法回答,因为看杨先生的戏,感受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而感染力又非常强的剧中人,他所运用的一切表演手段,从技术方面讲,无论是难是易,都非常自然地为塑造剧中人服务。以“金钱豹”为例,从扮相来看,已经是一个金光四射威严勇敢,人格化的猛兽形象,通过“念”“做”“打”一步一步更深化增强这种形象的感染力。

例如:招亲前听从黄鼠狼的建议,变一个白面书生前往。他头戴“蓬头”“额子”“翎子”“狐尾”,身穿一件“大红褶”,外罩一件“平金绣花开氅”,“厚底靴”翻一个“虎跳”进入下场门。本来“虎跳”是一个很普通的“筋斗”,但在这种穿戴、这样情节,翻这个“虎跳”就成为神来之笔,气势很大,非常精彩。

再举一个例:金钱豹招亲失败回山时,在场上背过身去,叫“小妖们”“操叉”。我最初看杨先生这出戏,在“操——叉”一句念白中翻一个“倒插虎”然后弓箭步,面向里亮相。当然非常精彩。1937年在长安戏院演金钱豹时,他已经六十岁,没有翻“倒插虎”。他是这样改的:进门脸向里叫“小妖”时,顺着进门脚步和身上偏右的劲头,就把蓬头后面的垂发顺在右边,在念“操”字出口同时把右边的垂发用腰上的劲甩回背后,抬起右腿,在“叉”字出口同时右腿落下,成为脸向里的相。这个亮相的脆劲比“倒插虎”的效果并无逊色,所以艺术大师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随心所欲地选择都能出现最佳效果。

再举一个金钱豹耍叉的例子。一般不少演金钱豹的演员,都喜欢把耍叉的招数如“筛糠”“抱月”“纺线”“云翻”等等每一种招数重复若干次,锣鼓停下来,单纯的练一套。杨先生则把上述的花样每样只耍一次,连续起来, 最后由“云翻”落下来“压脖”到了手中再“撇桃”出手,落下来右手接住,左腿弓右腿箭,左掌高举,亮一个矮相。从“筛糠”到最后一个亮相都在一个“丝边”里完成,最后亮在底锣上,丝毫不使人有出了剧情练一套的感觉。由于给照片做说明,顺便谈几句我看杨先生金钱豹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